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01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 

广东华侨中学    贺  爽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概括并提取相关信息。 

2、精读课文,找出与水有关的段落,分析水意象。 

3、学习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学会作者我手写我心、抒发真实情感的为文方法。 

4、体会沈从文童年的逃学生活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5、鼓励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4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 

2、阅读《边城》,找出文中写水的句子 

3、制作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几位作家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一提到鲁镇,人们就会想到鲁迅; 

一说起老北京,人们便忆及老舍; 

一谈到湘西,人们自然会念及沈从文。 

“如果沈从文活到1988年底就一定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今天,还是有人相信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属于沈从文而非埃及人马哈福兹。沈从文被称为“湘西的歌者”。这是因为他毕生数百万字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写湘西和写给湘西的。如小说《边城》、《丈夫》、《长河》、《柏子》、《萧萧》和散文《湘行散记》等名篇。他以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和新鲜生活方式为背景进行创作,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凤凰县是沈从文的故乡,那里风光秀丽,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沈从文一生的前四分之一是在家乡和家边的一条沅水上度过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水不仅养育了沈从文,也成就了沈从文的文学道路。“苦苦怀恋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描写我家乡水边的哀乐人事……” 

(课件展示湘西凤凰县的秀美风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略读) 

1、快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传记的主要内容。  

明确:描述了从沈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写出了他在逃学过程中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见闻?  

明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与奇人趣事的社会生活。 

如:逃学到城外庙、看街景、杀人场面、涨水时看热闹、逃学去游泳、抓蟋蟀和斗蟋蟀、听大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声音。 

3、解题 

思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者透过题目往往可以窥探出文章的大致内容。沈从文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文题,其中“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 

明确:小书指书本知识,大书是指自然和社会。 

三、课文分析(精读) 

湘西多水,沈从文自幼在水边长大,他的自传中自然少不了对水的描写。 

1、思考:文中写到水的段落有哪些?(5段、15段、16段) 

2、找出15、16段与水有关的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略) 

细节描写作用:把逃学中的经历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到社会生活对作者的深刻影响,体会到自然和生活这本“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学生朗读第5段。 

思考:在第5段中,作者记叙了逃学时偷偷游泳的事情。于是,沈从文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的影响?  

明确: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校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四、拓展阅读 

1、与水的接近,使沈从文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以《边城》为例进行分析。 

“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选自《边城》) 

明确:《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纤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 

2、沈从文的创作与水的关系: 

“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选自《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3、小结 

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瀑布、洪水)又具有清凌的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沈从文的作品多写女性,写女性的顺从,与世无争,柔中带刚的个性。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古诗文中,水被认为是忧愁、隔离的象征,如《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将牛郎织女分离的天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水间,脉脉不得语。”所以从文先生的小说又蒙上水一般淡淡的忧郁。 

五、课后探究 

沈从文为什么要逃学?他的逃学与后来的成功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分析文章的第14、15自然段  

在逃学的过程中,沈从文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学会了许多的人情世故和生活知识。 

1、在第14段中,有一段对杀人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明确:鲁迅的小说《药》、《示众》中都有对杀人场面的描写,他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把群众的麻木、愚昧暴露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此文只是通过一个小孩纯真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2、文章的第15段是作者对边街上的一些生活场景的回忆。  

请找一下作者一共为我们展现了几个生活场景?  

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  

3、思考:看起来最普通的生活小景,却成为了沈老最甜蜜的回忆,即便只是作为一个读者,也让我们感到身临其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用真实的笔调,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的趣事展示出来,也把我们每个人心底里最宝贵的记忆都挖掘出来了,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4、请找出其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三、思考与探究 

    探讨逃学与成功的关系 

台湾作家三毛年少时也有过一段逃学的经历。在散文《逃学为读书》中有所记载。作者并未鼓励读者像她一样逃学,而是要描述和说明课堂之外的教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在一次又一次的顿悟里,那沉重的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与思想,突然发现,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在象牙塔里看书,实是急不得的,一旦机缘和功力到了某个程度,这座围住人的塔,自然而然地会消失的,而“真理”,就那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们显现了。 

我家里也有一个六层的古木书架,曾经,上面摆得满满的全是书,教科书,辅导书,娱乐书等等,可以说,书陪我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曾经挑灯夜读,曾经与友人海阔天空,曾经在高三的时候,仍然两三天看完一本书。然而现在,进入了大学,好似荒废了。真是可惜。 

你怎样评价沈从文逃学这一行为? 

补充:在私塾中这人不逃学,老实规矩的念书,日诵《幼学琼林》两页半,温习字课十六个生字,写影本两张,这人是有病,不能玩,才如此让先生折磨。若这人又并无病,那就是呆子。呆子固不必天生,父亲先生也可以用一些谎话,去注入到小孩脑中,使他在应当玩的年龄,便日思成圣成贤,这人虽身无疾病,全身的血却已中毒了。虽有坏的先生坏的父母因为想儿子,这儿子,还能心野不服管束,想方设法离开这势力,顾自走到外边去浪荡,这小孩的心,当是顶健全的心! 

(摘自沈从文《在私塾》) 

明确:“逃学”中沈从文汲取了许多有利于以后成才的因素。如: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锻炼,他学会思考、认识美。 

注意:引导学生探讨逃学和成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明白,尽管幼年的沈从文逃学,但他从未放弃对小书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他们最终能成为一代名人,还是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沈从文并没有放弃小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的课程很轻松的。“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当书本的知识不再满足他的需求的时候,他把目光转向非常广博的大自然、社会生活。对自然万物的眷恋、对人生百态的关注,为其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四、写作训练 

学会用真实的笔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选取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断,写自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练习题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5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4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导学案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表格式教案7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课文全解
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原文阅读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6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5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4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2
粤教版选修《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ppt课件1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