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石壕吏》教案5
作者:niebing98809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27


作者:niebing98809
作者EMAIL:niebing98809@163.com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 
六、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参考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训练 
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 
2.改写《石壕吏》。 
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 
二、关于举办“古诗文朗诵赏析会”的设想 
内容是小学、初中一二册上学过的诗词文,赏析内容自己按理解准备。要求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文手段完善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对作品的赏析。 
三、开放探究 
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问:题目《春夜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结合诗句分析,“喜”字表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虽诗中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石壕吏》原文译文及赏析
《石壕吏》阅读理解汇编
《石壕吏》理解性默写(三)
《人间多疾苦,民间有温度》之品杜甫之《石壕吏》pptx课件
《石壕吏》pptx课件(18页)
《石壕吏》理解性默写
《石壕吏》默写名句
《石壕吏》ppt课件(35页)
《石壕吏》ppt课件(18页)
《石壕吏》ppt课件(13页)
《石壕吏》pptx课件(16页)
《石壕吏》教学案例
《石壕吏》pptx课件(64页)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练习题
《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理解性默写
《石壕吏》ppt课件(17页)2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老妇和差吏对白扩编
《安史之乱》flv视频素材
《石壕吏》ppt课件(21页)
《石壕吏》ppt公开课课件
《石壕吏》3gp视频素材
《石壕吏》教学设计11
《石壕吏》改写作文(5篇)
《石壕吏》教案10
《石壕吏》ppt课件(17页)
《石壕吏》ppt课件(29页)
《石壕吏》ppt课件(22页)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预习学案
《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听课反思
杜甫《新安吏》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潼关吏》原文译文及赏析
《石壕吏》说课稿2
《石壕吏》教学反思2
《石壕吏》ppt课件(20页)
《石壕吏》教学反思(2篇)
《石壕吏》导学案2
《石壕吏》改写七言诗
《石壕吏》学案2
《石壕吏》学案
《石壕吏》教案9
沪教版《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登岳阳楼,石壕吏)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