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悼念一棵枫树》教学设计3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7-23


6.悼念一棵枫树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悼亡诗。不过这首诗的悼念对象有点特殊,它不是人,而是一棵被伐倒的枫树。 
一棵高大、挺直的枫树,在依然枝叶青翠的时候被伐倒了,村庄和山野都听到了它倒下的声音,周围的房屋、树木、花鸟、小船都因此颤颤地哆嗦起来。诗一开始所描绘的情景,就包含了诗人对枫树命运和遭遇的真切同情。但到此为止,它还停留在一般悼亡诗的境界,诗人和枫树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建立起来。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这个境界上再翻出一层,不仅让我们看到枫树外表的高大、挺直,枝叶的青翠,还引导我们进一步深入到枫树生命的内部,发现它气息的芬芳──枫树倒下了,却使整个山野和村庄飘忽着浓郁的清香。没想到在它那灰暗粗犷、发着苦涩气息的表皮下,储蓄了“这么多的芬芳”──正是这芬芳使它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随着诗歌对枫树的这种内在生命的揭示,诗中的感情也得到了深化。在诗人的眼中,叶片上明亮的露水就成了“亿万只含泪的眼睛”,一圈圈年轮成了一圈圈“凝固的泪珠”,成了枫树生命中“还没有死亡的血球”。由此一步步把诗歌推向了情感的高潮:“村边的山丘/缩小了许多/仿佛低下了头颅//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至此,诗歌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悲剧性力量。应该说,这样一种力量只有大地才能与之相称,也只有大地才能容纳。这就是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行要出现大地形象的原因,它在此处出现可谓恰如其分──像一个巨大的秤砣,稳稳地将诗压住。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含蓄蕴藉的。诗中包含的感情非常深厚沉痛,但在表现上却十分克制。对摧折枫树的那种邪恶力量,诗人在感情上十分憎恶,但通篇却找不出一个谴责的字眼。但是,诗人的悲愤和谴责却弥漫于诗行之间,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获得也要归功于诗人对枫树内在生命的发掘──诗人对枫树内在生命表现得越充分,越能感染读者,这种谴责的力量也就越大。 
牛汉是一位性情豪爽、为人耿直的诗人。1955年因受胡风案株连,长期遭受迫害。所以,这首诗中枫树的高大、挺直和不幸遭遇,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一个写照。这首诗写于1973年。这个写作时间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文革”期间无数遭受迫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中也不乏像诗中的枫树一样,在依然枝叶青翠之时倒下的。作者的朋友、诗人阿垅就在文革第二年含冤去世。因此,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有很多感触和联想。所以,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为悼念那些在“文革”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而作的。枫树就是诗人为内心的感情找到的一个恰当的形象。 
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首自由诗,每节的行数从一行到九行不等,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也没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但是全诗却有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般的效果。这是由于作者通过ang、eng、ong、ing等几个韵脚不规则的重复,制造了一种内在的押韵效果,它一方面为诗中悲伤、惋惜的情绪找到了声音上的依托,又避免了完全无韵可能造成的文体涣散。这种效果,很好地体现了自由体诗自由中有节制,变化中有整齐的特点。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首先由于这个被伐倒的是最大的枫树,它的震动声大;其次是对于这样一棵巨大的枫树的倒下感到愤怒和哀伤。 
2.怎样理解“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清香”本身是一种嗅觉,这是由嗅觉转换到了一种感觉。人的“心灵”感受到的“阴冷”,实际上是由于生命的毁灭。 
3.“村边的山丘”为什么“仿佛低下了头颅”? 
