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芭蕉》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1-09 |
沉默的芭蕉
教学目的
1.学习这首诗精练形象、富于表现力又有文采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
3.了解新诗的一般特点,初步培养新诗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训练学生口头评述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鉴赏这首诗的意境,能结合作者的特殊生活经历、写作的特定历史背景领悟、概括诗歌的主旨,并能指出它与历来羁旅诗所抒之情的异同之处。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扫清语言障碍,反复诵读全诗,初步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思考几个问题(见预习要求与思考题)。
2.讨论式: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出发,做到①领会诗句的丰富意蕴;②分析拟人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③分析\'芭蕉\'的意象,分析、体会边乡风雨夜\'我\'邀\'芭蕉\'为友,把酒长谈、心灵交流的意境。
3.点拨式:领悟、理性地概括诗人所揭示的生活哲理:\'沉默,不是生活\',并与历来羁旅诗所抒之情作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初中学过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藏克家《有的人》、贺敬之《桂林山水诗》等新诗导入,简介新诗和作者。
二、请学生有表情的朗读全诗,指出韵脚。思考、讨论全诗六个小节可分几个层次。师生明确,共分三层,每两个小节一层,总体上把握诗人的思路。
三、请学生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一般心情是怎样的;本诗作者作客异乡有无这种心情?如有,他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心情的?试找出诗中写这种处境和心情的句子(包括诗后的写作时间、地点)。
四、\'芭蕉\'意象分析。众读第一、二小节。作者是如何描写\'沉默的芭蕉\'的?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师生明确:①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得形神兼备,古今对比,以古衬今。②诗人凭借丰厚的古诗词修养,写得文情并茂,又增添诗情画意。
五、意境分析。\'沉默的芭蕉\'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我\'是如何具体实现这种变化的?众读第四、五小节。
六、知人论世,点拨学生联系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的特定历史背景来分析归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七、分析第一节首行\'芭蕉\'、第四节首行\'啊,沉默的芭蕉\'、第五节首行\'芭蕉啊,我的朋友\'和第六节首行\'芭蕉,芭蕉\'这些词句上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八、讨论、点拨。诗人在篇末点明主旨: \'孤独,不是生活\',那么诗人心目中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九、比较阅读,评价诗歌。学生集体朗读\'预习要求和思考题\'中所补充的李白、高适、李商隐的四首诗,思考、讨论本诗与古代羁旅诗所抒之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老师点拨。
十、集体朗读全诗。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