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苏东坡传》教案1
作者:韩维加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1-19


苏东坡传 
江苏省淮州中学 韩维加 
教学目标 
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全面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 
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设想 
    1、课前布置学生通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节课,试图让学生交流阅读原著的感受与体会; 
2、用一节完成需要六到八节完成的教学内容,只有淡化过程,有侧重的解决主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同读一本书 
1、导入 
    伟大人物的人生经历,对于跋涉于艰难生活的我们而言,或许是一盏明灯,或许是一个路标,或许是抚平创伤的一味良药,或许是得到休息的驿站,正如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序》所言: 
   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象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为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有象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2、30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讨论后,向大家介绍读《苏东坡传》后,最喜欢的一个故事片断,感受最深的一段哲理性的评说,分别用一句话评说苏东坡和《苏东坡传》这本书。 
3、教师也完成与学生一样的任务。  
二、讨论:传记的特点 
1、苏东坡不同的描述方式 
1)可以定格在年表里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2)可以浓缩在辞书上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进士。曾出知徐州、湖州、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风格豪放,一改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3)也可以如林语堂如此概括: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明确:传记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应该在回忆录、书信、日记等等材料之外显能耐,应该把这些材料经过头脑过滤后,再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所看到的已不再是材料的堆叠,而是一幅完整的画,一件有匠心的作品。传记里的事实,可能不再是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而是一句玩笑,片言只语、不显眼的行为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的细枝微节。传记事实的选择就构成了传记的生命。 
2、研讨传记的素材选择 
  1)节选的《赤壁赋》,选择了苏东坡的几件事情?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至少有九则材料  /   享受生活的各种乐趣 
  2)同是在黄冈写的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何没有写进这部分的传记里? 
   《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多的是表现人生思考,体现忧患甚至有点消极的人生感叹,与作者要表现的苏东坡此时过着神仙似的生活要义不吻合。 
   那么,在黄冈的日子,苏东坡真的是在其人生快乐幸福的时光吗?其实恰恰是在他人生的最低谷—— 
1)从年表看苏东坡生命中的苦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林氏说可以用“坎坷多舛”来概括。苏东坡生活的时期为北宋中后期,国力的逐渐削弱,边患的日趋严重,积贫积弱的国家,此起彼伏的社会危机,走上政坛的苏东坡就一直处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复杂多变的党争矛盾中。他既不容于王安石的“新政派”,也不容于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后来又因为“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罪贬黄州,可以说黄州时期的苏轼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最低点。而他垂暮之年还遭到流放岭南的命运。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贵的个性品质似乎都难逃被黑暗、丑恶摧残或吞没的厄运。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人生际遇中,以他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冲出了重重黑幕,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留下了一些烛照后世的、不可磨灭的宝藏。这是人间难得奇迹,苏东坡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奇迹之一。 
   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具有着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 
  2)比较:林语堂和余秋雨对待苏东坡人生低谷的不同观点 
    在林语堂看来,宦海的沉浮,没有改变苏东坡。显达的荣华富贵,孤独的颠沛流离,历史的剧目不管翻多少花样,苏东坡依然故我,经历过大悲的人才能体验大喜,但大悲大喜都经历过的苏东坡已经完全宠辱不惊了。“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很少有人能如他一样在一连串的打击下,仍保持乐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忘却痛苦,即使李白,浪漫诗情中脱不了苦闷的抑郁,但苏东坡却可以消解他经受过的磨难。于是他练起了“瑜珈术”,寄情于书画,成了“东坡居士”,自得其乐,已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人生,更加真切的懂得了人生。在他的作品中依然保持了天真和淳朴,流露出他的本性和对人生甚至世界的思考,首首诗如仙界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全是一个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他的诗,你随气拈来,都觉得有不俗之气。“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的慷慨纵横。“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苍茫渺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观照,直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深沉,每首诗一个表情,一个风格,千变万化,决不雷同。在苏轼一生最失落之际,他月夜游黄州便写下了千古不朽的两篇《赤壁赋》,林语堂说“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决非别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个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如同中国的山水画。”在这里苏轼探讨了物我合一的生命最高境界,瞬间即永恒。所以,当他以精神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时,他的灵魂终于“获得一种自我完善感和灵魂归宿感。” 
    而林语堂在笔下表现出的苏轼是与林语堂的人生观念是相关的。介绍几则选自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语录: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明确: 
    选择素材,一是取决于材料的表现力,一是取决于传记作者的主观倾向。 
    传记文学是建基在事实之上的,是事实的作品,必须和事实严丝合缝,而不是想象的产物。但是,一个真正的传记作家不应该满足于仅仅展示材料,不管这些材料编排得多么精确有序,那样,我们感受不到任何生命的气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人的化石,而不是血肉鲜明的原形。 
 三、漫谈:关于人生的苦难 
1、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参互观照。 
    同样是写苦难中的苏东坡,当代学者余秋雨是如何认识的?请学生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谈谈他的观点。 
   明确:在苦难中苏轼成熟了,从苦难中突围出来了。 
2、讨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苦难或不幸? 
    同样是面对苏东坡在苦难,林语堂和余秋雨有着不同的解读,前者看到的是快乐,后者得出的是成熟,那我们呢?(见板书设计) 
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不幸或苦难的理解。 
3、总结:传记能给人生成长怎样的作用。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傅雷《<贝多芬传>译序》 
 四、作业:推荐阅读 
1、周国平的《诗人的执着与超脱》 
2、鲁枢元的《东坡与刚峰》 
3、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苏轼的意义》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东坡传》ppt课件1
千古奇才——苏东坡ppt课件(114页)
《苏东坡传》读后感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