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白莽作《孩儿塔》序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0-20


《白莽作<孩儿塔>序》课堂实录
深圳市南头中学   李蕊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味文章意味深长的语言,了解“诗一样语言”的特点。
   2.对“序”这一文体有整体认识。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讨论、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入领悟鲁迅先生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2、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和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这就使我更加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思想感情的。
三、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以及白莽诗作《血字》、《别了,哥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讲的这个人,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他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因为他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他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他就是鲁迅。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有小说,有散文,也有杂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先生的这一篇序言,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进一步感悟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白莽作孩儿塔序》。
 
二、解题:关于序和背景
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序这种文体和这篇文章的相关写作背景,有哪位同学知道可以先说一说?
生1:序是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这篇文章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是鲁迅先生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写的序文。
师:非常准确,看来大家对于序文这种文体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谁又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生2:1931年白莽柔石等五位作家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时隔五年之后,鲁迅先生收到友人的一封信请他为白莽的诗集作序,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师: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鲁迅先生为白莽的遗诗写的这篇序言,又是怎样评价白莽以及他的诗歌的。
 
三、研读文章
(一)配乐朗读课文。
师:首先我们先来诵读一下文章,其中第三段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单独朗诵。在诵读时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在怎样的心境下写这篇序文的?请用文章中的词句回答。
(生配乐朗诵)
(二)合作探究
师:看来大家已经沉浸在文字之中了。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在怎样的心境下写这篇序文的?
生: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这就使我更加惆怅了。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在鲁迅先生百感交集,非常惆怅的心情下写成的。
师:能不能提取一个关键词?
生:惆怅。
师:对,就是惆怅。
师:可以说“惆怅“是全文的文眼,统领了全篇的感情。但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的感情起了波澜,发生了转变,而这个变化我们以惆怅来归结的话就是:走出惆怅。所以我们把这个线索归结为:惆怅——更加惆怅——走出惆怅,但这个线索是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去合作探究,体会文中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每一段。请按下列线索:惆怅——更加惆怅——走出惆怅,从文中找出例证说明作者情感发展过程:,并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这份感情的?
师:在大家讨论之前,要求大家要先静静的思考,先找到自己的答案,然后在进行交流。
(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讨论好了的同学就静静的做好,没有好的请继续。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结论了。下面我们请同学来为我们解答。先看第一段。
生:第一段我们先从背景来看,它的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当时时局非常动荡,鲁迅也是身患重病。从第一句看,春天又是下雨,在深夜中雨是淅淅沥沥的,感时伤怀,当时鲁迅是为白莽的诗集写序言,那就产生了惆怅,而且信的开头提到了白莽,这就使作者更加的惆怅。
师:我来总结你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是从环境描写中体会惆怅,第二是一封信提到白莽又引起了惆怅,第三点是由这封信又回忆起了白莽,于是更加惆怅。好,请坐。从这三点看出来作者是惆怅的。你们看出来了吗?那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第一段,看看大家是不是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惆怅。
(生齐读第一段)
师:作者因为环境,因为想起了网友白莽而更加惆怅。接下来看第二段,又是如何表现的?
生:就是自远道而来的信提起白莽之后,鲁迅就回忆起了白莽,因为他们就义已经5个年头了,突然又被提到了,鲁迅的记忆里早已经又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们年轻的相貌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像活着一样。后面又用了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积极乐观的革命青年的形象。鲁迅对此恨惋惜,因为白莽22岁就英年早逝了。
师:总结下来,他又说了两点,第一是鲁迅又回忆白莽来,这个是承接上一段的,第二层次是鲁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坚定的乐观的白莽。
师:那我能不能请一位同学把这个坚定的乐观的白莽是什么样子的,给大家读一下。
生:“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师:这是属于人物形象的描写,你说说,他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人物?
生:从外貌、语言、神态。
师:神态?哪里?
生:笑笑的。
师:对,从这个“笑笑的”就可以看出他的乐观。
师:这种描写手法叫什么?
生:白描。
师:对,白描。鲁迅是最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
生:第三段我觉得应该是更加惆怅。他第一点就写出了他与白莽之间革命的友情,因为当时的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抗战,他们两个是站在同一个战线的战友,但是白莽却英年早逝了。第一句说“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可见鲁迅是常常觉得寝食不安的,觉得自己和白莽之间有着惆怅的感情。第二个鲁迅惆怅的是他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唯一一个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可能就是这个“太快乐吧”暗讽了国民党杀害了白莽,使他英年早逝,有着更深一层的言外之意。
师:他为什么常常觉得“寝食不安”?
生:以为他觉得愧疚,因为他的战友都牺牲了,但是却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师:那鲁迅对于白莽的帮助在这个时候应该是什么?
生:为白莽作序。
师:其实是为不能为网友诗集的出版做一点贡献所以才觉得不安。
师:“也许是他死的太快了吧”,这个除了刚才说的暗讽之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应该是对白莽死的惋惜和对中国革命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位同志感到惋惜。
师:那么鲁迅真的不懂诗吗?
生:并不是鲁迅不懂诗,他是不想懂无聊的文人的那种诗。
师:对,所以鲁迅不是不懂诗,他是不想懂那些和他志不同道不合那些人的诗。而白莽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他懂白莽的诗。
师:好,我们看最后一部分。
生:我觉得它这里是走出惆怅。他通过一些修辞如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这里不仅是比喻而且是暗喻,“微光”就是指革命的曙光,“林中的响箭”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冬末的萌芽”是冰冷的冬天中透露了春天的气息,还前面的“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都是对白莽诗歌的赞美,白莽的诗歌应该是有发人深省和引人投身革命的意义。所以我觉得他现在已经走出惆怅了。
师:好,是对白莽诗歌的赞美使他走出了惆怅。
师: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读文字部分)我们把它和丁玲的文字来对比一下。
生:我觉得鲁迅用了“是什么”的句式使他对白莽的感情越来越强烈,丁玲的就是擅长用比喻,如最后一句“这战斗像泰山崩裂,像海水翻腾,像暴风骤雨,像雷电交鸣。”利用自然景象把白莽诗歌的气势表现的很直接。
师:这是一种暗喻的修辞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想法?
生:丁玲的感情很强烈,鲁迅的就是层层递进的。
师:好,鲁迅的感情是层层递进而达到高潮的,这就是含蓄,而丁玲的就比较直接一点。那两段文字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排比。
师:好,我们说鲁迅在语言是非常精准的,什么是精准呢?就是我们找不到比他更好的词去替代它。比如我们看“东方的微光”,为什么是“微光”,而不能是阳光、曙光呢?
生:因为微光更能表现出当时在旧中国的那种黑暗,说明旧中国将人的思想禁锢住了,而微光好像是黎明的曙光给人们带来希望。
师:那是不是也可以用曙光呢?
生:我觉得也不能用曙光,因为曙光是太阳刚刚出来的光明,但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是这样的,当时是文坛当中一片黑暗,也就只有一点点光明能带给人们。
师:好,当时的整个社会被禁锢的就像一个罐头一样,而白莽的诗歌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希望。还有“冬末的萌芽”,为什么是冬末?
生:因为冬末的萌芽就表明春天就要来了,革命就要成功了。
师:好,冬去春来,因为白莽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蕴涵着勃勃生机,所以把它比作'冬末的萌芽'。这就是鲁迅运用语言的精准。
师:好,我们已经体会了惆怅——更加惆怅——走出惆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其实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师:总结全文,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他运用了环境描写、白描刻画人物形象、言外之意、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简而言之,用四个字概括先生的语言特点就是言简意深。
全文由开头的惆怅到结尾的走出惆怅。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先生用语俭省精准,却把感情表达到极致。
 
