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新闻阅读与实践《新闻是什么?》教案1
作者:东宅西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5-05


第一章 新闻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毒以及新闻的结构。
2、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
3、初步了解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客观评判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
4、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不同特点,学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阅读不同媒介的新闻。
 
【教学过程】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
新闻是什么?虽然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新闻,享受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和高效,但要给下一个定义,却并不容易。据说美国一家杂志曾经征求新闻的定义,结果10个报馆主笔给了10个定义,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有人戏谑地做出解答:“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也有人进行词源分析,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汇集;还有人作出了专业解释,新闻就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
在我们这本选修教材中,“新闻”这个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新闻的实质特征,有人概括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是各种新闻载体的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等;
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包括简讯、电讯。
本书在大多场合下,侧重于第二层含义,即主要指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且由于教科书的内容有限,专谈、访谈、综合报道等体裁只好忍痛割爱;由于是纸质的教材,书中所选的新闻作品主要侧重于报刊等纸制媒介,对于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接触甚多的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只有很少的内容。
小结: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2、特征
新闻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开性。
 
二、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
1、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比如下面这条新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2、新闻都是按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吗?
——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
(1)时间顺序式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刘胡兰慷慨就义》
明确:《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2)“倒金字塔”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鲍威尔宣布辞职》
明确:《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下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
 
3、新闻为什么要“打破顺序”?
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账似地报道所有的新闻要素,而是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思考:下面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稿,从尾部删起,看看如果逐段去掉后面的段落,是否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见教材P17中的“思考与探究”二)
明确:“倒金客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
 
4、新闻的导语
(1)什么是新闻的导语?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导语:
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  2006年5月20日14时,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期待。今年汛期,三峡大坝开始全面挡水,可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能够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150万公顷良田从此解除洪水威胁。
三峡工程迄今已完成投资1260亿元。年发电可达847亿度。
 
(2)导语的发展
①“第一代导语”,也称六要素导语或全型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如:
本报上海9月2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跳过2.38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2.37米世界男子跳高纪录。
(《人民日报》)
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
 
②“第二代导语”,也称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三个“W”。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如:
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③“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
他平缓而有节奏地飞跑到最佳点,突然背向横竿凌空跃起,巨大身躯拖着收拢的双腿向前飞去,以这样优美和谐风姿跳过2米38高度。一个新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诞生了。
 
(3)导语的写作要求
(1)要彰显新闻价值
既然第二、三代导语都强调突出处理“部分要素”,那么我们自然会问,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导语中加以突出呢?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公安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
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否则会挤掉或冲淡重要新鲜的新闻事实。
(2)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题。“导语不但是个句子,更是个强调性的句子。”这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成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和最大的吸引力。在导语写作中,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
①词序
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旨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
[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
[例2] 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我们发现,例2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
 
②巧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生命力的关键。通过挑选生动的、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句子获得最大限度的和流动感和跳跃感,为所表达的主题造成最强的冲击。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10个要求,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有效的新闻写作所选用的动词,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而且还能告诉是如何发生的。优秀的记者会说拥挤的车辆“窒息了”而不是“塞满了”市中心,龙卷风“蹂躏了”而不是“破坏了”庄稼,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
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人”虽然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固然动词的巧妙使用会令导语活色生香,但记者不能为获得此类效果而背离新闻事实。在寻求说明事实的动词时,新闻的真实性和用词的准确性仍是第一位的。
 
