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11-29 |
《永远的校园》教案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设想:
将作者谢冕的怀念母校的感情与同学们的爱校联系起来,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让同学参与进来,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精神作一发掘和阐述,从而深刻体会作为教育教学重镇的学校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涵。
教具使用:幻灯机、常规教具
设计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在你们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状况如何?诸如环境、设备、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同学们自由发挥,踊跃回答)
(同学回答可能如下:美丽、清净、明亮、宽敞、和善(的老师)等等。板书同学回答)
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回答。同学们说到的这些印象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如风景优美、绿树葱茏等等。有没有同学可以说出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是什么?她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稍停顿)大家可能因为刚到我们学校不久,接触到的东西来不多,所以回答不出来。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2、背景资料
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 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3、课文研读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打出幻灯机)
①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
(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②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③作者在7—12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Ⅰ、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Ⅱ、不单纯、富有个性;
Ⅲ、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活泼;
Ⅳ、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④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⑤大家思考一下,“永远”的内涵。
(例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精神和信念超越物质的力量。
永远
“子子孙孙无穷匮矣。” 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4、词语学习
曼妙 欢愉 怨尤 尤 弦诵 耿介不阿 虔诚 阻扼 肃杀
◣板书设计◥
对北大校园的表层认识
命运安排我选择了北大
精神意义上的北大校园(第6自然段)
北大的校园精神
对北大传统的追溯 (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不单纯、富有个性;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 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洒脱、活泼;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永远
北大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5、课后作业
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总结概括出北大的校园精神,同时发掘出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