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综合教案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教学指导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2-27



《长江》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学生注意这是一首散文诗,诵读时要读出诗的感情和韵味。还要注意到是写黎明时分的长江,读时应处理好语速和语调。 
  二.课上指定几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全文,师生共同评点,适当结合对诗歌感情的品味。最后教师示范读一遍。 
  三.在课堂上准备“练习•探究”一,二的发言提要,要求写在笔记本上。如果需要分点来说,要将主次先后考虑清楚,避免观点含混不清。 
  四.课堂讨论,教师相机指点,纠正整合,最后给出一个较完整的鸢浮?
  五.布置课后完成“练习•探究”四,并就第三题所提示的每人试举“重复出现”的一两处,说说自己的看法。文中写长江的“醒来”、“微笑”有多次重复,应指定学生注意联想和想象的一致性。 

《筏子》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1、重点朗读第3、4、5自然段和第9、10段,注意读到描述性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时,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上应有什么样的区别。2、准备回答“练习•探究”一、二,将答题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上先由学生朗读全文一遍(自主或指定均可)。指点注意是否做到描述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有所区别。讲评之后,让学生先各自将3、4、5和9、10这五个段落轻声读一遍。然后在班上或自主或指定进行交流,教师讲评并作示范。 
  三.讨论交流“练习•探究”三、四。讨论第四题时,不要忽略了“大水车”的形象意义。 
  四.就“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辨析一下如果将“浊浪排空”改为“巨浪排空”,把“胆惊心悸”改为“胆颤心惊”,是否更好?品味第2题中“安祥”用于筏子,有什么样的意味,为什么? 


《诗歌三首》 《运河与扬子江》   《江之歌》   《壶口与龙门》 

  本单元“比较•探究”的篇目,一类是诗歌,一类是散文,都富有感性和抒情的鲜明特点。重点训练诵读,尽可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围绕“练习•探究”和“品味•积累”所提示的内容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应更有助于领会诗文的思想感情。要避免为比较而比较,为探究而探究。 
  一.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将诗歌至少诵读三遍。要求注意语速节奏和重音。 
  二.课上先让学生分别独诵和齐诵《黄河颂》和《长江之歌》。讲评之后,齐读,教师示范朗诵。可结合“练习•探究”一、二进行。 
  三.教师示范朗读《当我死时》,指点学生注意句群之间的停顿与过渡,即避免将一行作一句读。让学生就诗句问疑,教师指导解疑。感受、了解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预习《一条大河》时,布置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我的祖国》(“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那一“层次”?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 
  4、找来《我的祖国》的唱片,听两遍,感受其中美的旋律和韵致。(同学间可以交流一下)。 
  五.书面完成“品味•积累”中的2、4两道题,课上相互交流,教师讲评。 
  六.课外自学《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课上讨论“练习•探究”一、二。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说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说明 

  心灵的欢歌 

  一、设计意图 

  1、使学生开始关注“文体”,培养初步的“文体感”。 
  2、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求“不一样”的事物,久而久之,可使他们心灵丰富、情感充沛、思维敏捷。 
  3、综合实践活动中,力求写、说的内容“不一样”,遣词造句与众不同。重在观念的引领。 

  二、相关理论 

  写长江、黄河如果都是同一种体裁,比如都是诗或散文,写得再好,也可能会读倦了,因为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诗歌或散文。要是每一首诗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都一样,篇篇都是“哦,长江。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读者愿意读吗?一定不会。因为读一首就够了。——这里包含着一个简单而又深奥的道理:好文章就好在篇篇“不一样”。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文章皆由于与众不同。因此,读书时要细心品味隐藏在作品中的“不一样”。所谓“不一样”,就是作品表现的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审美追求。读书能着眼于“不一样”,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地心灵也会丰富、敏感起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看同样的景物、人物和生活,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久而久之,你的眼光也会高起来,对作品形式上的美感有自己的裁断。专注于差异,细心地咀嚼、体会,刻意寻求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感动,捕捉到与事物接触瞬间的那份奇异的心情,从表面相似的事物中识别出细微的差异,这些,便是了不起的发现,是言语表现的“专利”,是写作最珍贵的宝藏——也许许多学生现在物质生活还不富裕,但谁也阻止不了他们成为一个情感和精神上的富翁。发现和体验差异的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寻找“不一样”、有特点的事物,取决于“发现”的能力。“发现”事物的“不一样”,这是人的天赋,每一个孩子看(感觉)到的事物都是与众不同的。能不能有所“发现”,关键是你的眼睛、思想和心灵是否能保持敏锐,是否能保持着孩子般的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人的“不一样”的感知,是从普通的事物中,生成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这种独特的发现,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事物的“误读”,就像从同一篇文章中,别出心裁地读出新意来一样。区别只是在于一是对文本的误读,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误读。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人往往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观念、知识、陈见等的遮蔽,对生活这本大书“正读”太多,童心便消隐,误读的机能便逐渐退化,产生了巨大的思维惯性和惰性,变得麻木不仁,面对世界万物、精妙纷呈的大自然,所“看”到的越来越少,甚至全无感觉和知觉。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女教育家、演说家海伦•凯勒,在生下来才19个月时,就因为疾病变得又聋又瞎,在她的一篇题为《如果给我三天光明》的精彩演讲中,对感官健全的人们不能珍惜他们的感官而大为惊叹: 