③多用短句
用短句,这是新闻句式的重要特征。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到:“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是最易于理解的。”合众国际社曾提供了一个关于句子长短度和可读性的表格,认为最易读懂的句子在8个词以下,标准句子17个词,25个词的句子就难懂了。比如《大民日报》的一段导语:
[新华社联合国7月29日电」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紧急特别联大在今天通过的一项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中呼吁以色列从1967年6月以来它所占领的所有巴勒斯坦和阿拉伯领土,包括那路撒冷,完全地、无条件地撤出去,并保证当地所有的财产和公共设施完好无损。
导语要以最经济的笔墨写出最精华的内容,而上面的这条导语一百多字,甚至连标点都没有,让人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国际国内新闻界都把新闻语言的简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和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则。在《美联社写作手册》中,“简洁”作为其中专门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在具体的报道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随处可见,而在一句话导语中最为明显。
例如: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
日本投降了!
今天,最后一个美国兵离开了越南。
这样的导语可谓是简洁有力、惜墨如金的典范之作。
在导语写作上,任何一名记者都无须想“这则消息需要一条某某式导语”。相反应该记住下面的忠告:“不必死记教科书中罗列的导语的名称。千万别问:‘上回我写的是哪类导语?’导语一定要同手头的消息丝丝入扣。”导语写作和做整篇文章是一样的道理,即只要我们愿意共工夫,从内容结构和语言技巧两方面努力琢磨、推敲,写出一条扎实漂亮的导语应该不会太难。
 
三、报道什么,怎么报道
——了解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
1、什么样的事件才能够成为新闻呢?
学生阅读教材P3-5中的有关内容。
 
2、明确:什么样的事件能够成为新闻呢?关键是这个事件本身具有报道的价值。教材用一个简单的实例说明了新闻的价值的组成要素,它可能包括重要性、时效性、新鲜感、接近性、异常性(包括趣味性、人情味儿)、宣传价值、显著性等。一篇新闻不见得包含所有的这些要素,不同类型的媒体、不同的版面和栏目,要求突出不同的要素。
 
“显著性”补充事例:
美前总统肯尼迪千金有意接班希拉里任议员
美国已故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之女卡罗琳·肯尼迪有意在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就任国务卿后,接手她空出的参议员位置。
 
哈尔滨首次评选市长特别奖,申雪、赵宏博等入围
新华网哈尔滨12月7日电(记者高增双)记者从哈尔滨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上获悉,哈尔滨今年首次评选市长特别奖,根据专家评审和考核结果,申雪、赵宏博等11人成为首届市长特别奖拟奖励人选。目前,拟奖励人选正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征求社会意见。
 
3、在这些要素之中,时效性对新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何时发生的新闻才算“新”呢?学生阅读教材P6-7中的有关内容。
教师补充:
新闻总是和事实的新变化相联系的,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的正在变化着的事实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姓“新”,新闻必须具有新意。一般来说,新闻的新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从时间上看,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所反映的是变动中的事实,具有时效性,必须及时报道。失去时效,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一般来说,新闻媒体报道新闻要越快越好。但是,新闻报道在时间速度方面也是相对的,并不是越快越好。如果误认为“报道迅速是销售最好的方式”,而忽略了新闻的正确和平衡、完整与技巧,就会因“抢新闻”而闹出笑话。
第二,从内容上来看,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具有新意的事实。例如,人天天吃饭不是什么新闻,但是航员在太空中怎样吃饭因为具有新意则是新闻。有些事实虽然不是最近发生的,但是由于它是最近发现的,并且具有新意也可以成为新闻。例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在广州搞细菌战争,杀害了许多无辜平民,现在揭发出来,也成了大新闻。有些事实虽然是多家媒体同时报道的,但是由于选择了其中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不同的新闻。例如,1998年2月28日,大年初一晚上,广州市在白鹅潭燃放烟火,场面壮观,绚丽多彩。对此,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去记述,必然是时间、地点、领导人一大串,这样不仅毫无新闻价值,而且会倒人胃口。但是,《羊城晚报》和《南方日报》却别出心裁,求新求异求美,令人称道。《羊城晚报》以新闻的内容取胜:“新春,鹅潭江面焰火腾空,绚丽异常,广州市民合家出动忙租客房”(引题);“人住大宾馆,悠然赏飞花”(主题)。《南方日报》则以新闻照片见长:银花耀空,长虹卧波;新建成通车的解放大桥,通体透明,色彩斑斓;珠江两岸,高楼大厦林立,灯光璀璨,倒映于平静的江面。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羊城新景观。
第三,从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新意是不断变化的。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过去具有某种新意的事实,若时过境迁,这种新意可能丧失殆尽。例如,1990年珠海市重奖科技人员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但是现在再作这样的奖励就不是什么新闻了,因为现在进一步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科技人员的技术已经可以作为资本而入股分红了。因此,对于那些曾经有新闻价值而现在已了无新意的事实不应该重复报道,而对于那些曾经有新闻价值现在又有新发展的事实则可以多加报道。
第四,从报道者的角度看,新闻报道应该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事物在发展中,总是向人们展示,只不过是有些明显,有些隐蔽。新闻工作者完全可以从多种层面、多个侧面去发现事实中所
包含的新意。例如,曾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万里月圆》,从“中秋团圆”这个看似平常的事实中选取一个特殊的场面:山东胜利油田的职工家属和远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会战的石油工人之间的问候。由于视角独特,匠心独具,非常感人。
第五,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比较来看,新闻所反映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事实,而不是生活的流水账。正如范敬宜说的:“新闻的新,是与旧相对而言的,是比较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出新闻。”我们的经济报道缺乏感染力,关键在于它没有反映出新与旧的对比。1985年《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电视机发展迅速,导语是这样写的:宁夏山区农民某某坐在自家炕上可以知道纽约和贝鲁特发生的事情,而三年前他连山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事实本身的新意。
 
