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上(初一上) >>单元练习 >>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第四单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8


苏教版语文七上复习讲练系列(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目标提示
   ⒈感受《春》、《三峡》所描写的形象,体会其中的感情。
   ⒉理解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⒊学会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各个击破
   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yùn niàng):本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经过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黄晕:(yùn)黄色的光圈。
   曦月:太阳和月亮;
   阙:同缺,读作“quē”;
   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襄陵:漫上山陵;
   沿溯: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骑着飞奔的快马,驾着风。奔,指奔驰的快马;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湍,急流的水。潭,深水;
   清荣峻茂:水清,草荣,山峻,树茂;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晕”,多音字,还可以读作“yūn” ,如“晕倒,晕头转向”;“蓑”,读作平舌音suō。
   “宛转”,易误作“婉啭”, “嘹”是“口”字旁,易误作“缭”。
   “属引”的“属”读作“zhǚ”,“溯”平舌音,“漱”翘舌音。 “溯”读作“sù”,“巘”读作“yǎn”,“啸”读作“xiào”,“哀转”读作“zhuǎn”
   3.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了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该书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再创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⒋课文内容的背诵、默写
   《春》一文运用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三峡》虽语言简练,然而生动有致,读来扣人心弦,因此两文皆要求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背诵。
   ⒌阅读理解要点:
   ⑴《春》
   ①本文以“春”为题,开篇盼春,继之绘春,篇末颂春,“春”贯穿始终。
   春天可描绘的景色实在太多,从何下笔呢?当然是先粗笔勾勒总的轮廓,给读者一个扑面而来的印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然后再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样由总到分,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②优美精彩的语言。(可结合叠词、比喻、拟人等方面体会。)
   ⑵《三峡》
   ①第1段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注意弄清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强化训练
   ⒈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下列汉字。
   Rùn niàng liáo xī sù
   朗( ) 酝( ) ( )亮 ( )月 沿( )
   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__(A.飞 B.叫 C.转 D.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__________(A.钻 B.长 C.冒 D.窜)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⑶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__________(A.飘 B.罩 C.笼 D.散)着一层薄烟。
   以上三题考查的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要根据前后词语的搭配关系来确定选项,而且平时要注意积累,有了一定的语感,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⑷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
   ⑸绝 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
   以上二题考查的是背诵积累,只需熟知课文内容,并不写错别字即可得满分。
   ⑹《春》一文中,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句子是
   ⑺《三峡》一文中直接描写山势高峻的句子是
   ⑻《三峡》中从直接写江水迅疾的句子是
   以上三题都是理解型的背诵,不仅要求熟背课文,而且要理解原文内容,这样才能正确地默写出课文中的原话。
   ⒊阅读《春》,回答问题:
   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⑵写蜜蜂闹和蝴蝶飞与春花图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⑶“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各是什么,它们的次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⑷本文描述的五幅画面都令人陶醉,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幅图画,为什么?
   ⑸本文不仅写景优美生动,更能做到情景交融。试谈谈你的理解。
   ⒋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⑴根据课文的描述,想想“峡”的意思,并说说本文为什么要以描写“山水”为主。
   ⑵三峡江水的特点是什么?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情景,你能默写这首诗吗?
   ⑶文章描写三峡四季景色,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先写夏景?
   (4)《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5)翻译划线句的意思:
   ①.
   ②.
   ③.
   ⒌阅读《绿》选段,回答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国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本段文字从哪几个角度突出一个“绿”字?
