四川省南充市高三年级10月第三次月考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句子的字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文段:你跨过第一座拱桥,就走近了宋朝的雨里。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tí),尤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xī)霞岭。柳丝舒展婀娜(ē nuó)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yīn)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奈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liàn yàn)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A.文段中有两个错误注音、四个错别字。
B.文段中有一个错误注音、三个错别字。
C.文段中有两个错误注音、五个错别字。
D.文段中有三个错误注音、三个错别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交际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艺术。只要你能够有效地运用这门艺术,便会左右逢源,无往不利,融入社会,取得成功。
B.家长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要想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面对他的不情之请,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C.《人类文明史图鉴》就人与自然、城市、家庭、战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的介绍,涵盖了世界各大文明,并十分重视历史的分析。
D.新星公司花重金挖来的邓一林,在近期的几次重大活动中失误不断,公司的上上下下对他另眼相看,议论纷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将迅猛增加,医疗保险金将大量减少,医疗保险的压力越来越大。
B.作为美国的盟友,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怎能不考虑美国的态度呢?何况其自身也不会坐视伊朗拥有核武器。
C.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这自然有时代发展的原因,也关系到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
D.不只是公安机关要廉洁自律,任何公共权力部门也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希尔顿综合症”正在我们的“80后”“90后”、第五代、第六代滋生蔓延,他们有一大堆“成长的烦恼”,因而如何让他们能“合理地做人,健康地成长”,就成了一个摆在许多中国“富家长”面前的严峻课题。
B.当前,房价调控依然任重而道远,万不可麻痹大意——如果这个时候调控的“手”软了,则有可能“松一篙,退千尺”。
C.面对所谓的“快乐杀猪法”,真不知道该为我们的人道屠宰唱一道赞歌,还是为那些死得不明不白的猪唱一首挽歌?
D.让学生自主安排作业,有助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的,是对该标准真正的践行,值得肯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魅力之谜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拥有异常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这项研究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理冯·威斯曼教授领导的,他是第一个考察情绪感染力和公共领域内的魅力问题的科学家。“魅力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事情,对于某个人是否拥有魅力,我们大家都会有感觉,但是却很难解释出他为什么有魅力。”他说,“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项针对200多名参加以发现科学新人为目的的“名望实验室”比赛参赛者的研究证明,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凡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某个人变得很有魅力,研究者要求所有参加“名望实验室”比赛的选手填写一张有13个问题的情感交流测试表,该表用来确定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该表包含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能否打动他们?你喜欢成为被人注意的中心吗?当你听到优美的舞蹈音乐时,你仍然能不为所动吗?在魅力等级和问题表得分之间显示出了清楚的关系。这表明,那些具有很强魅力的人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
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因此,魅力显然是科学沟通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某些人是如何成功地做到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别人的呢?研究者认为,有魅力的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而测试表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使用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不要让胳膊或腿相互交叉,让你的手远离你的脸,当你说话时,让你的手分开,并且将手掌向上或向前;让人们知道他们很重要,以一种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表现出你喜欢他们身上的某种东西;当你与人谈话时,要不时地点头,拍两下那个人的上臂;不断地改变你说话的语调和语速;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当你需要制造紧张气氛或强调某个问题时,应该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
(选自《科学时报》)
5.下列不属于“拥有魅力”原因的一项是
A.能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
B.能不知不觉地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情绪状态。