四、新闻是事实吗?
——了解客观报道的相对性
1、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必须真实:
其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信息,所以它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它必须具有真实性。所谓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如果一家新闻媒体连新闻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那他就不成其为新闻媒体;如果一个新闻工作者连新闻的真实性都毫无所知或者明知故犯,那他就不是新闻工作者。
其二,新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的真实。文学也讲究真实,它要求通过作品和人物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的提炼,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实。而新闻所要求的真实则是事实的真实,是具体的、现象的真实,它不允许任何塑造和虚构。这一点,在新闻实践中特别重要,需要认真对待。
 
2、新闻“真实”的相对性。
(1)学生阅读教材P7-9中的有关内容。
(2)新闻“真实”的相对性。
①可能出现“合理的想象”。
②可能出现不同的解读。
真实性首先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准则,反映的是新闻工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诚实负责的职业道德。但是,纯粹的真实、客观是不存在的,真实性就像围绕着客观事实这条横轴上下波动的抛物线一样,只能无限接近于事实的真相,却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记录。新闻的真实性要受到新闻工作者生活经历、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的影响,要受到国家、媒体意志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我们往往看到,虽然不同媒体都标榜客观、公正、真实,但对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也有差别,甚至大相径庭。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能够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要做“主动的受众”,而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即要培养自己独立的评判、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
例一:
对于同一事件,要依各媒体的特点去选稿。各种媒体由于分工不同、任务不同、读者对象不同,选择稿件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各媒体应有自己选择稿件的特点。例如有一年,北京市一中学生落水,解放军和工人协助破冰奋勇抢救学生的事迹。当时北京的不同媒体对此事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报道:
《北京日报》着眼于社会风气的转变,突出拥军、学军的特点去选择稿件。《北京日报》的通讯《一个学生落水之后》,着力展示了解放军破冰的坚强毅力与舍生救人的高尚品德。该报的评论员文章《道德风尚非抓不可》,指出社会上有些人把卑鄙无耻的极端个人主义误认为是“人皆有之”的本性,对于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反而觉得不可理解,或者怀疑这些英雄行为背后也一定有什么卑劣的个人动机,鞭挞了这一股邪气!
《解放军报》的选稿特点,是多做得民心的事,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青年报》的选稿侧重于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该报道通过解放军和工人共同抢救学生落水的典型事例,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理想。
从以上三家报纸选稿可以看出,尽管属于同一事件,但是不同类型的报纸,各有自己的鲜明的选稿个性,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自己的读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
 
