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月夜的美感》备课札记
作者:侯现杰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2-24


作者:侯现杰
联系博客:http://blog.zhyww.cn/u/61579/index.html

  探究基础知识
   一、字音与字形
   1.请你为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⑴樗(chū) ⑵埋怨(mán) ⑶幽咽(yè) ⑷幽邈(miǎo) ⑸眺望(tiào) ⑹亲和(hé) ⑺合调(diào) ⑻洞箫(xiāo) ⑼纸鸢(yuān) ⑽矜持(jīn) ⑾涂抹(mǒ) ⑿龌龊(wòchuò) ⒀滑稽(jī) ⒁须臾(yǘ)⒂金樽(zūn) ⒃徘徊(páihuái) ⒄洗涤(dí) ⒅癖好(pǐ)
   参考答案:⑴樗(chū) ⑵埋怨(mán) ⑶幽咽(yè) ⑷幽邈(miǎo) ⑸眺望(tiào) ⑹亲和(hé) ⑺合调(diào) ⑻洞箫(xiāo) ⑼纸鸢(yuān) ⑽矜持(jīn) ⑾涂抹(mǒ) ⑿龌龊(wòchuò) ⒀滑稽(jī) ⒁须臾(yǘ)⒂金樽(zūn) ⒃徘徊(páihuái) ⒄洗涤(dí) ⒅癖好(pǐ)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⑴腼怀 ⑵沉缅 ⑶幽邈 ⑷纯淬 ⑸繁恼 ⑹祥细 ⑺谬论 ⑻竟争 ⑼休憩 ⑽竟遇⑾沧茫 ⑿猾稽 ⒀苍海 ⒁洗迪 ⒂鞠躬尽粹 ⒃舱海桑田 ⒄无可耐何 ⒅随遇而按
   
   参考答案:⑴缅怀 ⑵沉湎 ⑷纯粹 ⑸烦恼 ⑹详细 ⑻竞争 ⑽境遇⑾苍茫 ⑿滑稽 ⒀沧海 ⒁洗涤 ⒂鞠躬尽瘁 ⒃沧海桑田 ⒄无可奈何 ⒅随遇而安
   
   二、词语
   辨释下列熟语,并造句。
   鞠躬尽瘁:
   
   参考答案: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精力。鞠躬,小心今谨慎的样子。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注意这个熟语跟“事必躬亲”的区别。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
   
   2.辨析下列近义词
   ⑴联想•遐想
   
   ⑵苍茫•苍莽
   
   ⑶悠悠•优游
   
   参考答案:⑴两个词都有想的意思。联想,由于某人某事物而想起其他有关的某人某事物,由于某人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如:依我所见,构成月夜的美感的最大要素,似乎有三:一是月光,二是这光所照的夜的世界,三是月夜的光景在观者心中所引起的联想。遐想,悠远的想象或思索。如:遐想联翩。⑵苍茫,形容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如:斯世所不易有的月光的清幽,苍茫的天空的值得神往的美和无限,山川的依稀而静默,平和的面影,悠悠的标号,哪一种不是和现世的好对比?苍莽,一般用于和草有关的景象。⑶悠悠:形容长久、遥远、众多、从容不迫、荒谬等。如:斯世所不易有的月光的清幽,苍茫的天空的值得神往的美和无限,山川的依稀而静默,平和的面影,悠悠的标号,哪一种不是和现世的好对比?优游:指从容移动、悠闲等。
   
   三、课文名言名句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解析:江边上是谁最早看到这月亮的呢?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射着江畔的人呢?人生代代相传没有穷尽,而江月年年都是相似的。所节之句,问得奇特,正是这奇中见情,从中领悟到明月常在,人事更迭的道理。
   2.勾践城中非旧春,姑苏台下起黄尘。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卫万《吴宫怨》)
   解析:这几句诗以古今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世事的变迁,而唯一不变的,是那曾经照过吴宫分的西江月。
   四、时代背景与作者作品
   高山樗牛(1871-1902),日本明治时期的思想家、散文家。山形县人。本名林次郎。东京大学毕业。大学在学时,即发表小说《泷口入道》。之后,进入「博文馆」,负责编辑杂志《太阳》。他以杂志《太阳》为中心,鼓吹「日本主义」,在明治中期的言论界里极为活跃。伴随自己结核病的恶化,思想也逐渐从国家主义转向个人主义。明治三十三年(1900)因文部省之命至欧洲留学,其间他醉心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的思想而着《论美的生活》(1901),主张自我之充足与本能满足主义,获得当时青年阶层的共鸣,对于明治三○年代的浪漫主义影响颇巨。晚年的樗牛崇拜日莲上人,在思想上有急遽的转变。代表作另有《泷口入道》、《时代管见》、《文芸评论》等。
   研读课文
   一、题解
   本文选自《散文家喜爱的散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有改动。重点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说明文章谈的中心内容是“月夜的美感”。
   二、主旨
   这是一篇推理性的散文,用逻辑的思维方式给我们揭示了月夜是怎样给我们以美感的。
   三、结构
   
   诗人笔短
   月 共话月夜美感(一) (引子)
   为度三秋
   夜 
   月光(三—五)
   的
   构成月夜美感要素 世界(六) 其他原因(八)
   美 月光•世界•联想
   (二—八) 联想(七)
   感
   
   
   四、艺术特色
   1.引用诗文论述。作者对中国的古典文学颇为精通,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文,配以个性化的解释,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不仅能获得关于“月夜”的美学知识,而且还会受到人生的启迪:用“叶末之露似的的五十年的短生命”,在烟火巷中纠缠名利、得失、成败、生死,实在是不值得的事情。
   2.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这篇文章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为文的,但并不是说它不用形象思维。相反作者更注意到这一点,他是用逻辑的方法搭架,用丰满的形象做血肉的,所以文章虽然推理严密,但是并没有枯燥的说教。在讲到每一个具体问题、具体观点时,作者都尽力借助生动的形象。
   3.浓厚的感情。本文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善于将枯燥的抽象的概念随时转换成浓厚的感情。严密推理的结果是搔到了你内心情感的最痒处,使人产生关于月夜美感的最强烈的共鸣。
   五、重难点
   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月光的青的色相“在情的一面起沉静、安慰之感,同时在知的一面,还生幽邃深远之想”。青可以使人达到无念无想、物我同体的境界。作者又把月光的青与普通的青进行比较,引出“暗”和“淡”的概念。一面因了暗把沉静之情加深,另一面又因了淡把实在性减淡。月色的美感,幽邈难言。这幽邈无定的感情与同类的物象相随,将更加深切,如月夜咏叹的洞箫、月夜下的涓涓细流、月夜下的锵锵松涛。作者认为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美的。因为“人在日中,大概是意欲的人,烦恼的人,其社会概是优胜劣汰,生存竞争的社会”,而夜是“非活动之时,是静思之时,非烦闷之时,是安慰之时”,是“在六欲烦恼之巷以外”,是人尚可求的安慰之所。而这样的月夜引出的联想使美感倍增,作者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主说明了两种联想,一是自然和人生的对比,二是过去的追忆和远人的怀慕。它们有使月夜的感慨加深之力,给予人们一种幽邈的安慰。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月夜的美感》阅读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