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娃传》教学设计2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8-11-25 |
《李娃传》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想:
唐传奇堪称唐代小说的代表,而唐传奇中描写爱情故事的作品又占了较重的分量。《李娃传》又是其中的名篇,自然不能忽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行简本善文笔,李娃事又近情而耸听,故缠绵可观。”(耸听即情节曲折生动;近情即人物真切感人。)所以,学习时,着重于分析理解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两方面。
二、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品味人物形象,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教学重点
梳理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情节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难点
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梳理情节
1、复述故事情节。前后位四人一组,一人主讲,其余可补充、订正。
2、在此基础上,用不超过200个字来概述故事情节。
《李娃传》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写荥阳生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恋,资财耗尽后,被鸨母设计逐出,流浪街头,做了丧葬店唱挽歌的歌手。偶然间,一次挽歌大赛,与其父荥阳公相遇,其父不念亲情,痛笞荥阳生,几至于死;后沦为乞丐,风雪之天乞讨之时为李娃所救,娃遂自赎己身,与生同居。在李娃的护理和勉励下,荥阳生身体恢复,发愤读书,终于登第为官,父子和好如初,李娃也被封为汧国夫人。
3、在此基础上,再用不超过10个字,来概述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A、前言 B、荥阳生得意入京城
C、鸣珂曲情迷李娃女 D、痴公子相思得如愿
E、公子受骗遭磨难 F、凶肆寄身扬显名
G、父子相见断恩义 H、重逢李娃获功名
I、父子如初娶娃女 J、作者点评感慨深
4、在此基础上,分层,并用不超过4个字概述层意:
院遇——计逐——鞭弃——护读
(二)体会情节艺术的魅力
1、赏析曲折的情节:
一折:原本是进京赴考得上第的命运,遇到李娃,却被李娃母女二人骗尽钱财而人走楼空,使得他惶惑发狂,重病欲死。最后竟流落凶肆以拿灵帐打零工维生。
二折:困苦之中,因耳濡挽歌,以此自哀自叹,却被人发掘其唱挽歌的天份。
三折:被父亲发现后,受到斥骂鞭挞而昏死,之后又被人救起后而转入了开始餐风露宿的行乞遭遇。
四折:在一次的叩门行乞中惊觉为李娃之宅,李娃受其情感所责,收留了荥阳公子并照顾他,之后公子便受李娃的鼓励而再次进京赴考,竟得士第,最终与李娃成婚,亦与父亲和好。
总结:荥阳公子的遭遇是如此曲折不堪,接二连三而来的灾祸情节,就构成了〈李娃传〉整体变化多端的情节发展,引领读者有如深入其境,深深感受到了荥阳公子从凄惨至幸福当中,堪称离奇复杂的遭遇过程,完整体现了一部小说作者在情节方面的构思用心之处。
2、体会情节之特点
(1)、《李娃传》以荥阳公子和李娃女波澜跌宕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来安排情节,把故事组织的既井然有序,又曲折婉转、摇曳多姿。
(2)、《李娃传》设计情节,特别讲究虚实相间,烟云模糊,掩却庐山真面目,而又处处着意作写暗示,使人仍感身在此山。
体会此特点,可设计一个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3)、《李娃传》设计情节,极富层次感,既有戏剧性。
荥阳生,出身显贵,长得清秀,文才出众,但后来他与长安名妓李娃勾合,乃至沦为挽歌郎,所以其父数以“污辱吾门”之罪,以后,又得到李娃的百般关怀。为了他,李娃决意赎身,付出了足够鸨母20年“衣食之用”的金钱;为了他,李娃以”百金“之数买来了书籍,侍读“偶坐”、“霄分乃寐”。一方面父子之情已绝,一方面以才学博取功名之功尽属妓女李娃,所以荥阳生直至就任成都府参军以前,无论如何不肯让李娃离开他。终至柳暗花明,出现了终成眷属、白头偕老的喜剧结局。
当然,《李娃传》竟让这位感情真挚的妓女成为豪门大族的媳妇,并被封为“岍国夫人”,“虽有悖于生活真实,但以其理想之大胆,不失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挑战”。
(三)、深挖细究其表现手法:
(1)工细深婉、精微独到的细节描写。比如荥阳生和李娃最初相见和交往的那段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侍儿不答,弛走大呼”这一细节有着丰富的内涵。他一方面表现出侍儿看到荥阳生来访后惊喜不止的心情和小丫头不善掩饰内心秘密得情态,更重要的是对李娃的“不写而写”,他暗示出李娃受到公子遗策相顾后也是爱慕不已的,是断定这公子会重来而且期待着公子的重来,并且是经常和侍儿一起议论、猜测、苦盼的。这一细节对表现李娃来说,可称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使放在整个古代小说中,也是熠熠生辉、卓老不群的。
(2)摇曳多姿、绘声绘色的场面描写。比如作者描写东西两凶肆为了“竟争市场”,摆擂台进行较量的场面,为我们形象的展示出一幅中唐都市的社会风俗画。
(四)赏析独特的人物性格:
李娃,在整篇故事中只出现在首段和末段,却能鲜明的表现出她奔放不羁的却又忠贞果敢的复杂个性,她操纵着荥阳公子在这篇故事中的命运。起初,联合李母骗尽荥阳公子的钱财以致使他流落街头,到最后当他见到荥阳公子竟是「枯瘠疥厉,殆非人状」时,却被深深地的自责。进而激起李娃潜在的良善之心,重新帮助荥阳公子,展现了坚贞忠情的本性。李娃本为长安倡女,在许多方面她是一个社会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在人情应酬处必是高手,可以玩弄男人的情感,可以隐藏自己弱点,但虽为倡女,也是一位世间女子,总是逃避不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终究在遇到了荥阳公子后展现出来。李娃的个性如此丰富鲜明,在众多小说女主角中他堪称为一种代表。
荥阳公子:身为一介贵族子弟毫无社会经验,憨直纯朴。
荥阳公:他是整篇故事中态度改变最大的一位,从一开始视荥阳公子为「千里驹」而骄傲,至公子沦落时竟气愤而加以马鞭挞之数百,断绝父子亲情,直到公子得士第时,居然说:「吾与尔父子如初」,态度转变之大,令人错愕,纵然父子相认识好,但荥阳公所呈现的的嘴脸,将公子视为他的财产之一的心态,似乎是作者笔下有意的嘲讽,进而呈现出了当时社会重视功名富贵,门阀等第的鄙陋。
教法、学法:讨论质疑法。可设置如下两个问题:
①你如何评价李娃?
②你认为是谁导致了荥阳公子曲折的命运?
(五)拓展巩固:
1、完成“新课堂”上的练习。
2、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既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7期,有改动。)
1.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附答案:
1.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
2.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2分)。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1分:②针对的双方怎么样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1分。
3.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3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3分)。
[评分标准]①环境是怎样的,3分;②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六)、教学反思
《李娃传》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文字较难懂,学习前,一定要通过学案将其解决,但不能像第一单元那样,当文言文学,那就本末倒置了。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有很多角度,比如,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质疑提高。还有,一定要加强迁移训练。正因为我们在讲授时,忽略了对现当代小说的练习,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以,特地在第一个案例后为大家提供一篇小说作参考。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