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3-27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 
③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寓言新解的内涵。 
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 
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 
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我想: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2、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 
教法:(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使抽象的理性化难为易。 
(2)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难点,把握 “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的导入,突出“感”;明确 “动态教学,灵活迁移”的深入,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解层次。 
(3)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4)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思想和生命的活力。 
学法:(1)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2)自学尝试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 
(3)个体学习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还必须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4)合作学习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之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这样有利于塑造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⒊电教手段:CAI课件 
⒋课时安排:1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请同学们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两座雕塑,能否结合它的外形以及下方名称来说说自己直观的理解?”这两幅雕塑的名称分别为:《风凌霄汉》、《奥林匹克风》,均属于抽象型雕塑,但又充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寓义。第一幅既像出航远行的船又像搏击长空的鸟,洋溢着作者内心一份强烈的希望与拼搏的激情。第二幅中间的线条像火像风又像人,在象征着世界的光环下传承着奥林匹克不熄的精神。 
此时,学生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都积极踊跃的发表个人见解。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的图像解读,表扬其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引导学生从雕塑世界步入文学世界,揭开课堂主题。 
此环节运用直观图文,变抽象概念为形象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消解其在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破重、难点。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 
通过多媒体,插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如此则可以水到渠成的由教师为学生投影出第一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环节从学生已学的文学作品入手,激发学生所积累的阅读感受,使之与文豪鲁迅也“心有灵犀一点通”,引导其关注文学作品中这一常见的现象,并思考根源。可谓之“以小见大”!  
(三)牛刀小试,感悟方法 
在学生浅层次理解个性化解读原则下,教师从旁给予一定的辅助,通过钱钟书老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指导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 
“说到个性化解读,当代文坛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极具个性和思想的作家——钱钟书。他创作的一篇散文《读<伊索寓言>》给读者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究其缘由,莫过于他超越了古希腊作家伊索的寓言本意,赋予其更新颖更独特的含义。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并思考:你觉得作者借鉴伊索的寓言里,有哪几则的感想几乎是颠覆性的新见解?”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狼和驴子的故事。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学生很快能够分析出钱钟书新解的寓言含义。然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思索钱钟书本人是如何做到个性化解读的,分析它实现的途径可总结以下两点:1、逆向思维,即求异。2、着眼现实,即社会。 
此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体学习,实践解读原则,并将规律细化为具体可行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阅读的成功体验中,去感受这份收获的乐趣。 
(四)名作重读,合作探究 
1.确定选题: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从老师所投影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题。 
2、活动方式:组长负责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体会,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课堂成果展示。 
探究选题: 
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 ;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 ……,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2)《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结尾,主人公“我”经受了一系列的遭遇后,在支离破碎的汽车中睡着了,你认为他今后的道路会怎样?假使再次遇到这样的“苹果事件”他又会如何面对呢? 
3)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积淀感悟的四重境界。 
(五)点评小结,再识原则 
“刚才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彩,可谓是见仁见智。有的同学语带锋芒,犀利尖锐;有的同学温文尔雅,如涓涓溪流。虽各具风格,但都勇敢的展现了自我的真实想法,并且还结合了前面所涉及的方法,举一反三。不过也有些同学的解读,过于主观性,忽视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氛围,这样的解读容易曲解作品的创作本意。因此,并非否定作者、标新立异就是个性化。下面,我们再来接触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第二条原则: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我们在个性化解读时也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解读成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将多情善良的宝哥哥解读成好色风流的琏二爷。否则作品的人物或主题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以及其固有的特色了! 
犹如曲调高潮之后往往归于平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多次解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以极大的张扬,然而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步流星的向前走,也需要提醒他们路上会有陷阱。严重歪曲文本的解读并非我们倡导的个性化,人物角色有其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与本专题的宗旨是相背离的。此环节的安排,恰如其分的避免了前一原则易给学生造成的解读极端,给个性化打上了限制的烙印,使之更加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想。 
(六)引经据典,总结专题 
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曾提出:“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有关于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两条原则,似乎就像此法中的一‘出’一‘入’,要知其玄妙,必先‘入’,否则岂不落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遗憾?但‘入’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出’,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文学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文学塞进一个概念的口袋里,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文学的神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都能大胆展现自我的个性化风采,在合理适中的程度下去续写创造的神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ppt课件(27页)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ppt课件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2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ppt课件2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