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跑警报》教案1
作者:赵玉秀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30


《跑警报》教案 
 宁夏中卫一中  
  
  【教学设想】
    《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篇章的别具匠心。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充分预习后,一课时即可,程度差一点的班级可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是战争年代,传来连续不断的警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躲、藏、逃等)那么我们一起回到三十年代,看看西南联大的师生是如何面对警报的?
    二、 品读文本
    问题1:快速阅读文本,寻找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表现,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态或性情或精神风貌,并加以概括,用词不能重复。
    (本题设计目的:化繁为简,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直线思维)
    下列内容顺序和部分词语均可打调。详细内容参阅课文。
    1、雷海宗先生:背得很熟,每次问“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解……女学生笔记记得比较详细:“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我们从这一问一答中,看出了一种风趣幽默:风趣在雷先生的的大师风范,博学随意;幽默在女学生记笔记的详细与速度以及答非所问。更重要的巧妙引出昆明的空袭警报之多,表现出师生面对警报从容不迫的精神。
    2、马姓同学跑警报:背壶水,带点吃的,夹一卷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才慢慢回来。从中看出他悠闲惬意,从容稳重,该干啥就干啥,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书,空袭来临,我自岿然不动。
    3、侯姓同学:正在听课,忽然跑出去扯嗓子喊:“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从中看出他的敏感,神,久经空袭已成预报大家。
    4、马帮: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实则体现了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面对沿途的艰难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5、西南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选择的地点特舒适(见文本中马尾松林的描写),详细介绍“丁丁糖”做法和吃法,让我们觉得这更不是躲警报,倒像是有点空闲体味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6、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幅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借汉语的妙处把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从容不迫、坚韧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7、看书、闲聊、打桥牌,从不仓皇失措,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对小日本的蔑视:小样,玩玩你。
    8、谈恋爱,侯生送伞。越读越觉得不是在躲警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浪漫,养眼,有情调,有骑士风度,怜香惜玉,温馨感人。
    9、不跑警报的:罗姓女生洗头,郑姓男生煮莲子,如此镇定自若,神定气闲,风雨不动安如山,令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
    (以上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体味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穿插相关文史知识,并注意板书要点,为后面体味散文特点及主题做好蓄势工作)
    问题2:同样都是跑警报,他们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请体味他们的相同点,并概括。
    参考答案:不在乎、皮实、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蔑视、乐观、泰然自若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①在跑警报中,材料很多,但汪曾祺先生选材有一个共同点:所有材料都是那么风趣幽默,都表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对日军空袭采取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的精神。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灭亡,有的已蜕变,唯有中华民族,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抗战必胜。(诵读最后两小节)
    ②本文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品味语言
    问题3:“皮实”的意思是什么?(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那么,能把“皮实”换成“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词吗?为什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问题4:你认为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词语运用的好,找出来并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提示分析的角度,帮学生整理紊乱的思维,查证认识问题的思维缺漏)
    ① 新词,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例:言而有信
    ②巧用成语,化用俗语。例:心平气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名闻全校,贵在有恒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③化用数学术语,一语双关。例: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④借用典故。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侯生送伞。
    ⑤妙用哲学逻辑推理。例: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拣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拣到金子。(举例帮助学生分析此推断的错误)
    ⑥庄谐化用。例: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人如其信);“腻歪”“凑四合六”“被甩”等方言的运用。
    ⑦悠闲自在朴实的描写。例:马尾松林吃“丁丁糖”。
    总之,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按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是受古人的影响,“从我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归有光和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摆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所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汪曾祺《两栖杂述》),这些话也适合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探究思考
    问题5:抗战期间,日本空袭有过多少次,无法统计,也有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本文中我们感受的却是诗意,为什么?
    提示:①汪曾祺走的是文人创作之路。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②汪曾祺追求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美在自然”。汪曾祺虽没有做过类似的表述,可确实是沈从文美学主张的实践者。作家敏锐的眼光使他首先看到了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韧的精神,作家的责任感又促使他要把这种精神、这种信念告知世界。
    ③生活遭际。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问题6:《跑警报》中的“跑”能否换成“躲”“藏”“逃“等词?为什么?
