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1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28


特利尔的幽灵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开阔,材料繁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为着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和逻辑关系,现将全文的段落层次描述如下。 
第一层(1段),开篇解释幽灵。 
第二层(2-3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层(4-5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第四层(6-7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层(8-9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第一层释篇名,是为破题,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第二层介绍故居,这是全文抒怀写意的基础;第三层介绍“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影响,是顺承第二层思路的自然发展;第四层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命运,又是顺承第三层思路的自然联想;第五层写特利尔小镇,好像应该移到文首,其实暗含文心机巧。总之,文章虽然思路纵横交错,但其间逻辑关系隐然可见,符合为文之道。 
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文章的思想感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地表达对革命导师、对革命理论的盲目崇敬的层面上,而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在现时代的命运,更写了它在中国的命运,也就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新发展。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文章,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发表。 
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这些情感有对故居、对故居主人的敬重崇仰,有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风云变幻时的激动,有讲述“特利尔的幽灵”历经一切反动派围剿而立于不败之地的自豪,有描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喜悦,还有回忆“特利尔的幽灵”在过去年代里被曲解、篡改的惋惜。总之,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问题探究 
一、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另外,所谓“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喜爱捕捉、表现。说“特利尔的幽灵”,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 
二、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为当代写作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外国,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中国发生的事。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的余地。 
三、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专访文章或游记类散文通常会花大量篇幅描写所游之地的景况。不过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梁衡式”的文体特点。 
再有,或许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的幽灵”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在后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语言品味 
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当然文学性也不弱,许多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只要是深思熟虑过的语句,读起来都意味深远,如开篇写“幽灵”的几句,显出严密、细致、深刻的特点;而篇末一段全是议论,富有哲理,这样的语句最能显出梁氏散文的优长。 
有时有了一个精妙的思想或一种特殊的感受,灵机一动,以一种形象化的形式呈现,例如:“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这里写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却是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我”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受到许多启发,好像攀登到了思想山峰的最高点,对世间的事情看得透彻了。 
有时作者表情达意有所节制,以形象的描写替代思想的阐发,感觉、情结隐然现于其中,如文中有两处写夕阳照进故居的情景:“落日的余辉正为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两处的下文都没有继之以景物意义的阐发,笔墨转述他事。可是这样的情景描写正蕴含作者的一种敬仰、神圣的情感。 
有关资料 
一、    梁衡简介 

  
关于“思考与探究一” 
一、《动人的北平》多采用对照的方式衬托北平的“包容”,试出文中一些句子或段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这种“包容”的?你觉得一个城市、一种文化“包容”的意义何在?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并拓展视野,引发对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思考。 
参考答案 
课文中“包容”可以从广义的狭义的两方面理解。 
首先看狭义的“包容”,开篇一段说:“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说的是对新旧两种现象、势力、潮流、风格的包容,涉及文章1~3段。正如题干中所说“采用对照的方式”,即新旧两派的对照互别,以此表现当时的包容。 
如果深入挖掘,还可以发现课文中的北平更多的包容性。最直接的描述是个别段落的开头:“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那儿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云赌博和搞政治”。这些段落都含有“包容”的意思。 
这都是北平包容性之所在。其实课文通篇都在说北平的包容。 
一座城市、一种文化“包容”的意义,在于发展、进步,在于赶上时代步伐。所包容者,既指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又指多色彩、多风格、多势力、多阶层的兼容并包。当然大而化之还是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成为包容性的明显标志,无旧不出新,无新旧亦亡,一座城市、一种文化如果很好地包容了新旧两派,就获得了发展进步的基础。否则,或一味新,或一味旧,都是偏向的,也是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的。 
二、景物描写是散文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景物描写显示不同的意蕴、风格。试将《动人的北平》和《汉家寨》的景物描写进行对比,说说二者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作品的写作风格之不同,学会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动》写景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一处处观察、描写,这处那处未必紧密相连,最后汇集成一幅大画面,如《清明上河图》一样,每个角落都是一幅小画面,每幅小画面都生动有趣;《汉》则是描写一幅画面,画面中的每个小局部都与其他局部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再有,林语堂心中装下整个北平城,他想在一篇散文中写出整个北平的风貌,所以不得不运用一些概略的笔法,当然也有相当多的速写式的小片段画面;而《汉》则是放大地集中地尽情地描写。《动》大多写城市之景、生活之景,亲近人类生活;《汉》主要写自然之景,离人类生活较远。《动》更朴实,《汉》更富于夸饰。 
三、散文的语言不像诗歌的语言那样精粹、凝练,但也蕴藏浓情、深意,如“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动人的北平》),“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汉家寨》),它们于自然流畅之中传达出文学语言的神韵,像诗一样优美。重读你印象深刻的散文,就“散文语言中的诗意”作一点探究,写一点感想。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规律,并巩固从学习诗歌语言所得的能力,鼓励探究,鼓励动笔写作。 
参考答案 
首先要明了“散文语言中的诗意”的意思,是挖掘散文语言中像诗语一样的美,像诗语一样的节奏感,像诗语一样的凝练,像诗语一样的富有抒情性。品味散文语言中的诗意,应该调动心中的诗的感觉和审美感觉,对一些优美的句子不妨深情地朗读,尽管不必读得像诗一样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但也要读得近似于诗,如“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停顿不像读诗一样多、一样明显。当然最重要的是挖掘语句中诗一样的意蕴,题干所引两句都很有形象性,画面感很强,语言节奏感也强,如果分行排列就近似于诗了。这两篇课文中类似的语句不少,如“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就富有诗一样的内蕴和表现形式,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又如“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同样形象感很强,语言节奏很强,说它是作者审美印象的诗意表达诚不为过。 
还可以引述高中必修课文和初中所学过的课文的语句。 
四、研读后面的《现代散文的形与神》,联系你所读过的散文,就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问题作一番思考,与同学讨论。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散文神形方面的特点。此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思考和作答。要提示学生认真读短文,这是前提,切忌囫囵吞枣读一遍,不加思考急速作答。读课文是理智和情感相伴随的心理意识活动,而读知识短文,则是纯粹的理性认识活动,在完成了前者的基础上,再完成后者,对提高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特利尔的幽灵》ppt课件3
《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练习题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3
《特利尔的幽灵》学案
《特利尔的幽灵》ppt课件2
《特利尔的幽灵》ppt课件1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2
梁衡《特利尔的幽灵》全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