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教案1
作者:周灿  上传者:%u4f1a%u5458%u6ce8  日期:09-02-20


作者EMAIL:hnzhoucan135@126.com
通讯:讲述新闻的故事
高二语文备课组
【课标要求】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学会分析不同类型的通讯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什么是通讯,了解通讯作品的社会功能,学会阅读通讯作品。
2、  掌握通讯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  学习搜集资料,并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体裁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通讯的写作。
【教学重点】掌握通讯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学习搜集资料,并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体裁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通讯的写作。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P29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和P46的《风雨入世路——中国与WTO》这两则电子新闻,说说它们在写法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                                                           
                                                           
                                                         
二、课内阅读、归纳
(一)阅读P35《彭德怀印象》回答问题。
A、人物通讯一般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彭德怀的个性的。
                                                           
                                                            
                                                            
                                                            
B、典型的细节描写远胜于概念化的叙述,它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文章中有关“大鼻子”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二)结合《彭德怀印象》,阅读课本P33—P43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  概括通讯的定义。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2、概括通讯的显著特征。
(①新闻性 ② 文学性 ③ 评论性)
(三)阅读P41《世界选择北京》,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说说该文选择了哪些材料,又是如何将它们串连起来的?
                                                            
                                                           
                                                            
                                                           
                                                             
2、将该文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各项内容齐全,不超过300字。
                                                           
                                                                                                                         
                                                            
                                                            
                                                           
                                                           
                                                             