   (2)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传神的语言往往创造出诗的意境,感情颂读《绿》,试举一例,用心揣摩其妙在何处。
   (3)《绿》与《春》都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美文,你更喜欢哪一篇?请至少选一个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课时
   目标提示
   ⒈了解老舍生平及主要作品,背诵精彩语段。
   ⒉感受《济南的冬天》、《夏》所描写的形象,体会蕴涵的思想感情。
   ⒊体会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各个击破
   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
   澄清:(chénɡ)清澈明亮。
   空灵:这里的意思是清净。
   芊芊:(qiān)草木茂盛。
   黛色:(dài)青黑色。
   主宰:(zǎi)主管,统治。
   磅礴:(pánɡbó)(气势)盛大。
   春华秋实:(huá)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匍匐:(púfú)爬行。
   迸发:(bènɡ)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dàndàn)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济(jǐ)南,容易读成(jì);
   春华(huá)秋实,容易读成;
   迸(bènɡ)发,容易错读为
   “主宰”后一个字下面两横是“上长下短”;
   “磅礴”后一个字容易错写为“薄”。
   3、文学常识:
   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梁衡,当代作家。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
   方法提示:单纯的记忆效果不好。平时对涉及的作家作品进行阅读,在深广的知识背景之中来记忆效果才好。复习时可以多比较,运用一些记忆小技巧来进行记忆。
   4、课文内容的背诵、默写
   两篇散文均生动准确,富有情趣。建议熟练朗读。《济南的冬天》的背诵语段,为了提高默写的准确性。建议做好三个方面:理好层次;体会语言魅力;抓好容易写错的词语。
   5、阅读理解的重点、难点:
   《济南的冬天》①.文章紧扣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内而外、由山到水地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动人图景,文中浸透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文章语言准确生动。主要表现在:一是用词精当。如“没有风声的”“顶”;二是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动人景色,而且充满情趣。
   《夏》①.文章抓住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有层次的描绘了夏天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由大地夏景写到农作物生长,再写到夏收。抒发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和对辛勤劳作农民的赞美之情。
   ②.语言简练生动。一是运用修辞生动描写,二是选用恰当的句式。
  
   强化训练
   1、想一想,填一填
   《济南的冬天》出自现代作家 之手,他原名 ,字 。他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说《 》、《 》,话剧《 》。
   2、根据拼音,用正楷字在下面的田字格中写出相应的汉字。
   Chénɡ清 主zǎi pánɡbó( ) bènɡ发 púfú( )
   3、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山坡上,有的 ,有的 ;这样,一道儿
   ,一道儿 ,给山们穿上了有件带水纹的花衣。
   ②.等到快有日落的时候, 斜射在山腰上, ,   。
   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①.山坡上卧着写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5.阅读下面语段,写出其写景的顺序层次。
   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波动着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这段文字写景的顺序是: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色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就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①.根据全文内容,选段①写夏天的 ,选段②写夏天的 。
   ②.你怎样理解文中“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思。
   ③.画线句子中的“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④.从选段描写看,你认为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美文,完成后面题目。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⑶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⑷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⑸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⑹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利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⑺ “唉,天可真凉了─—”
   ⑻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⑼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⑽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有删改)
   ①.根据第(2)(10)段,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相比,两者特点是什么?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
   ②.文章(3)-(9)段,依次描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
   ③.试体会第(6)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④.文章字里行间融入了热爱北国秋天的感情,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出了这感情?
   ⑤.你曾经学习过赞颂秋天的诗词,试写两句。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⒈略
   ⒉ ⑴D⑵ A⑶ C⑹“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⑻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⒊⑴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⑵侧面表现花儿的繁茂、鲜艳、甜香。
   ⑶句一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句二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句三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句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过程,排列有序,因此不能颠倒。
   ⑷提示:可从对景物特点的把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⑸文中多处描写字里行间都满溢着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如:春草图,拟人化的手法,写孩子们的嬉戏等,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⒋⑴“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⑵迅疾。《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⒌⑴写瀑流,用“飞花碎玉”来描摹,写梅雨潭闪闪的绿色赞为“离合的神光”,将纯净的水色喻为温润的碧玉。大量的比喻修辞的运用,从视角、触角、感觉等角度具体形象地展示“奇异的绿”、“醉人的绿”。作者还联想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通过比较来赞美梅雨潭的绿。
   ⑵如: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⑶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就行。可从以下角度去赏析:用口语有着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注重以生动而传神的修辞手法创造出诗的意境;还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1.略 2. 澄 宰 磅礴 迸 匍匐 3. 略
   4..① 两个“卧”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山坡上小村庄的安详,小村庄房顶上薄雪覆盖的安详情景,充满温馨,充满情趣。 ②. “点”表现出冬天水面的一丝热气,突出济南冬天温暖的特点 ③.“扑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描写出大地麦浪翻滚,好似波涛,与远处的山、天上的云相接,与起汽车相接的壮观场景。“扑打”极富动感和力度。 5. 由高到低,由远而近
   6. ①.热烈 紧张 ②.承接了春和秋,在夏天,麦子成熟收割了,而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正在蓬勃生长。 ③.采用反复的修辞,使句式短促有力,突出了夏天紧张的旋律,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劳。 ④.对夏天火热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
   7.①.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烈,秋味十足
   ②.秋天阳光下的花草 秋天的槐树 秋蝉的鸣叫 秋雨 秋天的果树
   ③.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秋雨过后,雨过天晴,阳光普照的清新景色。整句显得温馨而富有情趣。 ④.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⑤.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小测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过关
201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周周清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次单元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
乐桥镇中2013年秋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考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新光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2010年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单元练习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1,2单元语文测试卷
2010年育新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摸底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基础训练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庙岗乡中心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语文试题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测试练习题(无答案)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扬中树人08—09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