C.能建立一个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
D.能用一些科学沟通的方法、使自己更有感染力。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具有超凡魅力的人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但魅力之谜还不能做出解释。
B.在测评情绪感染力问卷中得到很高分数的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
C.在“名望实验室”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
D.说话抑扬顿挫或在适当的时候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会有助于提升你的个人魅力。
7.依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感染别人才能证明一个人拥有魅力,因此,我们不必在意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内心的痛苦或愤怒。
B.当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拥有非凡魅力时,这说明他的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也说明他的情绪感染力较强。
C.情绪感染力的高低与魅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那些从事强调情绪感染力职业的人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有魅力。
D.魅力与人的表情有关,只要脸上带着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你就会是一个魅力无限的人。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彭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匿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刑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黩近 黩近:狎近。 B.柔举家适河北 适:到
C.子盍去乎 盍:何不 D.袁公多端寡要 寡要:少谋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
①袁绍遗使迎汝南士大夫 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⑥策从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繁钦、刑颙、品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现代汉语(10分)
(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诸葛亮历来是人们称道的对象。杜甫的《蜀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业绩。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赞叹诸葛亮的业绩,更以诸葛亮自况,表明立志恢复中原的志向。
(2)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欧阳修《踏莎(suō)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倚危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以水喻愁,李煜《虞美人》词中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运用了递衬(以好衬更好或以坏衬更坏,也叫正衬)手法,柳永《雨霖铃》词中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读与写的变迁(周泽雄)
有一种“智能狂拼”的输入法,特征是可以整句输入,据说句子越长,准确率越高。据我推测,这种输入法的准确率,是以语言的平庸化为基础的。那些怀揣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态度的老派型作者,在这种输入法面前必将步步涉险,错误百出。假如时光可能倒流,历史可以虚拟,杜甫、苏轼、张岱等人用上了这种输入法,中国文学几将面临灭顶之灾。相反,那些除了现成滥调就啥也不会的家伙,使唤起它来却能尽享“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感。
令人不安的,当然不是一种输入法,而是其中透露出的平庸化倾向:以速度谋杀质量。
虽然一直有人赞颂那些天才的文字快枪手,所谓“洋洋万言,倚马可待”,但真正的文学大师往往心照不宣地恪守一个道理:文学是比慢的艺术,艺术的的经营容不得“狂拼”的蹄子来撒野。不扯远,近当代的世界文坛也是如此,那些写得最快的,一般也是通俗程度最高的作家,如侦探小说家、武侠小说家等。而类似乔伊斯、普鲁斯特这样的作者,写作永远是缓慢的。
古人写得慢,读得也慢;今人写得快,读得也快。举个世俗的例子,如果阁下花了钱去按摩房,你肯定不愿意对方用过于麻利的手法,三下五除二地把你打发。既然你是在享受生活,不管世道如何推崇速度,你都不想减少享受的时间。再以围棋为例,那些每手棋能够用半小时而不是一分钟来思考的人,棋力总是更高一些。难道我们可以嘲笑他们的效率低下?面对美妙的文学作品,读得快不是本事,读得慢才是能耐。
这是一个资讯时代,信息强权派生出一种风卷残云的阅读倾向,结果,越来越多的读者,竟至越来越习以为常地用对待信息的态度面对文学。这种态度的表象之一,就是一种“关键词”狂潮。依我理解,对文学作品来说,隐匿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观点,常常是一种更可取也更高明的手段。寻找观点,把骨肉丰满的文学作品浓缩为机械的“关键词”,其实是透露出一种对欣赏之道的不耐烦。我知道,对于志在寻找观众点的网友,他的阅读通常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为基本特色的。把书读薄,固然是一种能耐,把书读厚,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明的能耐?
换个角度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这话天经地义,灌肠法是不可取的。同理,字要一个个地写,按说也顺理成章。但“智能狂拼”的设计者却告诉我们,字不必一个一个写,而不妨一句一句来。这当然无可厚非,对于技术进步,我得心存感恩才是。只是我们还应面对一个事实:写字速度的大幅提高,属于一桩计划外改良,该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文人的作业条件,但对作品的优秀,却完全没有提供承诺。我们也许没有想到,该技术也可能诱人下坠,让人误以为输入速度的提高,可以起到类似缝纫机的发明对裁缝行业所带来的迷人革新。缝纫机的作用原理是:你的脚踩得越快,那条裤线也就越笔直。但是,文学语言与裤线总不宜等量齐观吧?
