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粤教版选修《杜牧诗三首》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08


杜牧诗三首教案 

李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教学重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问1:在哪个人生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2:一个朝代呢?  

默契。而一个王朝的 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作者简介:(投影)(1分钟)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咏史诗鉴赏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三、学习《题乌江亭》(15分钟) 

1、  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3分钟) 

——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 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2、  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1分钟)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  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3分钟) 

n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 

n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5、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批判、惋惜。(1分钟) 

4、  拓展:(4分钟)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A、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1分钟)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考:你如何评价项羽之死? 

6、总 结:(2分钟) 



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9分钟 

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上步骤鉴赏。(5分钟)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C、诗人写作的目的? 

借古讽今。,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到这一方法。 

D、写作技巧?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活的讽刺。朗读。 

  

四、学习历史是为了当今。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一首忧时伤乱的诗歌〈早雁〉。15分钟 

1、  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3分钟) 

2、  范读诗歌。   

3、  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  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哀”(1`) 

(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2~4`)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3`)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4`)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5、结语 (2`)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五、总结、背诵。 

六、作业:按照所学的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来预习第12课。 

  

板书: 

               《题乌江亭》         项羽——败不馁          述己志 

历史  咏史诗     

                《过华清宫绝句       妃子——荒淫误国        忧天下 

二首(其一)》 

  

现实  咏物诗     《早雁》            早雁——边民           托物寓意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杜牧诗三首》练习题
《题乌江亭》教案1
《杜牧诗三首》ppt课件(37页)
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教案3
《杜牧的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ppt课件3
粤教版《杜牧诗三首》ppt课件2
杜牧《早雁》诗歌鉴赏
杜牧诗三首《早雁》教案1
粤教版《杜牧诗三首》ppt课件1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
《杜牧诗三首》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