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1-18


水调歌头·游泳
教学目的
1.学习、体会诗人敢于迎着风浪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治理长江,改造中华的伟大气魄。
2.学习、体会这首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
3.学习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4.学习本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
从研究这首词上、下阕内在联系入手,抓住想象、联想这两个环节,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进而学习大无畏精神,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信念。
教学时数    1教时。
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沁园春·长沙》。
2.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本词的豪迈气魄和浓郁的诗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指导预习:
1.轻声朗读本词一遍。
2.根据“预习提示”第2、3节以及课文注释进行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白沙井水,名“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在这里指代长沙市。“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今鄂城县)的梁子湖而得名。三国时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从建邺(今南京)迁都武昌,当时有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词中这两句便是从这些歌谣演化出来的。(2)用“才”“又”两个副词相互呼应,表现出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句话写游泳时所见。极:尽。楚天:楚地的天空。大意是:横渡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放眼远望,觉得楚地十分开阔。
提问:“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舒”字既写诗人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提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任凭长江上风吹浪打,在水里游泳,不过如清静的庭院里随意散步一样。今天的游泳使自己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舒畅。在表达上运用对比的方法。江面上风急浪高,充满着危险;在清静的庭院里散步,既轻松又安稳。诗人把两者加以比较,认为风急浪高并不可怕,还不如“闲庭信步”。一个“胜”字,抑前扬后,非常巧妙。经过这样比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宽馀:宽余,宽阔舒畅的感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逝:过去、消失。斯:这,指流水。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字,表疑问中兼有感叹。
这两句的大意是:孔子在河边上说:“一切事物的流逝就像这流水一样吧!”
提问:这两句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既是对上阕内容的总结,又为转入下阕作了准备。孔子这句名言常被人用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自强不息。诗人在这里赋予新的含义,即勉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也要珍惜时间,只争朝夕。有了这两句诗的铺垫,就很自然地转入下阕,描写治理长江的宏图。按一般规定,“逝者如斯夫”前面要有引号。词里可以不用。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提问:这三句构成怎样的画面?它们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帆船在江中乘风疾驰,龟蛇二山隔江静立,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即将出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图景。
这三句,紧承上阕,表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抓紧时间,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规划。“起宏图”三字便是这一思想的形象表述。这三字还领起下面五句,把现实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由学生朗读五句后,再分层读讲。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堑qiàn:壕沟。天堑:天然险要之地。这里指长江。这两句的大意是:一座大桥凌空横架在长江南北,长江天险从此变成畅通无阻的大道。
提问:长江大桥建成于1957年10月初,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初,这两句好诗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了这两句诗为什么会感到气势磅礴?
明确:这两句诗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丰富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诗人激情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用了一个“飞”字,使两句诗显得气势磅礴。它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西江:指从四川省宜宾到湖北省宜昌一段长江,因自西而下,故称西江。石壁:指规划中的三峡拦河大坝(可出示三峡发电站蓝图)。云雨:这里指雨水。战国时楚人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记宋玉告诉楚襄王,说先王(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女神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所以有“巫山云雨”之说。巫山山脉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这里说“巫山云雨”,就是依据上述传说借指长江上游的。高峡: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里峡谷崖壁陡峭,高出江面常达五百公尺以上,巫峡一带高达一千公尺以上,故称“高峡”。平湖:指长江三峡大水库。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要在西江建起一道拦江大坝,拦住巫山山脉的雨水,让高峡出现一个波平浪静的人工湖。
提问:这三句与前面两句在程度上有什么不同?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前面两句虽然写的是想象中的事,但长江大桥毕竟已在紧张地进行施工;后面三句纯属想象,至今尚未成为现实。这一想象比前者更大胆、更绚丽。这样写可以进一步展示宏伟的远景建设,表现中国人民治理长江的伟大气魄,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神女:巫山神女。据宋玉《高唐赋》所说,赤帝的女儿瑶姬,葬于巫山之阳,故称“巫山神女”。北宋李等编的《太平广记》、南宋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等记载:神女瑶姬,曾在巫山助大禹治水。疏凿三峡成功后,即化为神女石(即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伫立峰顶,守望三峡。应:料想,大概。当:该当,应当。这两句的大意是:那巫山神女大概还健在吧,她眼看这些巨大的变化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提问:化用这些神话传说对表述主题和创造意境起什么作用?
明确:化用这些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可以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同时,使意境更加瑰丽、宏阔。
集体朗读一遍。
4.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本词的主题,最后归纳为: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所见、所感的描写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5.学习、把握本词的构思,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加深对本词的理解,进而认识联想和想象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特点。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基本特证之一,也是构思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创造出生动的意象,感人的意境。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意境宏伟、壮美,主要得力于联想和想象。
提问:本词巧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在何处?
明确:一开始,诗人写的是实事、实景,接着由实生虚,突然浮想联翩,联想的翅膀飞向古老的时代,想起哲人孔子的名言。星移斗转,大江东去,这一切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诗人以此来教育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分秒必争。诗人的眼光再次回到现实,看到的情景是令人振奋的:长江大桥的建造正在紧张地进行。这时,诗人满怀激情,想象和联想特别活跃,勾画出一桥凌空飞架的壮观场面,并由当前已着手建造的大桥,进而想象出在规划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变化之大。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现实与理想,人事与仙境,自然景物与社会画面、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强烈的浪漫色彩,既有效地表现了主题,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巩固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和译文
《水调歌头·游泳》教学设计3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2
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