阅读的最小单位,同样呈放大之势。古人读书,最小单位是一个个文字,今人读书,最小单位恐怕已有了大幅度提高。律师调看卷宗式的阅读法,是否正在文学读者面前大肆推广呢?当然,话得分两头说,如古人那样把阅读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单个文字的审美上,也会对阅读视野造成损害,不宜培养弘阔的文学气度;但眼下这种大而化之的鲸吞式阅读法,又绝非培养文学大气度的方便法门。弄得不好,还可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导致细微处不见了精神;宏大处亦如一只断线的纸鸢,虽高高在上,终不知魂归何处。
14.第五段“把书读薄,固然是一种能耐,把书读厚,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明的能耐”中的“把书读薄”“把书读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15.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分别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1)文学语言与裤线总不宜等量齐观吧?(3分)
(2)弄得不好,还可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3分)
16.文章的标题是“读与写的变迁”,在作者来看,“读与写”有着怎样的变迁?(2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4分)
17.文中作者说:“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隐匿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观点,常常是一种更可取也更高明的手段。”请你举一熟悉的文学作品(限于中学课本、读本篇目)对这一观点加以印证。(不超过80字)(6分)
六、语言运用(15分)
18.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结论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不超过10个字)(3分)
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出版了几本当时极为流行的《中国通史》。不管作者学问多么大,名气多么高,在教条主义流行的年代,写出来的书绝对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有的是违反作者本意的产品。过去写通史,最早只写出商代,这样我们的历史只有三千多年,较之埃及、巴比伦,基至印度,瞠乎后矣。然而,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飞速进步,夏代的存在已经完全可以肯定。我们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必将更会向前推进。关于中国文化发源地的广袤问题,过去一般的意见是在黄河流域。现在考古发掘工作告诉我们,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过去只看到黄河流域一个地方,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再写历史,决不能再走这一条老路。
因此,我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09年是我国建国六十周年,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某学校“国庆”主题文艺晚会主持人的开场白。要求句式基本一致,文意贯通。(6分)
甲:六十年的风霜雨雪,
乙:__________________;
甲:六十年的上下求索,
乙:六十年的同舟共济;
甲:滔滔黄河,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
乙: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甲: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今天,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就要迎来六十岁华诞。让我们共祝祖国生日快乐,共祝中华繁荣富强。
20.请根据句意,仿照画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连贯的排比句。
水有三态,人生也有三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
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的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
七、作文(60分)
21.请以“说身边事谈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
参考答案
1.A [解析]注音错误:堤、栖;错别字:走进、犹如、不耐寂寞、淡妆浓抹
2.A [解析]“无往不利”意为不论到哪里,没有不顺利的,指在各处都行得通,办得成;B“不情之请”是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C“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此处应用“细致入微”;D“另眼相看”意为用另一种眼看待,指格外重视。
3.B [解析]A项“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不能搭配,去掉“化”字或把“增加”改为“加速”或删去“的增加”;C项结构混乱,因果倒置,最后一句应改为“也与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有很大关系”;D项“任何……也……”改为“任何……都……”或“其他……也……”。
4.C [解析]“不知道”所领起的句子是陈述语气,句末不该用问号。
5.A [解析]答非所问,“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只是研究者得到的一个研究结果,而非“拥有魅力”的原因。B项的根据在第2自然段“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C项的信息在第3自然“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D项的根据在最后一自然段。
6.A [解析]断章取义,第1自然段中维斯曼教授的前一段话说的是研究中面临的一些困难,而后面一段话则表明现在已经揭开了“魅力之谜”。 B项答题区域在第2自然段中,“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常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 C项的根据在第3自然段“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和“有魅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 D项的根据在最后一自然段。