  近来,有一个朋友来看我,她刚从森林里散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步回来,于是我问她观察到了什么。“没什么特殊的东西。”她回答道。如果不是我已习惯这种问答的话,我是会怀疑的,很久以前我已确信明眼人看到的东西很少了。 

  这怎么可能呢?我不禁自问,在森林里散了一个小时的步,竟然看不到一点值得注意的东西?我一个盲人通过简单的触摸,还会发现成千上万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呢!我感到了树叶精巧的对称性。我用手抚摸白桦树的光皮或松树的糙皮,在春天我满怀希望地触摸树枝以便能搜索到一个花蕾,它是冬眠之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征兆。我感到了花的使人愉快的、柔软的质地,还发现了它巧妙地环绕成圈的花瓣。大自然的一部分奇景已展现在我的面前。如果走运的话,我会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感觉到尽情歌唱的小鸟的幸福的颤抖。我很高兴让小溪的凉水冲过我张开的手指。对我来说,松针铺成的厚厚的地毯或海绵似的草地比最华贵的波斯地毯还要受欢迎。对我来说,季节丰富多彩的景象变化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无休止的戏曲,它的变化都是从我的指尖上流过的。 

  有时,我的心会大声叫喊,渴望看到这所有的东西。仅仅通过触摸我能得到这么多乐趣,如果有视力,那将会有多少美丽的东西展现在我面前呵!然而,那些明眼人显然是视而不见的。填充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和千姿百态的东西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对于有的东西不珍惜,而对那些没有的东西却渴望得到是人之常情吧!非常可惜的是,对明眼人来说,视力这一官能只是作为纯粹的方便,而不是作为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是一个大学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必修课——“怎样使用你的眼睛”。教授给学生指出,他们应该怎样通过真正地看到从他们面前闪过的常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来增加其快乐,同时,他还要唤醒他们那沉睡的、迟钝的智能。 

  假如你要研究,如果你只有三天光明,那么你该怎样使用你的眼睛的话;假如你知道,随着第三天黑夜的来临,太阳将永远不会再为你升起的话,你将怎样度过这宝贵的三天呢?你将会把你的目光凝视何处呢?(载《自学》,1984年第9期) 

  “如果给我三天光明”,这一假设真是太精彩、深刻了。海伦的精彩与深刻在于:她不仅看到了感官健全的人的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且指出了人们不珍惜视力的原因是心理上、精神上的缺陷所致。确如海伦所说,人们对于有的东西不珍惜,而对那些没有的东西却渴望得到,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同时她还意识到人们使用感官只是“作为纯粹的方便”——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作为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满足精神的需要。而“如果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怎样度过这宝贵的三天呢?你将会把你的目光凝视何处呢?”出发点就全然改变了:使用视力,不再是为了行动的方便,而是超越了实用需要,在这宝贵的三天里,“目光凝视”的一定是你最感兴趣的、世间最有价值的事物,一切都百看不厌,万物都如此的美丽多姿,这样,珍惜视力便等于珍惜生命。想必,一个作者如果也能把未来的漫漫时光当作三天来过,把珍惜感官当作珍惜生命,他所收获、拥有的精神财富会增加无数倍。 

  朱光潜先生则从思维、审美的角度对“视觉瘫痪”作如是观:“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谁没有看见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但是谁——除非是米勒(Milet)(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是农民题材,著名的有《拾穗》。——笔者)陶渊明和华兹华斯(Wordsworth)(英国十八~十九世纪诗人,主张回到自然,代表作有《孤独的割麦人》——笔者)——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大千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习惯蒙蔽了人们的眼睛、思想和心灵,使我们逐渐变得闭目塞听,思想迟钝、心灵封闭。能不被习惯所蒙蔽,就能成为大画家、大诗人。读了诗,就能感受到诗人所指给我们看的生活中的美。因此,要想有所发现,便要驱除习惯和陈见的蒙蔽,像诗人那样,始终保持一份童心,一份天真,对事物怀有新鲜感、新奇感,使所看到的事物,都像第一次看到一样,陌生而好奇。这可以视为一种言语思维、言语心态的调适,是言语精神意识的重建。 

  可见,发现的前提,就是去“蔽”。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是一个引导学生消除蒙蔽的过程,是与陈见、习惯作斗争的过程。谁能从种种厚重的遮蔽中脱颖而出,谁就是斗争的胜利者,每一点微不足道发现都是值得称羡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发现一次,精神生命就获得一点的自由;日积月累,心灵境界不断扩大,言语生命也就逐渐强大起来。小发现,小自由;大发现,大自由。存在的言语生命就是寄寓于永不满足、不断发现之中。 

