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论快乐》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12-18


论快乐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理解,陶冶性情。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比喻中联想丰富且话语幽默。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善用比喻)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文化奇人写的文章──《论快乐》 
二、了解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诗论《谈艺录》等等。 
  
三、整体把握 
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观点?怎样论述的?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 
3、文中有哪些句子你暂时还不能理解? 
  
四、文章结构 
论快乐: 
一)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二)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 
三)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 
四)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 
  
五、学生质疑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查找有关快乐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3、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4、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 
①没有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 
②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5、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二、语言揣摩 
1、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2、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它”是指什么?全句如何理解? 
“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 
3、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 
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什么观点? 
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 
5、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 
是指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6、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全句是什么意思? 
“专制”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决定人的快乐,全句意思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不能决定人是否快乐。 
7、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指把忍受变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乐的人。 
8、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这句话怎样理解? 
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庸常之人看不出,所以无代价可言。既然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有能耐把忍受转化成享受,那么人生也就只有经常提供痛苦,让你去“转化”吧。这是一句调侃的话。 
  
三、拓展学习 
快乐名言: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生命短促,怎能自寻烦恼?(尼采)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假如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快乐美好的,我们将永远无法学会勇敢与忍耐。(海伦.凯勒) 
  
四、探讨:谈谈你对快乐的看法,你怎样追求快乐的?我们应怎样追求快乐? 
五、小结。 
六、练习: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补充资料: 
※偏才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诗书世家,自幼受到经史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英文,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记忆力惊人的钱钟书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相式记忆。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是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小事糊涂的钱钟书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淡泊名利的钱钟书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钱钟书拒当“东方之子”,也早已成为美谈。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论快乐》同步练习
《论快乐》ppt课件7
《论快乐》ppt课件6
钱钟书《论快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快乐》ppt课件5
《论快乐》ppt课件4
《论快乐》读后感
《论快乐》ppt课件3
《论快乐》教学实录
钱钟书《论快乐》赏析
《论快乐》教案3
粤教版选修《论快乐》ppt课件2
粤教版选修《论快乐》教案1
粤教版选修《论快乐》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