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藤叶》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23 |
《最后一片藤叶》教学设计
武汉第四初级中学 司马青衫
【教学目的】
1、 了解小说的语言、情节及构思特点;
2、 学习如何确定小说的主人公及分析人物形象;
3、 进行小说的主题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主人公及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
难点:情节中的伏笔及欧·亨利式的结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 作者介绍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 整体感知
1、 请学生速读课文,然后说说小说语言表达上给人的感觉。
明确:幽默风趣 (例子略)
2、 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 在四天里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四. 情节探讨
问题1:故事情节可信吗?
(学生质疑、师生讨论解疑)
例如:为什么叶子是假的琼西竟没有发现?贝尔门是如何画的?贝尔门为什么也会染病并死去?等等……
问题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问题3:你对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看法?
(引导体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局”)
问题4:是否真是藤叶挽救了琼西的生命?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问题5:挽救琼西的还有谁,你的理由呢?
五. 人物形象分析
1、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涉及贝尔门的段落。
3、 讨论:①贝尔门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他的?
②琼西和苏的形象呢?
六. 主题研究
1、 作者为什么刻画贝尔门这一人物形象?
2、 作者借本文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明确:要有爱心;要珍爱生命;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都要对未来抱有希望等等。
七. 课堂引申
你们身边有这样的故事吗?试着讲一讲。
八. 作业
如果以苏为主人公,该如何设计情节?
【板书】
最后一片藤叶
情节:多处伏笔 欧·亨利式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中心人物:贝尔门——失败的画家,富有爱心,能舍己为人,具有人性美
刻画方式——欲扬先抑 正侧面描写结合
主题:多方面——要有爱心;要珍爱生命;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都要对未来抱有希望等等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