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关雎》《蒹葭》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12-04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 

  3. 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三. 教学建议: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 顺畅朗读: 

  2. 注意读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3. 有感情地朗读 

  4. 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 

  5. 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6. 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7. 主题: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8. 表现手法: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 

  1. 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 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学生欣赏、感受) 

  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  

  1. 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各抒己见) 

    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5. 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点拨】《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内容分析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蒹葭》属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表现手法 

  1.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涘                         窈窕                     荇                  寤寐              参差 

    琴瑟              芼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 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下面是“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  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方议论作铺垫。 

    B.  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为,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  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 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7.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试题答案】 

一、jiān jiā ;yī;sù huí;xī;méi;jī;chí;sì;yǎo tiǎo;xìng;wù mèi;cēn cī;qín sè;mào  

  

二、1. 纯朴 

  2. 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 父亲喜欢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 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 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俗因为认识到它的特性。 

  6.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面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 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44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表格式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22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题2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
《诗经》之《桃夭》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38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36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诗经》复习ppt课件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题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3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7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5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53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44页)
诗经·国风·曹风·蜉蝣ppt课件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学设计2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49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6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41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1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44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33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45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学案3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9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32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8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17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5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自学菜单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1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4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3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课件1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学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
《关雎》《蒹葭》导学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