7.B [解析]A项曲解原意并强加因果,第4自然段说“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C项无中生有,魅力的高低与职业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用情绪感染他人的能力等有关;D项说法因曲解原意而过于绝对,注意末段“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的说法。
8.D 不得要领 9.D 10.A 不是平定
11.(1)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关系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间1分,相亲1分,然1分,句意2分)
(2)我们所以一同来荆州,是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不要同我们在一起(就不是和我同类的人)。(全1分,见能1分,徒1分,句意2分)
12.(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2分)。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4分。意思对即可)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惘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意思对即可)
13.(1)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暧暧远人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节。
14.“把书读薄”的意思是快速阅读,仅把握作品的概况和主旨。(或:以对待信息的态度对待文学作品,筛选关键词和作者观点)(2分)“把书读厚”的意思是对文章进行细致的解读,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丰富内涵。(2分)
15.(1)含义是:文学作品创作速度并不能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2分)采用缝纫对比的手法,鲜明通俗。(1分)
(2)含义是:粗略而快速的阅读方式,有可能导致文学作品的丰富精妙之处与作品的主要信息两方面都没有把握的后果。(2分)运用比喻,形象生动。(1分)
16.由过去的“慢”变为现在的“快”。(2分)作者意在批评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领域只注重速度,不顾质量的平庸化倾向,(2分)倡导精心创作认真品读。(2分)
17.示例:鲁迅小说《祝福》,文中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的句子与段落,但通过对祥林嫂的悲惨形象的刻画,让我们体会到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体现现了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作品、作者列举正确2分,揭示内容2分,揭示观点2分)
18.示例:中国通史必须重写(答“再写通史,不走老路”类者亦算对,“通史”是关键词)
19.示例:六十年的坎坷历程;巍巍泰山,锁不住阵阵民族风;投入国庆,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每句2分)
20.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它能奔流进入大海,成为沧海之一粟;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都是100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飞起来,拥有大地、天空和宇宙。
文言文译文:
汉朝自灵帝中平年间爆发黄巾之乱,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跟随的对象,以此作为保全自己、避免祸害的长远大计,但是如果本人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荀彧独自率领他的宗族前往冀州(今河北)。时占据冀州袁绍待他以上等宾客的礼遇,但荀彧思量袁绍此人终究不会成就大业,就离开袁绍去跟随曹操。他的家乡人留在颍川的,大多数被强贼乱军所杀。
袁绍派遗使者迎接汝南(今河南上蔡东南)的士大夫,和洽独自去了荆州,刘表待以上等宾客之礼。和洽对人说:“我所以不跟从袁本初(袁绍字本初),是要避开争战之地。昏世之主,不可过分接近,久留不走,谗言匿信就会兴起。”于是南往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那些留在荆州的,大多数被刘表杀害。
曹操为兖州(今河南滑县东)牧,陈留(今河南陈留)太守张邈与他亲密友善。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高柔把全家都迁到河北,张邈果然叛变曹操。
郭嘉初次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道:“明智的人将会慎重地衡量他的主人,袁公头绪很多,但不得要领,好为谋略,但不果断,这样的人难于与他共济大难,我要再次行动,另找新主人,你们怎么不走呢?”辛评等人说:“袁氏在当今天下是最强大的,离开他往哪儿去呢?”郭嘉不再说话,离开袁绍,去依附曹操。曹操召见他,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郭嘉出门后说:“这才真正是我的主子。”
杜袭、赵俨、繁钦因躲避战乱到了荆州,繁钦在刘表面前多次显露奇才。杜袭说:“我们所以一同来荆州,是想保全自已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就不要同我们在一起。”到汉献帝立都许昌,赵俨说:“曹镇东(曹操时为镇东将军)一定能够拯救华夏,我知道归顺谁了。”于是投奔了曹操。
河间(今河北献县东)邢颙在无终(今河北蓟县),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明,百姓已经厌恶战乱了,乱到极点就会平定,我请求先去投靠他。”于是收拾行装回到家乡。田畴说:“邢颙,是天下士人中的先觉者。”
孙策平定丹阳(今安徽宣城),吕范请求暂时让他兼任丹阳的都督。孙策说:“子衡(吕范字子衡)已有了大批人马,哪能再让您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济时世,譬如同坐一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啊!”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结友好。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就一心为他服务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一见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刘备服务。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