例二:
火车头驶过来    一男子撞上去
警方确定其为自杀,仍在核实身份
齐鲁晚报12月8日讯 8日中午12点半,在金阁花园附近的铁路上,一名男子撞向正在行驶中的火车。
中午12点半左右,在金阁花园附近的铁路上,一名年轻男子翻过铁路边的护栏。此时,铁路上开来一辆单节的火车头,速度不是很快。火车驾驶员见前方铁路上有人,赶紧用对讲机跟附近的火车东站派出所联系。哪知道火车经过该男子身边时,该男子突然将头撞向行驶中的火车……
在济南市立四院,该男子一直昏迷不醒。据派出所的张警官介绍,在事发现场,发现了撞车人的一个包,里面全是衣服,没有找到证明撞车人身份的线索。“现在确定是自杀,身份还没有确定。”
 
火车鸣着笛呼啸而来 男孩沿铁轨走被带倒成重伤
身份证显示:男孩姓刘,山东茌平县洪屯乡人
生活日报12月8日讯8日中午,在天桥区金阁花园北侧的铁路桥上,一名男孩被一节疾驰而过的火车头带倒,受伤严重。事后,人们从男孩的书包里找到一张身份证,发现他是1992年1月份出生,山东省茌平县人。
 
例三:
乌鲁木齐在线讯 (记者王磊通讯员李明)    7月8日,乌鲁木齐市警方掌握一伙犯罪嫌疑人在“晨光花园”的藏匿地点后,组织警力抓捕,遇到这伙凶犯暴力抗法,我一民警被捅伤,民警果断依法还击,击毙 5人,击伤2人(已送医院抢救),拘捕8人,收缴一批刀具等作案工具。记者从现场侦查员得知,此伙人员中,3人涉嫌在5月23日凌晨8时许,持刀闯入乌鲁木齐市长江路附近某美容美发厅,刺伤店主后逃离现场。经过多方侦察,警方掌握该伙犯罪嫌疑人藏匿地点实施抓捕. 目前,此案仍在紧张侦办中,乌鲁木齐检察机关已依法介入调查此事。
华尔街日报:中国警方在一次突袭行动中在一个穆斯林聚居区击毙了五人,警方称这些人属于一训练“圣战”人员的组织。目前,随着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安全工作。这次事件中还有两名嫌犯受重伤,八人被捕。周三国家新闻媒体报导了这起周二发生的事件。警方表示,这起冲突是在他们进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一居民小区的一户住宅时发生的。警方称,该组织中的十五人都是维吾尔族人。警方称,在乌鲁木齐进行的这次突袭行动源于对三名维族人持刀袭击一名汉族女性案件的调查。警方一位发言人称,当警察冲进房间时,这些维族人持刀袭击他们,并高喊“为真主献身”的口号。他说,该组织的目的是杀害汉人,在新疆建立独立国家。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的一位官员表示,警方还在继续搜索其他嫌犯,可能还会逮捕更多人。
 
