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了我的骨头》教案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2-14 |
“我看见了我的骨头!”
(七年级)
执教教师:王 岚(教院附中)
上课时间:2004年11月25日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处理材料详略
【教学过程】
导 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在学生惊疑之际问:你看见过自己的骨头吗?(待学生纷纷议论后)问:是谁发现了能让人在不受伤的情况下看见自己骨头的X光?他是怎么发现的?
一.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
2.学生简要复述伦琴发现X射线的经过,进一步熟悉这部分内容。
二.阅读《X射线的发现》,比较两文内容的详略,初步体会材料为中心服务。
导入:X射线的发现不仅是物理学领域的重大发现更给医学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伦琴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这里还有一篇关于伦琴发现X射线的故事,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和《“我看见了我的骨头”》相比,哪些内容写得较为详细。
1.默读、圈划
2.交流(要求指出详写的内容并说说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3.提问:《X射线的发现》把伦琴发现X射线的故事写得又详细又生动,那么用它替换掉课文的相应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4.小组讨论
5.交流
6.小结:是详写还是略写,是写得具体生动还是写得简洁扼要,能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阅读中关注内容的详略会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补充材料)
X射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下午,德国沃兹堡大学的教授伦琴像平时一样,还在实验室里专心做实验。他先将一支克鲁克斯放电管用黑纸严严实实地裹起来,然后把房间弄黑,接通电源,检查黑纸有没有漏光,一切正常。他截断电流,准备做每天做的实验,可是一转眼,眼前似乎闪过一丝绿色荧光,再一眨眼,却又是一团漆黑了。刚才放电管是用黑纸包着的,荧光屏也没有竖起,怎么会出现荧光呢?他想一定是自己整天在暗室里观察这种神秘的荧火,形成习惯,产生了错觉,于是又重复做放电实验。但神秘的荧光又出现了,随着感应圈的起伏放电,它就像夜空深处飘来的一小团淡绿色的云朵,在躲躲闪闪地运动。伦琴大为震惊,他一把抓过桌上的火柴,“嚓”的一声划亮。 原来离工作台近一米远的地方立着一个亚铂氰化钡小屏,荧光是从那里发出的。
但是阴极射线绝不能穿过数厘米以上的空气,怎么能使这面在将近一米外的荧光屏闪光呢?莫非是一种未发现的新射线吗?这样一想,他浑身一阵激动,今年自己整整50岁了,在这间黑屋子里无冬无夏、不分昼夜地工作,苦苦探寻自然的奥秘,可是总窥不见一丝亮光,难道这一点荧光正是命运之神降临的标志吗?他兴奋地托起荧光屏,一前一后地挪动位置,可是那一丝绿光总不会逝去。看来这种新射线的穿透能力极强,与距离没有多大关系。那么除了空气外它能不能穿透其他物质呢?伦琴抽出一张扑克牌,挡住射线,荧光屏上照样出现亮光。他又换了一本书,荧光屏虽不像刚才那样亮,但照样发光。他又换了一张薄铝片,效果和一本厚书一样。他再换一张薄铅片,却没有了亮光,——铅竟能截断射线。伦琴兴奋极了,这样不停地更换着遮挡物,他几乎试完了手边能摸到的所有东西,这时工友进来催他吃饭,他随口答应着,却并未动身,手中的实验虽然停了,可是他还在痴痴呆呆地望着那个荧光屏。现在可以肯定这是一种新射线了,可是它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暂时又该叫它什么名字呢?真是个未知数,好吧,暂时先叫它“X射线”。
一连几个星期,伦琴突然失踪,课堂上、校园里都找不见他。他一起床就钻进实验室,每次吃饭都是夫人派工友去催了又催,才能将他请到饭桌上来。可是他每次吃饭都心不在焉,有一次甚至叉了一块面包向鼻尖上送去。伦琴终日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他找来所有能找到的东西,把它们一一放在神秘的射线前测试,详细地记录下距离和荧光的亮度,他一定要揭开“X射线”的神秘面纱。可是,厚厚一叠数据看起来毫无规律。难道这“X射线”一点用处都没有吗?不可能,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它独特的作用,“X射线”一定也有,只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它。忽然,伦琴的脑中犹如灵光闪过:还没有测试过“X射线”对人体的作用。可是,万一发生危险呢?危险怕什么,科学探索从来就是和危险相伴的,没有牺牲怎么会有科学的进步!伦琴几乎没有犹豫就把手伸向了射线。奇迹出现了,荧光屏上显出五根手指骨的影子。
伦琴一拍额头:这家伙能穿过人的血肉,也许这正是它的用途呢。他赶紧用照相机拍下了手骨的照片。
1895年的最后几天,伦琴将这项研究成果整理成一篇论文《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送给了沃兹堡物理学医学学会。同时又把报告的副本和几张X射线照片邮寄给他的几位物理学家朋友。
1896年1月23日,伦琴在自己的研究所里举行关于新射线的报告会。
伦琴发现的X射线成为19世纪90年代的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为此他于1901年获全世界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看见了我的骨头!”》教后记
教院附中 王 岚