  三、实践参考 

  (一)关于文体的辨析 
  本单元选文体裁是很丰富的:《长江》《筏子》《一条大河》《江之歌》是散文,《当我死时》是诗歌,《黄河颂》《长江之歌》是歌词,《运河与扬子江》是诗体的“对话”,《壶口与龙门》是说明文。文章的体裁,又叫文章体式,简称文体。体裁,是指写作的形式规范,是因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在今后的读、写活动中,要逐渐引导学生体认各种体裁的特点,培养精细敏锐的文体感、语感,发现和发展个人对某一文体的特殊爱好。 

  (二)关于写“不一样”的 
  本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就是围绕着培养“不一样”——“特点”意识。先从阅读课文中去寻找“不一样”的地方,再到自己的记忆中去寻找“不一样”的写作素材,通过自己的比较筛选,找出最有个人特点的来写:标题、感受、情感和表达,都要努力做到“不一样”。然后是“说”的练习,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寻找文中词句用得“不一样”的,尝试着说一段“不一样”的话,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加深感悟。最后再通过一次调查活动,巩固关于“不一样”的认知,以总其成。 

  这是一种言语思维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不论是听、读、说、写,首先想到的就是其中“不一样”的是什么,最“不一样”的是什么。有了这种意识,在言语活动中,学生就有了一把尺子,会变得挑剔,会有自己的最基本的判断:雷同的不好,“不一样”的才是可取的。他们会知道,“不一样”的反面是“一样”,这自然是要尽量避免的。 

  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学门外谈》中说:“关于‘发现’这一关键词,我们已经谈得够多了;但最后还要说一点,发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重新发现’的概念,提倡‘同题重写’,这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生命发展的阶梯上(小学、初中、高中)对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命题(例如对于大自然、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不断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思考,以期有新的发现与表达;或者以一种新的眼光去重新观察一些看来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获得一种新的发现的喜悦与写作冲动。这里,同样也隐含着一种教育的理念,即是要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发现’的状态中。在我们看来,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研究与劳动的原动力。我们引用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与诗人林庚先生的话:‘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并且对学生这样说——这里所说的‘婴儿’状态,就是要保持婴儿那样的‘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同学们不妨作一次试验:明天早上起来——美国作家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里说,人在‘休息了一夜之后,人的灵魂,或者说就是人的官能吧,每天都重新精力弥漫一次’。因此,早晨醒来,都会有一种‘黎明感觉’,驱使人去重新发现与追求一种‘崇高的生活’;那么,你就怀着这样的‘黎明感觉’走在上学的路上,尽管你已经走了千百次,对路上的一切早已麻木得失去了感觉,那么,这一次,你试图用新的眼光再看一看,你会因突然的发现而产生新的感动,把这种美好的新鲜感写下来,你甚至会觉得你的似乎已经厌倦了的重复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如果你每天都这样‘重新看一切’,你就会有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是进入了生命的‘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人们所说的‘赤子之心’,人类最具有创造性的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其实都是一些赤子,永远的赤子。这样说来,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的‘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终生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误读和发现,是造物主赠送给人类童心的一份瑰宝。言语生命永远保持“新生”状态,当一个“永远的赤子”,这便是永远享有“误读”和“发现”的奥秘,是人的精神发育、更新的奥秘,也是言语生命存在的奥秘。 

  写作教学(包括阅读教学)重在言语感知和认知心理的更新,师生都应葆有童心,努力追求、追逐“不一样”的“发现”:教师为学生创造种种发现的条件和环境,学生竞相尝试着寻获自己新鲜的发现。有了发现,写作便“言之有物”,就不畏惧写。每一点的发现,都必将伴随着写作的冲动和生命的感奋,都是精神发展、生命成长的证明。 

  (三)关于“写写家乡的河、家乡的山” 
  本活动之所以要求写的是“家乡的……”,是因为“家乡”便意味着是“特殊的”,能唤起他们的儿时生活的记忆,避免雷同,较为容易写出特征来。引导学生写自己家乡的山水、街巷、路桥等熟悉的景物,关键的是要和他们的生活、情感、成长等经历发生直接的关系,是自己曾经耳闻目睹过的,亲身体验过的,才能“不一样”,才有自己的“发现”。教师要鼓励那些写得与众不同的文章,帮助学生区分哪些是雷同的,哪些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局部的,甚至是“细节”上的“不一样”,都要给予热情的肯定。这样,学生在写作或说话时,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追求表达独特经历、经验、感受的自觉,这对日后的言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单元教学要点

单元教学要点 

  一.通过黄河、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二.同样写到长江、黄河,每一篇诗文抒发的具体思想情感各不一样。 

  三.感受不同体裁、不同手法、不同语言个性的各篇作品的表达特色。 

  四.长江、黄河的自然特性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 

  五.努力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你自己心灵之歌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事。 

  六.交流最“不一样”的新鲜词句,锻炼勇于当众说话的能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内文学常识汇编(含作者、作品、体裁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内文学常识(含作者、作品、体裁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二)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现代文作家作品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古诗文作家作品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合集(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二)
部编七下《骆驼祥子》语文名著赏析及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读读写写全册汇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82页,新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易考成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字词整理及补充
部编版八年级(下)古诗文背诵篇目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读读写写拼音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课内古诗词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重点词语摘编
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内成语汇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后生字词拼音及解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生字词拼音及解释
部编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资料汇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