    提示:①注意从主题的角度理解用词
    ②区分几个词的内在含义。
    五、作业:
    1、汪曾祺喜欢写民间小吃,《跑警报》中有所体现。在他的小说《职业》中也细致描写了几种民间小吃。参阅《语文读本》第一册中的《职业》,你认为写小吃表达了汪曾祺怎样的情感?对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有何作用?
    2、整理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文化名人及民情风俗。
    【相关链接】
    1、两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织成的一所大学。从1937年在长沙建立临时大学,后迁昆明,到1946年7月返间北方,前后共计几年时间。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所特殊大学,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西南联大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为战时中国和今后培养了大批人才。西南联大是由北方二所著名大学联合而成,而这三所大学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我们熟知的著名人物如梅贻琦、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周培源、杨振宁等等,他们都在西南联大任教或求过学。
    2、补充资料(来自百度:http://blog.sina.com.cn/u/4a8847c60100058i)
    一种独特的文学
    ——我眼中的汪曾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空暇之余,我总会翻翻书柜,读读那些文豪们的作品。“大”到高尔基、鲁迅,“小”到海子、晓声,总体来讲都各有千秋(本人才疏,不敢乱评论)。但汪曾祺的作品,却给我以一股独特的感觉: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是一个随和的老头,不经意间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谁知这不算丰硕的文字,竟然天雨般隐于云彩里,时不时就淋湿了天下人(尤其是普通人)干涸的心。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但是这泓水又是人间的水,亮晶晶地染着人间的烟火。只是一个“善”字一个“美”字使他有了超常的法力,乾坤的枷锁束缚不住他,功利的诱惑更左右不了他。生时,他痴痴地恋着人间;死了,人间便常常地想着他。尽管也有误解,总是无法抹杀广大的普通人对他与他的作品的喜爱。比如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士大夫,有人说他淡泊得像天上的一块白云,其实都不大准确……
    今天,鄙人坐于灯下(电灯),提起拙笔,来谈谈我眼中的汪曾祺以及他的作品:
    一、独特的作品结构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简直与散文区别不大,完全是散文化的结构,他“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注:《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收获》1986年第2期。)”,写一种散文化的不像小说的小说。生活本身往往是平淡无奇的,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实际上故事往往是人造出来的,不讲故事的小说更贴近生活。在汪看来,“气氛即人物(注:《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所以他很重视小说的气氛,并认为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浸透了人物。汪小说散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以《八千岁》为例,开头先写米店老板的的特征,写着写着却冒出来一个“宋侉子”,由宋侉子又引出来一个旗人妓女虞小兰,然后由虞小兰一转,引出来了个土匪军官“八舅爷”来,令人感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转来转去最后又回到“八千岁”身上来了,而那些迭次出现的各种人物,又无一不与写好“八千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是作为对此以显示人物不同的精神境界和不同追求,就是作为事端因果而改变人物命运和生活道路。这样既显得异峰迭起,又环环相扣,既舒展散漫,又转折自然有致。
    二、独特的人物刻画
    汪曾祺作品虽然在风格上和赵树理有点相象,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味。但仔细品味,你就会发现:赵的作品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总是像评书体小说那样,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也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而汪曾祺却有他特到的人物刻画方式。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烘托的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在《大淖记事》中他这样写巧云:“巧云十五,长成了一朵花……瓜子脸,一边有一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神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着;忽然一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象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她在门外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装着有事的样子走来走去。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鱼肉、蔬菜……同样的钱,她买回来什么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这里先用白猫手法刻画巧云肖像,特别突出她的眼神特点,然后又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众多人的反应中烘托巧云的美,从而把白猫与烘托手法结合起来,把外貌美与人们的反馈信息结合起来。