表面上看,是写枫树的倒下使山丘变矮了,实际上是用拟人的手法,体现生命遭扼杀的悲哀。 
4.为什么说“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枫树已经不单纯是一棵树的形象,它代表了一类人,不放弃真理而惨遭迫害的人。枫树倒下了,实际上意味着生命的被践踏被扼杀。 
关于练习 
一、用较慢的语速深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朗读诗歌要特别注意留有空间,恰当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主题。 
二、摘出诗中描写枫树的形象和气质的诗句,在了解一点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思考:诗人仅仅是在写“一棵枫树”吗?你由这样一棵“枫树之死”联想到了什么?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诗歌的内涵。 
“枫树”的形象和气质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外在的形象是“一棵枫树,表皮灰暗而粗犷”、“枫树直挺挺的/躺在草丛和荆棘上/那么庞大,那么青翠/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伐倒三天之后/枝叶还在微风中/簌簌地摇动/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内在表现为:“飘忽着浓郁的清香”、“但它的内部/却贮藏了这么多的芬芳”、“泪珠也发着芬芳”。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所以创作上是有所指的。这道题实际上是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创作背景。 
这里的“一棵枫树”不只是写树,而是写出了十年动乱时期人才的悲惨遭遇。“枫树之死”让人想到许多在那个时期被迫害致死的知识分子。当然也可以联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答案不是惟一的。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这些诗句的含义。 
1.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2.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向大自然告别 
3.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此题意在考察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能力。 
答案见课文说明。 
教学建议 
一、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这首诗写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揭示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对此,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或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家长,增进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二、体味语言。 
这首诗在理解上难度不太大,只要讲清时代背景就容易把握主旨。因此,体会语言才是重点。这首诗十分素朴,没有雕饰,但情感浓郁,抒情性强,令人回味。可以练习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学体裁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三、同一题材、不同的作家作品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 
如: 
   枫 树 
lowell.James Russell 
洛威尔(1819—1891) 
五月枫树披挂着她的珊瑚 
  (低地区到处是迟去的寒霜) 
  为了应知更鸟的宛转鸣唱, 
  它正在她的灰居上御筑新居; 
  但当秋月朝南归去 
  她的脉管更燃起春月的血浆 
  每片叶子浓艳开放 
  使一年秋色胜过夕阳入土 
可以设计两诗比较题: 
1.洛威尔的《枫树》意在表现什么? 
2.洛威尔笔下的枫树和牛汉笔下的枫树有什么不同?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祖先是元王朝一个叫突兀儿的将军,元亡改姓史。牛汉生于山西定襄县西关。父亲曾在北大旁听,母亲曾拿刀杀向强占自家土地的阎锡山。牛汉13岁加入了“牺牲报国同盟会”,宣传抗战。16岁参加全省会考拔头筹。17岁加入“海星诗社”发表500行诗剧《智慧的悲哀》,之前发表了《草原牧歌》;19岁时(1942)年发表长诗《鄂尔多斯草原》。1942年全省高中会考第2名,1943年进入西北大学攻读俄文专业。从事地下工作也从事诗歌创作。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散文组组长,扶持了一大批文学新人。1955年因胡风一案被捕审查,七十年代初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继续写诗。1980年复出。 
作品有《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诗论有《学诗手记》,有诗集《彩色的生活》被列入了“七月诗丛”,因此作者被称为“七月”诗人。 
二、《悼念一棵枫树》鉴赏 
牛汉的这首诗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送到云梦泽“劳动赎罪”的时候。在乡村,他从大自然那里得到抚慰,但大自然也有创伤和痛苦,这使诗人想到自己的不幸的命运,于是,他以大自然的事象,作为诗的取材对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体验。牛汉把这些作品称为“情境诗”。 