2004年11月25日我在我校七年级(2)班执教《“我看见了我的骨头!”》,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处理材料详略。教学主要过程是:导入:教师板书课题,问:你看见过自己的骨头吗?待学生纷纷议论后问:是谁发现了能让人能看见自己骨头的X光?他是怎么发现的?第一环节:通过散读、复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加深对伦琴发现X射线的经过的印象,为下一步的比较做好铺垫。第二环节:阅读《X射线的发现》,和课文所讲述的伦琴发现X射线的故事比较,圈划出写得较为详细的内容并作交流。第三环节:讨论能否用《X射线的发现》中伦琴发现X射线的故事替换掉课文1~7节?为什么?然后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文章的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是写得具体生动还是写得简洁扼要,能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阅读中关注内容的详略会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节课是我们语文教研组学习二期课改精神,以“同题异构”形式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一,目的是尝试、探索、体验当课改赋予教师更多空间时,教师如何应对。从拿到教材起,最困扰我的是两个问题:教材如何理解、把握?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这两个问题在过去并不那么困难,教参上有课文分析(即使有些分析并不太正确至少也有供批判的价值),现在什么现成的资料都没有,到网上查资料,作者是杳无踪影,课文倒是找到了,不过是另一篇文章大段引用了它。此外,关于伦琴发现X射线的故事也版本颇多,不知哪一种才更接近于真相;至于教学目标,以往教材上就写得明明白白(虽然也有几处模糊难以操作),如今却没有提示,更何况这篇课文本是“试验本”七年级下的内容,“试验本”和我们目前用的教材有不少差异,又要提早一个学期来上,该怎么用呢?
在几位教研员老师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渐渐找到了感觉。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了下来,之所以把教学目标定为“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处理材料详略”是因为课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对七年级上的学生来说显然还不适合,况且这不是规范的议论文,所以从“散文”角度思考,可以研究材料间的关系以及材料如何表现中心;再有就是学生的情况,在学生的写作中,内容不具体、内容不能很好的表现中心是最突出的问题。目标渐渐明确之后,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也有了眉目,为了避开“议论”这个结,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和另一篇写伦琴发现X射线的文章比较,感受材料如何为中心服务。我对找到的材料进行了删改从5页减到2页,最后到1页,增写了一些表现伦琴废寝忘食、不怕牺牲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明白,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能“唯教材”,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大胆处置,这或许正是课改赋予教师的一种责任。但是,我只是对补充材料作了大胆的修改,对课文中只是对几处欠周密的用词作了修改,一些更大的漏洞(比如课题的风格和议论不匹配、最后两段语义不明)却没有丝毫改定,与其说这是为了尊重作者,倒不如说在我内心里对教材还是有一些莫名的“敬畏”吧。我希望学生不那么聪明,在课堂上老老实实跟着我走,不要去碰这些漏洞。但事实上,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还是被提了出来。
从教案成型开始,我就一直感到整个教学流程应该是比较顺的。但19日试教时却发生了时间多余的情况,因为在第三环节学生交流时,有一个学生非常清晰、具体地阐述了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我忽然觉得无话可说了,可有感觉到离下课还有挺长时间(后来知道大约有十分钟),本来设计了一个写作训练作为作业,想把作业改成课堂联系,但一方面怕来不及交流弄得课堂沉闷,另一方面见其他学生的状态似乎对他的发言没有完全明白,于是就来了一番“画蛇添足”。课后,虽然在教研员的指点下改进了许多细节、设计了一些应对方案,但总还是不踏实。此后的几天,我一直苦恼着。终于,忽然,明白了症结所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够充分,大多数学生要么泛泛而谈,要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少数阅读感受力强、反应快的学生领悟到了。于是有对教案作了些调整,首先把默读改成散读,这样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也会更多一些;其次是在交流时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相关语句。这或许也是后来导致时间不够的一个原因吧。评课时,专家和其他老师对充分阅读这点给予了肯定,让我多少有点庆幸,不过同时也很是惭愧,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可是我居然要在试教后苦思冥想才发现,那么平时呢?
正式上公开课那天,我的课最引起争议的是课没有按计划完成。褒贬都有道理,但我要自问的是为什么没有上完。其实,当学生开始激动地争论时,我就混乱了。他们一下子就把所有的问题摆上了桌面:一个材料和另一个材料的关系;中心和题目、内容的关系;文体的特点。我真的是混乱了,尽管在备课时感到已经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但当这些问题被扯在一起,彼此纠缠着提出来的时候,我能做到的只是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问题给理清楚,却已经无力带领学生找到答案了。虽然当时凭着一点“机智”,没有出乖露丑,但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后来我曾想,如果那下课铃声还不响会怎样呢?
所以,在当天的评课中最令我震动的是几位专家提出的“教师自身素养亟待提高”那条。这话不是第一次听到,但那一刻的分量却特别重。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