例四:
对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美英军方通过电视媒体大量转播联军在战场上节节推进的场面,并大肆渲染高技术武器的巨大打击威力,以此对伊拉克官兵进行威慑,使之丧失斗志;此外,联军利用新闻发布会和接受采访的机会经常散布一些虚实难辨的消息,迷惑伊军以配合联军军事行动的展开。而伊拉克官方则更多地宣传美英空袭造成的平民伤亡和受伤人员的惨景,不断宣传伊人民反对战争,反对美国入侵的愤怒画面,争取世界舆论的支持;此外,伊方还在电视画面上播放美军战俘的画面,一度对联军士气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三、新闻传播的载体
——了解新闻的公开性。
1、新闻必须经过新闻媒介传播。
第一,新闻的本质是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新闻是以满足社会全体公众的需求为目的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这是它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是它最根本的特点之一。如果没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事实本身并不能成为新闻。因此,新闻必须是经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而为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第二,新闻必须公开发布这个特征把新闻和情报区分开来。例如,情报也可能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但是情报由于极严格的保密性,不能、不必或不便立即被新闻传播媒介报道,所以不能为受众所获知而成为新闻。“内参”是我国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也可能是由新闻工作者来完成的。通过“内参”可以向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严格地说来,“内参”并不能算做新闻,只能算是情报,或介乎于情报和新闻之间的一种信息。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任何重大的新闻不可能不经过新闻媒介报道。在新闻传播公开性的问题上,即新闻传播的范围问题上,目前新闻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以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另一种意见认为,“应以整个人类社会的新闻活动所传播的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后一种意见的根据是,新闻机构发布新闻的活动只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新闻活动的一部分;“新闻机构发布的某些新闻,人们并不认为是新闻”;新闻机构不予报道的也可能是新闻,甚至是重大的新闻。
对此,应作具体的分析。首先,在新闻事业产生之前,所谓新闻就是人们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传播的新闻,但是新闻事业产生后特别是在新闻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媒介所传播的新闻已经覆盖和取代了人际间所传播的新闻。个人化的信息不是新闻,要使信息成为新闻的前提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人都关心并获取,必须有一个共享的范围,这个范围越大,新闻的价值就越高。没有普遍的认同需求,没有社会效应,没有舆论形成,就不是新闻。普遍的认同,这正是大众媒体作为联结传者与受众的中介作用。其次,所谓新闻是相对的,客观世界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无穷无尽,无论是人际传播或者是新闻媒介传播都不可能将其穷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那些符合“人们长期形成的对于新闻的规范”的有关信息,才有可能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而成为新闻。除此之外的信息传播,要么是情报、要么是传闻、要么是新闻报道的村料。再次,在实行生活中,可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某些新闻媒介传播的“某些新闻不是新闻”或者“重要新闻不予传播”。应该看到,新闻媒介传播的“某些新闻不是新闻”正好说明它没履行自己的职责,而研究者也不必苛求媒介传播的都是“新闻”。
至于新闻媒介“重大新闻不予传播”的问题,只是极个别的情况,而且即使新闻媒介不予传播,其他新闻媒介必须予以传播,即使某些新闻介没有正面传播和直接传播,它必定会从侧面或者反面传播。
 
2、我们常见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有四种: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报道手段和形式,与此相适应,新闻的写作也有不同的特色。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9-17中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内容的填写:
传媒
优点
缺点
报刊
 
 
广播
 
 
电视
 
 
网络
 
 
 
明确:
(一)报刊
1、传媒特点:
(1)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
(2)有很强的阅读自由度。
(3)时效性差,读者范围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
 
2、新闻报道特色:适合深度解释信息
 
3、阅读策略:
(1)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
(2)可以采取快速浏览和细细品读相结合的方式。

 

4、世界十大报纸
《纽约时报》(美国)        《新苏黎世报》(瑞士)
《今日美国》(美国)        《世界报》(法国)
《泰晤士报》(英国)        《图片报》(德国)
《朝日新闻》(日本)        《太阳报》(英国)
《读卖新闻》(日本)        《华尔街日报》(美国)
 
世界报业协会日前公布了2007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名单,中国共有25家报纸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行列,是上榜报纸最多的国家,也是日报总发行量最高的国家,继续保持了世界报业第一大国的地位。
据悉,中国进入发行量百强的日报有《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扬子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其中《参考消息》以近320万份的日均发行量居第5名。日本《朝日新闻》以1002.5万份的日均发行量名列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首。
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100家日报中,70家在亚洲。中国日均发行报纸9870万份,印度8890万份,日本6910万份,美国5230万份,德国2110万份。上榜报纸数排第二、三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印度。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有时简称为“时报”(The Times)。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由于风格古典严肃,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
美国《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创办于1923年3月。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时代》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在美国颇有影响力。
 
