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介绍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12-17 |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在中学课本所选的鲁迅等人的著作中,理学和理学家常常以僵化可憎的面目出现,这影响了我们对于理学的辩证认识和评价。实际上,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它只是在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之后,才逐渐走向了僵化,成为套在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但其思想本身仍然包含着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所借鉴的有益的质素。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理学当然有其落后的、应该批判的一面,而且一定的文化批判有其健康的合理性,这对于中国文化的自我反省有积极的意义。但批判理学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理学,而是要作深刻的文化反省,并从今天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评价。要对理学做出合理的评价,必须首先认识理学的发展及其基本精神,扭转过去那种理学即“存天理,灭人欲”的片面认识。本单元编选的目的即在于此。
朱熹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所以,“经典课文”选择了《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课文的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三则语录分别涉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才能领会它们真正的涵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就理欲问题、义利问题,以及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
理学在明代受到强烈冲击,李贽则是当时倡导个性解放的杰出思想家,“相关读物”所选的也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阅读这篇文章,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大视野”所选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等大问题。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