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闯关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
A.厉王虐(nüè) 弭(mǐ)谤 川壅(yōng)而溃
B.师箴(zhēn) 瞍(sǒu)赋 矇(móng)诵
C.瞽(gǔ)献曲 耆(qí)艾修之 事行而不悖(bèi)
D.原隰(xí) 斟酌(zhēn zhuó) 流王于彘(zhì)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 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 谤:毁谤
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
( )
A.晋军函陵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C.越国以鄙远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召公谏弭厉王谤 弭:消除
②是障之也 障:障碍
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壅:堵塞
④财用于是乎出 用:用度
⑤行善而备败 败:失败
⑥胡可壅也 胡:怎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以告,则杀之。 ②道路以目。
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 )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 )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
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B.文章的重点是召公的劝戒之辞,说理运用“川壅而溃”的比喻,形象而贴切。
C.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D.周厉王是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对于敢指责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6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作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9.为加粗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 ) 史献书,师箴( )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 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10.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11.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 )
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B.吾能弭谤矣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C.阜财用衣食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D.其与能几何 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1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14.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15.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A.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练习。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做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知小块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蔑也,今而后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如此,甚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吾不克救也”一句的正确翻译为
( )
A.我不能占领那儿从而抢救他们。
B.我不能立刻救他们。
C.我不能挽救他们。
D.我不能马上挽救他们。
2.“岂不遽止”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 )
A.这怎么能够立即禁止呢?
B.难道不能立即制止吗?
C.难道不能马上停止吗?
D.难道这么急吗?
3.下列句中“于”字与“郑人游于乡校”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4.下列各句加线字与“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中“药”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C.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聃襄、老聃
5.“然犹防川”一句是个比喻,其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
6.在对待民怨的问题上,子产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有与本文子产对待民怨问题的观点意思相近的一段话。这段话是:“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财用衣食者也。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与能几何?”
微型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写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300-500字。
一天,我忽然想起20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做的一个试验。我何不给我的学生再做一次同样的试验,看看结果如何?于是,我把一个长颈小口瓶子放在桌子上,把三个系着细绳的小铅球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把铅球先后放进瓶中。我对三个学生说:“我们把这个瓶子就看作一口井,现在里边没有水;你们系的铅球就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这口枯井中玩,井口很小,一次只能爬上一个人。”
随后,我提起水壶,向“井”中灌水,边灌边喊:“危险,水淹上来了,快上来!”三个学生一起争着往外拉铅球,结果都聚集在瓶口,瓶子被提起又拉倒,结果三个铅球谁也没有拉得出来。看着这,我的心隐隐作痛,不禁想起20年前的那次试验:
当时,我、班长和一个叫李娜的女孩三个人做这个试验。当老师喊“快上来!”语音一落,班长以命令的口吻说:“曲文,你第一,李娜第二,我最后上!”我们三个人迅速安稳地把铅球提出了“井”口。
相隔20年,同样的试验为什么会一成一败?
我忽然觉得,为人之师担子极重,犹如泰山压肩。
参考答案:
1.B(矇:méng)
2.D(谤:责骂)
3.A(“箴”和A句中的“军”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4.B(障:堵住;败:名词,坏的东西)
5.C(①句和④句中的“以”是介词,把;②句和③中的“以”是介词,用)
6.D(用:用度,于是:从这里)
7.C(能几何:能有几个人呢?)
8.D(“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不正确)
9.虐:nuè 箴:zhēn 衍沃:yǎn wò 阜:fù
10.A
11.D(与:帮助)
12.D(宣言:发表言论;所以:用它来……的;亲戚:与国王同宗的大臣。这些词与现在的用法有些差异)
13.C(“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不正确)
14.B
15.A.老百姓不能忍受您的暴虐政令了。
B.因此,国君做事才能不与情理违背。
拓展阅读
1.C(克,能够)
2.B(岂,难道;遽,立即、马上;止,使……止,制止)
3.D(A句中的“于”是“介词,对”的意思,BC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比”的意思,D句中的“于”和例句意思相同,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4.A(药,名词动用,医治)
5.防民之口
6.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7.民虑之于心 而宣之于口 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