其次,汪善于抓住人物性格某一最富特征性的细节加以点拨,使人物“活”起来,姑且谓之点睛法。在《故里三陈》中,陈小手被团长请去为难产的姨太太接生,这之前接了几个“老娘”也弄不出孩子来。姨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孩子终于被陈小平顺利地接出来了,团长不但为他摆了酒席而且还送他二十块钱大洋,然而当陈小手跨上马刚走出天王庙时,团长掏出枪,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日他奶奶!”这里只写拿枪打人这么一个动作,再加上几句话,便把团长的阴险、专横、愚昧的性格特征“点”出来了。最后,造境,也是汪惯用的手法。出于对和谐美的追求和“气氛即人”的美学主张,他往往从营造“气氛”的总体观照出发来写人,而且把人、情、景融和为一,把淳朴的风俗民情、作家的真情实感、和在这种地理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合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诗化抒情的“气氛”,把人物描写放到这个总体“气氛”中去作为其有机部分进行创造。这种方法姑且名之曰造境,这在《爱戒》、《大淖记事》、《异秉》、《晚饭花》等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
    汪曾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的审美形态。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不假雕琢的天然美,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素朴的最好形容。汪曾祺作品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了素朴美。他的作品不写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不用典型化的方法,人物着色浅淡,不饰华,一切是那么恬淡、素朴、顺乎自然,笔墨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毫无匠气。先以他作品中的人物为例,他大都写凡人小事、芸芸众生,而且多为故乡旧时的街坊邻里、同学师长、商贾小贩等他所最熟悉、理解得最深的人物,像摆熏烧摊的王二、俏姑娘巧云、“岁寒三友”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小和尚明海、画家秀陶民、鉴赏家叶三、瓦匠头金大力、米店老板“八千岁”、修鞋匠高大头等等。这些人物尽管他们的职业、性格各异,但都有着勤劳俭朴的美德,淳朴敦厚的品格和善良美好的心灵。他们虽然是作品中的人,又不全是虚构出来的,在高邮水乡能找到他们的原型,有的简直就是真人真事。因此“在‘老高邮’看来,感到非常亲切,有的人能说出这是写的某某人,某某事,发生在哪年哪月……其中有些人还健在,有些人虽然过世,而他的后裔看到汪曾祺的有关作品便露出得意的神色对别人说:我的祖辈、父辈已被汪曾祺写到书里面去了(注:朱诞庆:《江苏县邑风物丛书•高邮》,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页。)”。总之,汪作品中的人真实、淳朴、自然、比较象活人,它们构成汪作品素朴美的核心。语言也是构成汪作品素朴美的要素。他的语言清新淡雅、犹如朝露清风般宜人,他追求语言的绝、妙、精、洁、雅,或状物或传神或抒情都能恰到好处,读来韵味素朴悠长。例如《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中对那里民俗风情的生动描写,对大淖附近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特别是对聪明漂亮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英子之间诚朴的友谊随着岁月的推移慢慢滋长为纯真的爱情的描写,对美姑娘巧云和漂亮小伙十一子之间奇诡美丽的爱情的描写,那语言均堪称绝、妙、精、洁、雅,达到了素朴美的极致。
    和谐,这是汪作品素朴美的灵魂。汪曾祺崇尚老社顺乎自然淡泊功利的人生境界和审美追求,继承传统文化中淳朴、恬淡、高洁的精神遗产,追寻陶渊明的恬淡、魏晋文学的风骨,又深得李白、王维、孟浩然诗的禅魂和明洁奇诡,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素朴和谐的美学主张。他指出:“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所谓和谐就是“作品修短相宜,浓淡适度(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序》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修短相宜”是指作品的篇幅,要求写作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顺理成章的进行:“一篇小说是不能随便抻长或缩短的。就像一个苹果,既不能把它压小一点,也不能把它泡得更大一些,压小了,泡大了,都不能成其为一个苹果(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序》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就是谈文学创作要根据描写对象的情况取决,不能人为的“压缩”或“抻长”。“浓淡适度”是指格调,他的作品格调自然恬静,色彩以缘、淡缘、嫩缘等春天和生命的颜色为主,在天然的气氛中流动着与之相适应的淳朴本色的人性美人情美的生命,造成自然美与人美的合一性。这是就整体而论,就一篇作品而言,各种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也是和谐互补的。《鉴赏家》就是一篇和谐美的典范,叶三卖果子不但与一年四季的时令相和谐,而且他与画家季陶民的思想、审美趣味也是很和谐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季陶民画了一幅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在这里叶三与季陶民的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和谐达到惊人的程度。
    总之,汪曾祺作品的素朴美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和谐、艺术形象和语言三个方面。其中和谐是素朴美的灵魂,这不仅表现在作品的结构、格调中,而且渗透到作品的每个生命细胞中,使之浑然天成毫无刀斧的痕迹。艺术形象是素朴美的核心和重要体现,语言是素朴美的重要因素,是栽体。
