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晋明帝数岁》《唐打猎》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11


《晋明帝数岁》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拓展阅读,分析《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三. 教学难点:
    (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导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四.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
  1. 课文引入:
    引导学生复述已学的《世说新语》故事,如《过曹娥碑》《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等,并让学生举古代神童的例子,激发兴趣。
  2.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晋明帝、东渡等。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这个故事除了说明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聪明外,没有明写晋元帝流泪原因。但根据历史知识我们知道:晋朝的都城原来在洛阳,匈奴兵攻占洛阳后又于公元316年攻占长安灭掉西晋。317年晋朝皇族司马睿不得不逃到江南的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现在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自然会想了解长安特别是故都洛阳的情况。但这时洛阳已在异族统治下而且破坏不堪,想到这里,晋元帝自然会“潸然流涕”。
 
  3.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A. 重点字词:
    晋明帝数岁
    明帝问何以致泣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
    B. 重点句子:
    (1)省略句
    晋明帝数岁,坐(    )元帝膝上
    明帝问(    )何以致泣,(    )具以东渡意告之。
    尔何故异(    )昨日之言邪?
    (2)翻译句子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 思考
    (1)晋明帝堪称一时的神童,结合本文分析他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2)“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典故往往被后来的文人用作何意?试举一例。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三)总结《世说新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对比、细节、个性化的言行举止等说法的运用,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魏晋风流人物,堪称这一时期的杰出人物画卷。
 
(四)作业 
    课后阅读更多的《世说新语》篇目,写一篇小评论《〈世说新语〉的人物形象塑造》。
 
《唐打猎》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二. 教学重点:
    (1)《阅微草堂笔记》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课时:一课时
 
三.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是一位地位高而知识广博的学者。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共约一千二百则,是旧时非常流行、受到文人普遍重视的笔记小说。
在小说观念上,纪昀以保守的态度维护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反对像蒲松龄那样多用虚构想象和摹绘手法。所以,从现代小说的标准来看,《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意味远不如《聊斋志异》。从笔记小说的传统来看,却仍不失为佳作。
    内容广博、无所不涉,是《阅微草堂笔记》的显著特点,这使它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思想倾向上,此书“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具有“正统”的立场。但纪昀毕竟是一位博达的学者,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在“理”与“欲”的矛盾中,他反对完全不近人情的偏执态度,对“道学家”的苛刻、虚伪每每加以讥刺。他写鬼神之事,大都反映出世态人情;托狐鬼以抒己见,也往往机智有趣。如《如是我闻》卷三有一则故事写一因私情怀孕的女子向某医者求购堕胎药不得,后生子被扼杀,自身也被逼自缢。此女为鬼,向冥官告医者杀人,说他本可“破一无知之血块,而全一待尽之命”,结果“欲全一命,反戕两命”,而冥官也指责医者不该“固执一理”。又《滦阳消夏录》卷四有一则故事写两个“以道学自任”的塾师聚徒讲学,高谈性理,“严词正色”,忽有纸片吹落台阶下,生徒拾起一看,原来是两位塾师谋夺寡妇田产而“往来密商”的信札。这种议论以及对伪道学的揭露出自一位高官兼正统学者,颇为难得,也反映了乾隆时代知识界的思想状况。另外有些故事以同情态度写小儿女的痴情,也有动人之处。《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字好,也是它受人喜爱的一大原因。其叙事尚质黜华,不加雕饰,从容有致,鲁迅赞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中国小说史略》)。
 
(二)课文分析
  1.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A. 重点字词:
    非聘徽州唐打猎
    甫新婚而戕于虎
    纵八九寸,横半之
    B. 思考
    (1)结合本文分析杀虎老翁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2)纪昀通过这个故事阐明什么道理。
 
(三)作业 
    课后阅读更多的《阅微草堂笔记》篇目,写一篇关于《唐打猎》小评论。
 
译文: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一时间,全城的人惶惶不安,平时吃的菜、盐、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缺货了。
    无奈之际,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一个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几天,一天进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伤心,孩子生了后,专门向天祷告:“你长大后,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孙!”这孩子长大后,四处拜求名师,终于练就了猎虎绝技。从此后,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长猎虎绝技,闻名当地。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听后,与众人商议,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猎,赞同这个建议。于是,第二天,衙门里便派人带着礼金专程去请唐打猎。
    过了几天,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到了之后,众人一看,却很是失望。原来唐家派来的是这么两个人: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似乎随时都可能摔到地上,再也起不来;另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儿,看样子根本没有力气。
    众人无法可想,唐家既然派了人来跑了这么远的路,那就先安顿下吧。
    这时,老翁忽然走上前来,半跪说:“不必忙乎。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
    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客气了几句,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
    时值正午。县衙来的人领到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只好硬着头皮再往前走。走到峡谷深处,已经有几个人浑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
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声震林木,落叶纷纷。不一会儿,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众人吓得纷纷后退,大男孩儿也退后十几步,然后远远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老虎发觉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径直向老翁扑来!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觑定扑来的老虎,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到,老翁侧头避过虎势。眨眼间,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颤动几下,就不动了。
    众人跑来,确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纷纷去看。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肚子到尾巴,一条长长的裂痕,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
    此时,众人才发觉老翁不是凡人,纷纷上前施礼请教。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光臂力就练了十年。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平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这是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一件故事。顷刻之间,一头罕见的猛虎就死在一位年迈的老翁手里,使人对唐打猎的绝技不能不倍加赞叹。关键是最后作者又补叙了老翁绝技的由来,从而不仅使故事令人信服,也由此展示了一条哲理:世上的事儿,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猎的杀虎绝技也同样来之不易。这篇故事末尾还有一段话,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写道:《庄子》说,技术高超的人能够让众人佩服,天生神巧的人也不敢经过他的家门,因为无法超过他。其实,现存《庄子》里并没有这句话,大概是作者为了行文有信,杜撰出来的。但是道理很明白,任何绝技都是经过苦练才能成功。作者说,他的一位朋友嗣彪,黑灯瞎火捉笔写条幅,和白天灯下写一样;还有康熙年间的励文恪,将纸张剪成一百片,每片书写一个字,然后对着太阳,将几十片叠映,字体没有丝毫出入。这都是熟能生巧的例子,决不是另有什么诈巧。
 
【模拟试题】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害   然          虎     立       尾   毛  
 
二.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族兄中涵旌德县                    2. 新婚
  3. 持往                                      4.
  5. 巧                                         6.
 
三. 辨析文言句式
  1. 戕于虎。(  )
  2. 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  )
 
四. 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
  1. 其妇后生一子,(  )祝之曰.
  2.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   )行且至。
 
五. 拓展阅读
  1.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3.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忿狷》)
 

【试题答案】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qiāng  hào  sòu  shěn  xiào  bó  yì  hàn  lǘ  zhǒu  miù
 
二.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主持,执掌                        2. 刚刚                                      3. 财物
  4. 微笑的样子                        5. 违背常理的窍门                    6. 眨眼
 
三. 辨析文言句式
  1. 被动
  2. 判断
 
四. 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
  1. 妇
  2. 吏及二人
五. 拓展阅读: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