                                                           
(四)阅读本单元的文章,分析通讯的结构,填写下表。
纵式结构
 
横式结构
 
层层递进式
结构
 
三、探讨展示:
阅读下列通讯,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
鏖战最前线
①冰灾最严重的地方几乎都是高高的山梁,雪冻山川,满山的松针上都凝满了树挂,这是南方人难得一见的奇观。但此时凝冻的冰雪也覆上了电力线路。按照承受覆冰3厘米厚度设计的线路,现已经承受着近10倍的压力。倒杆、断线、倾塔,山上的电力设施一片狼藉。
②在抗冰抢险一线,近凌晨两点,公司抗冰抢险主要负责人手机上还收到总经理姜洪东的两条短信:“明天雾大,注意行车安全。” “近期电网恢复任务艰巨,要靠前主动协调,关心、关注工作动态、员工思想、生活情况。创造一切条件全力做好生产、生活、后勤保障。”此时正是公司电网抗冰抢险任务最艰巨的日子。而此刻总经理姜洪东的脑子里还在思考抢修工作的整体部署,安全是重点、质量是重点、进度是重点。但是物资调运、人员配备、政府协调……每一项的疏忽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工作,考虑再细致点,真正让一线工作不因协调不到位而耽误。他已经不再是电力企业的领导,而是千千万万奋战在抗冰抢险一线的战士中的一员。
③在抗冰抢险一线,抢险指挥部里的年味早已被战斗的硝烟驱散。自抗冰救灾保供电的仗打响以来,指挥部的同志已经连续半个月鏖战在此。这里,每天有几十个故障′点的抢修任务要部署要落实,各条“战线”的故障抢修进展要统筹要协调。
④在抗冰抢险一线,随处都能看见一队队抢险队员迎冰而上的感人身影。抢险队员们在深山中趟着深雪,在没膝的泥浆中艰难地前进。即使身上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冰衣,即使手脚已经完全麻木,他们仍夜以继日地前进,白天巡线、除冰,尽快查出故障点,防止没有受损的线路再因冰冻遭受损害。夜晚他们在点点灯火下统计抢险所需物资,与时间争分夺秒。
⑤在抗冰抢险一线,轻伤不下火线成为大家的共识,输电所王斌因病流血不止,但是怎么也劝不下一线。他说:“我是队长,如果这时我下了会寒了弟兄们的心。”东山供电所杨永坤在抢险路上不慎摔伤,严重挫伤软组织,但才把他送回家,他又自己跑回所里请战。他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我年轻,没事。”还有挂伤、碰伤、拉肚子、感冒、发烧的,这一群默默奉献的勇士,他们的伤,我们甚至都不了解。他们不向组织请假,一直坚守在抗冰的第一线。
⑥在抗冰抢险一线。变电站里充满了严肃的气氛,修试所变电检修人员和变电站值班人员一起维护着变电站各设备的运行。冰凌灾害的近半个月,变电站人员共完成976次操作,无一差错。修试所共处理缺陷9个,行程近千公里。
⑦在抗冰抢险一线,处处都能看见带着红色袖套安全员的身影。他们常是迎着寒风,扯着嗓子提醒各地施工人员,他们常是冒着风雪,不断地在各个工作点来回穿梭,每天他们翻过无数个深沟,爬上无数的陡坡,穿过无数荆棘丛。施工完成时,他们走的路已近⒛公里。耳朵上的冻疮、脚上的水疱、嗓子失声成了安全员的标志。他们说“我们要让大家成为抗冰的英雄,而不是抢险的烈士。”
⑧在抗冰抢险一线,随时都能听见抢险队员说“让我上吧”。年轻的解释说,天气冷,我年轻耐冻,我年轻力气大。年纪长点的解释说,我经验丰富点,安全些。大家都想把苦活累活往自己身上扛。在一线随时都能听见队长大声骂喊:“你给我下来。”大家都想多做点,让队友们轻松点。输电所三队队长翟雄的抱怨里充满着深深的疼爱,“那些臭小子会冻坏的。”
⑨在抗冰抢险一线,我们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线路守护卫士,他们盘立在寒冷的风雪中,他们顶住冰凌的侵袭,24小时坚守在公司线路与贵昆铁路交界点。如果说那一基基电杆铁塔上的队员是一线的冲锋战士,那么他们就是寒风中坚强的卫士。
⑩他们坚守在风雪肆虐的山间,坚守在漆黑无垠的深夜,坚守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寒风、雨水、冰凌轮流夹击,铁人变成了冰人,但冰人依然是铁人。尽管他们的脸被冻得发紫,手脚也不听使唤,但还是一次次爬上高高的杆塔,一次次伸出冻僵的双手。他们艰难地把自己绑扎在电杆铁塔上,敲击冰凌、更换受损横担、安装瓷瓶,他们在高空电杆上工作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渴望光明的人们心间。
——摘自网络通讯报道,有删改
1、本篇通讯描画了一组抗冰抢险英雄的群像,请简要概述英雄们的主要事迹。(4分)
答案:①公司总经理姜洪东整体部署,细致考虑,把握全局;②抢险指挥部里的同志落实部署,统筹、协调;③抢险队员迎冰而上,与时间争分夺秒;④一线队员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在抗冰第一线;⑤一线队员苦活累活抢着干;⑥各条战线人员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每点1分,任答出其中四点给满分4分)
2、点面结合是通讯常用的表现手法,试举例简析其在本文中的作用。(5分)
赏析方法:                                                 
概括点、面材料,说明结合方式,分析作用好处                  
点面结合的作用:                                           
①有点有面,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更具感染力;②材料多样,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③便于读者形成全面完整印象,增强说服力
3、结合本文,探究电力系统取得抗冰抢险战斗胜利的原因。(6分)
答案:①单位主要领导运筹帷幄,统一协调,周密部署,细致考虑;②基层干部以身作则,作出表率,与一线队员打成一片;        
③一线队员勇敢拼搏、迎难而上,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一点2分,共6分)                                                           
(二)
擦鞋者说
《人民日报》记者  龚永泉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
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
编后
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创新的道理呢?
(选自《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 第一版)
1、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⑴本文使用许多数字,如“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毛收入10万元”“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经过近百次试验”,
(仅举一例即可)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⑵用数字表现人物非常形象,如“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
人喝了8两白酒”,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
 
2、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 6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⑴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⑵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结构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⑶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3、《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 5分)
⑴郭兆松生意虽小,但是他肯动脑筋,配鞋蜡,用电吹风吹干鞋,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出效益,这种创新精神具有新闻宣传价值。 
⑵尽管郭兆松不具备高学历,原来也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自强不息,敢于创业,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还要“再开新店”,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可贵,具有榜样的作用。                     
⑶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报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励普通劳动民众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本题要求答“具有哪些新闻价值”。只答1点可得2分,答对2点可得5分。如果答“这篇通讯短小精炼,形式新颖,语言鲜明生动”可得1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课后提升
P52  很多人说学校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感受,就会发现“平淡”中也有几许“波澜”。撷取一朵或几朵“浪花”吧,写一篇事件通讯,在班级交流。(1000字左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教案2
《消息、通讯》教案1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