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行而有礼》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29



行而有礼(教案) 
李建辉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易、戚、党、贼、隐等; 
          2 学习自我拟问自我解答; 
          3能具体评析孔子伦理道德中所谓的“正直”思想。 
  
第一课时(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内容 初读课文,自我拟题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自学”的话题,交待“自学拟题”的要求 
 1 整张卷子共拟实词、虚词、翻译、简答四大题,共30分;(另有大题试题格式卷) 
 2 按照“大题”提示拟题,做到拟题有效;所谓有效必须做到两点:自己能解答,不超教学大纲。 
 3 拟题者得分由答题者计负分,凡是没有拟满的题或拟题无效则按该题应得分数扣分; 
 4 答题者得分由拟题者计正分,凡是答题符合要求的按照该题的应得分数加分;拟题者对负分有质疑的可以在相关题目旁用红笔加以说明,并在负分边上打上问号,以便教师最后裁定。 
二发放自学拟题卷,学生自读课拟题,教师巡视,并展示原文与译文,对自学困难者提供帮助,收集普遍反应的问题,准备全班解答 
三 解答普遍性的问题,总结自学情况,表扬自学拟题好的 
四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自学拟题卷。 
课后收集学生简答题拟问,按照课文自然段排列如下: 
1 孔子为什么要说“与其易也,宁戚”? 
(明确:孔子这样说是强调礼仪只是形式,而其本质则是人的真情实感的表达;也就是说比起礼仪的形式来,其表达的人情感是否真诚才是最为关键的。) 
2 为什么“君子无所争”却又“必也射乎”? 
(明确: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不应该与人争强好胜的,为人一定要保持谦恭低调;当然如果一定要表现自己能耐的话,也就仅仅是在竞技方面而已。) 
3 “博学于文”与“弗畔”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按照孔子的逻辑,广泛的阅读经典文献是做到不离经叛道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不广泛学习经典文献的人,必然是离经叛道的人。) 
4 陈司败为什么要那昭公来向孔子问礼? 
(明确:这是因为陈司败知道昭公做了同姓通婚“违礼”的事,所以故意用此事来问孔子显然就有挑衅孔子所谓“礼道”的意味。) 
5 “君子不党”是什么意思? 
(明确:“君子不党”,有的人解释说是“君子不自私”的意思,把这“党”解释为“自私”,我以为这个“党”还是解释为“偏袒”更贴切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不偏袒自己或与近亲自己的人。) 
6 孔子遭到奚落为什么还要说“丘也幸”? 
(明确:这表明孔子还是很坦荡磊落,能够把别人及时指出自己过失看成是自己的幸运。) 
7 孔子为什么说“父子互隐”还是“正直”的表现? 
(明确:因为当时的孔子把伦理道德看成是最高的道德,而且在当时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强调血缘亲情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对于形成我们“以德治国”忽视法理正义的传统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 
8 孔子为什么骂原壤是“贼”,还“以杖叩其胫”? 
(明确:这是因为原壤很不守“礼”,并且用其粗野的行为践踏了孔子主张的“礼”,另一方面又因为原壤与孔子是“故人”关系,所以孔子骂他为“贼”,还“以杖叩其胫”也就都在情理之中。) 
9 孔子为什么认为童子“居位”“并行”就不是“求益者”? 
(明确:因为在孔子看来,年轻的人应该“侍立”于年长者身边,而端坐其前那是相当无礼的表现,同样年轻的人应该“随从”年长者,如果与年长者“并行”那也是极为无礼的,这样没有礼节的人,在孔子眼里自然就失去了“根本”,因此也就谈不上“求益”。) 
  
第二课时(2007年4月9日 星期一) 
内容 学生交换自拟训练题作答,批阅。 
步骤 
一 导入 
二简要评析拟题情况,以鼓励为主,说明试题旁标注了感叹号的,表示教师很欣赏,但没有标注的不等于拟题不好,当然标注有问号的,是教师表示质疑的。 
三学生交换作答,要求答题者首先“审核”试题,凡是自己认为无效的题,就在该题下面简要说明理由,并扣去这道题相应的分数,没有拟的题,也扣去相应的分数,把这些负分记在拟题者的名字下面。(学生答题过程中,教师巡视,注意收集普遍性问题) 
四学生把作答的试卷交还给拟题者,由拟题者评改,把作答着的得分记在答题者名字下。对作答着指出的“无效题”可以进一步“申诉”,由教师组织“合议仲裁”。 
五 小结性讲解课后练习题,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列出本文提到的古代礼节,并跟今天作个比较,看看有哪些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 
答:本文涉及到婚丧之礼、竞赛之礼、坐行之礼、言说之礼等。婚丧中,重真情实感,反对同姓通婚;竞赛中,重友谊交流;坐行中,尊重长者;这些今天都被继承下来了。但言说中,为长讳,确实不符合现代道德要求,也和孔子自己讲的“言必信”自相矛盾。至于言说要注意得体、修辞,实事求是地称赞别人的优点,以追求最佳的表达交流效果,又是今天我们还必须继承的“礼数”。 
思考·探究二 为什么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这对我们有两点启示:第一,立言者一定要严于律己,要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不但自己会遭到嘲讽,而且还破坏了“言必信” 的传统,让虚言充斥生活;第二,立言者要胸怀坦荡,敢于承认自己过失,把别人对自己批评看成的幸事,而不文过饰非、强词夺理为自己辩白,只有大胆承认自己错误,并且及时加以纠正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他的言说才能产生打动别人的力量。                                     
思考·探究三   讨论:从人性和法律意义上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答:从人性亲情的角度看父子之间相互隐瞒,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合乎人情的。但是从法律意义上说,父子隐瞒,就会使社会正义遭受损害,将对社会正常秩序构成威胁,这种隐讳与法律理性精神相违背。孔子的思想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所以他把“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也纳入正义之中,而且作为判断曲直的首要标准。这对中国社会“以德治国”忽视法理传统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封建社会只有“人治”没有“法治”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当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时代的局限,可以理解的,那么,现在还有人把此作为圣言,那不是糊涂就是别有用心。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行而有礼》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