    四、独特的取材内容
    汪曾祺有着很强的文化意识的民间性,这就决定了其小说创作不仅在取材上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性特点,而且所描写的对象大多是民间的市井人物。尤其是,他对待这些人物,并不是像鲁迅写阿Q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者像《祝福》那样揭示其凄惨的悲剧命运。也不像十七年的小说那样反映他们的革命性和英雄精神,而是拨开压在他们身上的层层阴云,发掘蕴藏在他们内心的美质和情操,张扬他们生活中的美和欢乐。《晚饭花•三姊妹出嫁》中的皮匠、剃头匠和卖糖郎,《鸡鸭名家》中的陆长庚、余老五,《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陈四、陈泥鳅……这些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并无多少光明可言,但,他们都在各自微贱庸常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了一种美的境界。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充溢着一种生命的欢愉。以往的评论中,常把汪曾祺的这种描写称之为“风俗画”,但是汪曾祺的创作目的却绝不仅仅在“风俗画”。其深刻的主题意蕴是向人们揭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其包含着的生命意识。这在他的重要代表作品《受戒》和《大淖记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两部作品中,汪曾祺以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富有“异质性”的民间地域。在《受戒》中,是那个法外之地“荸荠庵”,在《大淖记事》中,是“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的“大淖”。这里的一切都显示出一种自然的原生形态,人们的风俗习惯,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与“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显示着一种独立于传统之外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比如,他们把“出家”叫做“当和尚”,不同的说法,构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内含。“出家”意味着了断尘缘,灭绝人性,去过一种非人的生活。而“当和尚”,却像“当画匠”、“当箍桶的”、“当弹棉花的”一样,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方式。“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因此,当爹、娘和舅舅决定让明海当和尚时,他“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受戒》)。“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大淖记事》)
    这种独特的民间生活观念更为集中地体现在这两部作品对爱情的描写上。在《受戒》和《大淖记事》中,明海和小英子,巧云和十一子,无非是美女、俊男的自然相爱,这种故事并没有什么新鲜可言,而汪曾祺将其写得格外出色,其关键就在于他写出了支配着其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那种独特的民间意识。巧云爱十一子,却被刘号长破了身子。这在一般的创作中,总要强调或渲染一番刘号长的强行,以显示巧云爱情的悲剧性。而汪曾祺却没有这样,他对这件事的描写极为平淡,只用一句话(“就在这一天夜里,另外一个人,拨开了巧云家的门。”)便轻轻带过。因为,他要突出表现的是在民间那种特定的文化观念的潜在影响下,人们对这种事的态度:巧云的残废爹当时就知道了。他拿着刘号长留下的十块钱,“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邻居们知道了,姑娘媳妇并未多议论,只骂了一句:“这个该死的”。而巧云也“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而是想,“人生在世,总有这一遭!只是为什么是这个人?真不该是这个人!……她觉得对不起十一子,好像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她非常失悔,没有把自己给十一子!”于是,巧云便把自己给了十一子。但,刘号长还是来,只是巧云“全身都是冷淡的”;而对十一子,则是全身心地投入。这就使我们感到爱情仍然是美丽的,甚至更加令人心颤。这种奇妙的审美感受离开了对于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观念的揭示与展露是不可能产生的。《受戒》的价值也仍然不在爱情,而在于那种僧俗之间奇妙和谐的民间形态。明海当了和尚,却又在此时与小英子相爱了,并且爱得那么自然,健康,美好,圣洁。明海的和尚生涯与其爱情发展并行不悖地向前推进,他的受戒之日,也正是其爱情发展到高潮之时。这在通常的意义上是非常荒诞的。中国的和尚是与爱情不相容的,而汪曾祺却写出了他们的另一种形态,即民间形态。美好的爱情只有在这种自然原生的文化形态中才能够得以实现。离开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任何爱情的和谐与美丽都是难以想象的。
    总之,汪曾祺以其独特的文学笔法,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散文化的意境,无论在语言还是结构上,在人物还是在取材上,都有独特的地方。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文豪。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宗璞《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汪曾祺《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
《跑警报》ppt课件4
《跑警报》学案
《跑警报》ppt课件3
汪曾祺《跑警报》原文阅读
《跑警报》ppt课件2
《跑警报》ppt课件1
《跑警报》课堂教学实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