四、拓展
师:文章结尾说道:“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意思是白莽等烈士面对黑暗社会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是许多人崇敬的,他们的诗作也必将被人们喜爱、传诵。博学的你,一定会读过许多这样的佳作。
生:闻一多,他的《死水》《红烛颂》。
师:闻一多有哪些精神品质为我们敬佩?
生:他不畏国名党的迫害敢于直言,敢于牺牲。师:对,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的《死水》《七子之歌》都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广为传颂。
生1:还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生2:还有艾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生3: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4:还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史铁生,他们都是残疾人,但是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创作,给我们留下了经典的作品。
生5:还有屈原的《离骚》,面对楚国的黑暗,屈原也和白莽一样没有屈服,而是敢于斗争。
生6:还有岳飞,他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当时南宋和金国在战斗,而南宋却没有几个人敢于抗争,只有岳飞一个人奋斗在前线,这和白莽的写作背景都很相像。
师:大家都说到了很多,还有一个人和白莽有关系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年仅26岁在战斗中牺牲,他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由白莽翻译的。正因为这些人有着这样的人格魅力,他们的作品才能千古流传,为我们传诵。
五、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鲁迅富有魅力的语言中,不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炽热、深沉的情感。
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如果你读鲁迅的文章越多,引发的思考越深,你就越喜欢他、越佩服他。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成为你尝试着认识生活中不同侧面的鲁迅,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一把钥匙。
 
六、作业
师:课外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人格魅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3
白莽作《孩儿塔》序阅读练习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实录
《白莽作《孩儿塔》序》原文阅读
沪教版白莽作《孩儿塔》序ppt课件4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2
白莽作《孩儿塔》序ppt课件3
白莽作《孩儿塔》序ppt课件2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1
白莽作《孩儿塔》序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