《参考消息》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创刊于1931年,是国内独家受权直接转载境外及台港澳报道的报纸,力求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报道国际新闻,突出“参考”特色,为国人提供了一个用“外人”眼光看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其读者群涵盖了中国最广泛的社会阶层,发行量长期稳居我国日报首位。在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参考消息》位居第五。
《南方周末》以其开放的思路,创新的意识,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体,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深度报道,是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最佳窗口。《南方周末》迅速获得中国城市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成为现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报”
 
(二)广播
1、传媒特点:
(1)诉诸听觉,综合音响效果、音乐、对话,甚至沉默,可以引发听众的想象。
(2)声音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3)按时间顺序播放,听众的选择性差。
 
2、新闻报道特色:
(1)可以直接采录现场的种种音响,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包括更多的描述性话语,通过语言传达清晰而又吸引人的视觉图像。
(3)口语化强。
(4)经常运用重复的语句来强调某些关键信息。
 
3、阅读策略:
(1)或躺或走或站,可以以轻松的心态去听。
(2)发挥想象,在脑中再现现场画面。
(3)声音转瞬即逝,要求在听的过程中集中精力,抓住关键信息。
 
4、著名广播机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目前使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
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BBC以43中语言向全球广播,它的新闻报道公正、客观,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广播媒体之一。
 
(三)电视
1、传媒特点:
(1)视听综合,感染力更强。
(2)声音和画面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3)按时间顺序播放,观众的选择性差。
(4)空间限制较大。
2、新闻报道特色:
(1)长于纪实再现,直观性强。
(2)时效性强。
3、阅读策略:
(1)关注画面细节,感受现场氛围。
(2)关注镜头剪辑的方式,体察记者的创作意图及倾向性。
(3)声音、画面转瞬即逝,要求在观看的过程中集中精力,抓住关键的信息。
4、世界著名的新闻电视台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CNN由特德·特纳于1980年创办,1995年被时代—华纳公司兼并。总部设在美国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市,在美国本土以外设有28个分部,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4000人。CNN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广播,它的资金来源于用户付费和广告收入。CNN因独家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有线新闻广播公司,目前已覆盖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
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半岛电视台由卡塔尔政府于1996年成立。它在全球雇有170名记者,拥有26个分部。世界各地都能收看到半岛电视台的阿拉伯语频道。半岛电视台因不断报道伊拉克和中东其他地区的一些事件而遭到美国的指责。美国总统布什甚至曾计划轰炸它的卡塔尔总部。2006年,该电视台还将推出英语频道。
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卫视是全球最优秀的华语新闻电视台,以“高品位、时代感、震撼性”为宗旨。新闻评论往往汇集两岸三地最精英的评论员,对新闻事件透彻分析,做到新闻及时公正。
 
(四)网络
1、传媒特点:
(1)传播迅速及时
(2)综合运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
(3)互动交流性强。
2、新闻报道特色:
(1)时效性强,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可以及时更新。
(2)网络新闻选材宽泛,内容活泼,较少受限,但良莠不齐。
(3)多媒体报道的形式,综合了电视和报刊的优点,既有直观性,又适合深入解释。
(4)标题清晰、突出。
3、阅读策略:
(1)增强鉴别力,保持清醒的判断,不被假信息所左右。
(2)通过快速浏览标题,确定仔细阅读的内容。
(3)可以即时发表评论,与网友交流。
4、世界著名门户网站
雅虎(Yahoo!):美国著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其服务包括搜索引擎、电邮、新闻等,业务遍及24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超过5亿的独立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络服务。是全球第一门户网站。
新浪:中国大陆最受推崇的互联网品牌,日浏览量超过7亿,其新闻中心以对国内外大事全面、快速的报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新浪还提供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论坛,以便捷、稳定的互动平台为网民提供多元化的资讯交互服务。
 
各抒己见:
你认为网络能代替报纸等传统新闻载体吗?为什么?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材料概括“一句话新闻”练习题及指导
《新闻导语的写作》教案1
新闻阅读与实践之《新闻导语写作》ppt课件
《新闻是什么?》ppt课件3
《新闻是什么?》ppt课件2
新闻阅读与实践《新闻是什么?》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