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入门四问》教案2
作者:罗志辉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7-26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4.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这个单元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我们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用文化塑造自己。 
二、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
  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三、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经部:
    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四、其它问题探讨: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五、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教育人们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有很强的现实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
2.加强民本思想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3.提倡和谐,包容合作,促进全球化不同文明和谐共存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和而不同。”“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4.亲和自然,保护环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5.提倡道德,提倡科学规律,创造审美和科学精神。
    总之,文化发展的路径独特而曲折,它因不同的经济时代、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而呈现自己的特殊性。当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激活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文化建设者的光荣职责。因之,把握文化产出的特性,穿透一般商品经济规则的迷雾;把握文化价值的终极作用,穿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迷雾;把握文化创新的未来意义,穿透一味保护和继承遗产的迷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效率,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
因此,读中国文化经典,是关系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文化毕竟是现代需求的终极满足物;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必须着眼于为后人创造新的文化遗存。
二、布置作业
    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浏览整个教材,归纳把握全书的基本内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入门四问》教学设计3
《入门四问》学案
《入门四问》ppt课件3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入门四问》ppt课件2
《入门四问》ppt课件1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