这首诗写的是枫树,是这棵高大的枫树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庄所产生的反应。诗自始至终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陈述。找不到惊人的意象和比喻,没有对时空转换的经营,没有排比和对偶,也发现不了警句与“诗眼”。可以说,平白得近于“散漫”和几乎不见“技巧”。然而,有的是作为诗的生命的诚挚,这种诚挚的情感,匀称地流贯、浸润在诗行中,引领着读者从整体情绪上去感受和呼应。 
这首诗的动人,首先根源于诗人写枫树,并非仅把事象作为负载、阐释某种观念的“符号”。他的情感、心灵,融入描写的对象,赋予自然物以生命,诗人的情感与作为这些情感、体验的映象的枫树之间,构成了超乎简单的比喻性质的关系。其次,正是因为用心去体验,正是因为生命的融入,使看似平常的描述,传达出来自心灵深处的颤动。枫树倒下时,家家的门窗、屋瓦,每棵树,每根草,连同鸟、小船,“都颤颤地哆嗦起来”:这既是真实情状的描写,又是诗人心灵的体验。说枫树的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说叶片上挂着明亮的露水“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说枫树被解成木板后流出的树脂,是涌出的“凝固的泪珠”──使这些描述,超越了对事象的介绍,而达到“落在人的心灵上”的效果。第三,诗的动人,还在于作者对总体情绪的把握上。全诗一再渲染枫树的浓郁芬芳,但这种芬芳能被强烈感受到,却是由于它的被伐倒。这种矛盾情境,构成了诗的悲伤、阴冷的基调。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情绪。“阴冷”,是由于这本来扎根于大地、无限依恋大地的生命的毁灭。但是,它的死亡的悲剧,并不是以尖锐的痛苦和愤激的抗议的形态出现。相反,这种阴冷与悲哀,由于它的内在生命的美丽──“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气息”的释放而得到反衬和证实。诗人含着没有滴落的滚烫的泪,哀悼那些被砍伐、被遗弃、被践踏然而正直、高贵的生命,而赋予诗的悲剧性以交织着感伤情绪的崇高感。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洪子诚。) 
三、没有形成诗的札记 
几句说明 
下面二十则长长短短的文字,有的像文,有的像诗,有的没头没尾什么也不像,它们都摘自我的札记本。我有写札记的习惯(不仅仅为了写诗),小小的本子,装在衣裳口袋里,随时随地记下一瞬间的感触,有时骑车在路上,心里突然有点什么触动,就停下车立在路边,用最简约的文字写下几行密码似的文字。偶而因文字不好表达,还画上几笔,构一个图像。我有过多次教训,心头闪现一点火花般光亮的意象,不巧被别的什么打岔,当下就忘得烟消云散,那意象仿佛是一只小鸟飞走了。但有时它又会像留恋故地似的突然飞回到我的心灵上,而且变得更丰满更美丽了。 
一九六九年到了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之后,我这个令人触目的“分子”,杂在各色人等之中,面目渐渐不那么特殊。于是在松动中故态复萌,陆陆续续记下一些潜隐的心迹,有时记一件难忘的事,有时记一点美丽的或奇特的情境,有时心血来潮几乎写成了诗的样子。近几年又写了几本札记,但形成诗的极少。 
我常常翻这些小本子,这二十则文字本来是准备要写成诗的,但由于各种原故,最终没有铸炼成形。不过从这些零碎的文字中也能看出一点诗萌生时的原始状态和它的破碎的没有飞起来的羽翎。有些闪烁不定、难以驯服、搏动不已的情绪,当时无力“规范”它,现在就更无能为力了。这些不合文体的文字,没有进行加工,尽量保留了当时的感触。把它们当作诗话或诗的素材随便看看,似乎还有一点意思,至少那些和我的经历相近的人读过之后可能会引起一些联想。 
感谢你,白色的山茶花 
刚刚到干校,住地附近的灌木丛里夹有一棵山茶,正开着白色的花朵,十分显眼,而且散发着幽幽的清香。雨天时,那香气特别浓。沉默无语的“五七战士”经过那里时,禁不住地都朝开花的山茶树凝望了又凝望,但谁也不谈一句山茶花。 
有时,一边哼唱“语录歌”,一边悄悄望着在秋风秋雨中摇曳的俏丽的山茶花。谁都明白,对于大自然的美的欣赏,也会遭到不幸。有好几个月,那一棵山茶一直开着花,给大家窒闷的心灵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慰藉。 
《悼念一棵枫树》的萌生 
向阳湖的清晨特别清静。“啦,啦……”,听到了不远的地方大锯解树的声音,这不祥的声音仿佛充满了整个空间。起床后,我对绿原说起这锯声,他不假思索地喟叹道:“一个生命又倒下了。”这就是我那首《悼念一棵枫树》的诗在心灵中萌动的开始。 
(节选自《学诗手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作者牛汉。) 
四、一切仍在疼痛的历史伤疤 
诗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情境、意象。我是老一代人,更偏重古典与现代沟通,强调诗的生命的体验,强调生命的血肉感,没有真实的人生就没有我的诗。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我是历史的伤痕、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 
…… 
诗的创作年代是没办法去掉的。我不喜欢“直面人生”这种说法,我喜欢不仅仅是直面,而且是投入。有些人直面人生,我也尊敬他,但我有我的看法。经过各种各样的痛苦、梦想,留下时代的烙印。我从来没有选择逃离或回避。当然,回避也是一种态度,比如回避罪恶,也是高尚的,我也理解。但要是我,我也会跟他斗,揭露他,彻底跟它干。 
…… 
诗还是以人为本。台湾诗人痖弦曾来看我,我写了六个字送给他“人为本,诗乃魂”。人品是根本,人要做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很不易。做诗和做人同样难,人做不好,诗也肯定做不好。当然,人生这么复杂,写诗可以净化自己,对自己是一种反省,自我斗争。 
(节选自2002年《粤海风》第3期,作者牛汉。)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牛汉《悼念一棵枫树》mp3音频朗读
《悼念一棵枫树》ppt课件2
《悼念一棵枫树》赏析
牛汉《悼念一棵枫树》原文阅读
《悼念一棵枫树》ppt课件1
《悼念一棵枫树》教案4
《悼念一棵枫树》教案2
《悼念一棵枫树》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