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读开篇,注重细节 |
1、找出第一节的中心句
2、“从文学史看。。。。。。我们将在下一章来探讨”,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开头,说说它的作用。
|
1、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叙事文学要写故事,写故事就离不开人。)
2、A限制文章的议论对象——已成为历史的众多叙事文学作品
B引出下文及下章的内容 |
判断中心句与从属句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判断一段文字在段落或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及整体阅读的习惯 |
|
细读课文,把握概念 |
1、典型的概念是什么?
2、文章的2、3两节文字可否删除,请说明理由 |
1、学生阅读2——4节,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从一般道理上说。。。。。。就是典型人物”)
2、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作答
(不能删除,2、3两节文字,承上启下,承接“曹操”“刘备”的事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揭示“典型”的概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
这可以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抓住结构才有可能紧跟作者思路,进而探求作品主旨 |
|
精读本论部分,了解中西方“典型”理论的演进 |
1、阅读4——9节,完成表格
2、请以你熟悉的一个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典型理论
3、请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证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
4、根据作品中节选的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内容,概括金圣叹的“典型观”
5、说说中国典型人物研究的特点
|
1、时间 代表人物 基本理论
古希腊 --- “典型”与“理想”相关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人物类型化
18世纪 歌德、黑格尔 人物个性化
19世纪 马克思、恩格斯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证明作品的观点。如:哈姆雷特,思想力大于行动力,优柔寡断的典型,又是人性复杂性的最佳诠释者;唐。吉诃德,行动力大于思想力,耽于幻想的痴人,却又是善良与正义的代言者
3、学生可以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或以前的阅读经验,以恰当的事例证明观点
例如:鲁迅先生 “杂取种种人”——人物的模特儿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以此塑造阿Q这一形象,他怯懦、守旧、愚昧、骑墙,自欺欺人,自从这一经典形象诞生之日起,“精神胜利”就成为了整个种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判词,鲁迅以此呼唤思想启蒙,呼唤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估、审视与扬弃。此外,先生为阿Q设计的生活环境也值得关注,辛亥革命爆发,闭塞落后的江南小镇,这典型的环境不仅为情节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时空背景,也为作品添入了浓厚的历史批判、文化批判的分量,使《阿Q正传》成为反映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
4、学生可以通观11——13节,由此作答
5、A建立在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
B点评式的
C属于美学范畴 |
1、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考察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整理文章结构,筛选信息及语言概括的能力
2、运用妥帖、典型的事例论证观点,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作文技能
3、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要素,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往往忽视论证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论证将论据与论点相连,是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的环节
4这是一道概括题,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要点,加以组合、提炼,最终得出答案
5、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迅速筛选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
|
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
1、比较作者在介绍东西方“典型”理论演进时的侧重点,说说它们的区别。
2、这篇文章的论辩很有特色,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作品加以鉴赏。 |
1、对西方的介绍,按时间的顺序,以史带论,作者在文中广泛引用各家学说代表人物的论著,结合自己的评价,使读者对西方“典型”理论的传承和演变有全面清晰的了解。
对中国的考察,偏重于“点”,主要介绍了金圣叹的典型理论并对中西方不同的研究方式进行比较,态度客观而公正。为读者从纵横两个角度做了介绍和评析,视角更广,论述更深
2、语言通俗平实;引证典型、精当;论证逻辑严密;评点精当客观。 |
作为补充题,以比较为手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论述对象作更深入地剖析和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