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文言文教学指导 >>
运用质疑讨论法组织文言文教学——《师说》教学体会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3


为了使学生尽快具备自学的能力,我们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开拓学生的思维,变过去的教师讲深讲透为学生的学深学透,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师说》的教学,谈谈我们的具体作法和体会。 
一、加强预习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要注重学生的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主要是要求学生去发现疑问,古人云:“学自疑始”,学生要想发现疑问,就必须对照注释认真地钻研课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疑问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自学的过程。学生在认真预习之后,提出的往往都是较为复杂、较难理解的问题,而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解决了。学生由于有发现疑问的任务,预习课文便非常认真,记忆也就格外地深刻。学生要解决这些疑问,就需要作认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讨,这样不断地发现疑问,不断地探讨疑问,就可使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 
二、学生质疑 
我们过去搞“启发式”教学,只是提问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尽管问题设计得既有层次,又有深度,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我们反过来让学生质疑,教学生以方法,指导学生用质疑的方式,去探讨课文的知识内容。《师说》一课,学生共提出二十八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疑问,这主要是词语解释和文言语法方面的问题。例如: 
疑问(1)“圣人之所以为圣”中的“之所以”怎么解释?它跟我们现在说的“之所以”有什么不同? 
(2)应该怎样划分“句读之不知,或师焉”的句子成分? 
另一类是认识性的疑问,这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作者的某些著述产生了不同看法,进而质疑。例如: 
(3)作者既肯定巫乐师百工不耻相师的可贵,可又说君子不齿,这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吗? 
在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疑难词句揭示出来,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 
三、讨论解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还应由学生来讨论解决。对于知识性的疑问,我们鼓励学生争相发议,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择取正确答案。例如讨论解决疑问(2)时,一位同学发言说:“句读之不知,主语;或,表复指;师,谓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的主谓语划分是正确的,但“之”的解释错了。教师便问学生:“‘句读之不知’是主谓词组,还是动宾词组呢?”另一位同学当即站起来说:“我认为,‘之’的解释不对!‘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之’作标志,”这位同学的解释显然是正确的,于是教师总结如下:“‘句读之不知’是动宾词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字只有放在主谓间,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主要是意义上的区别,前者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后者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这一点同学们要细心区分!” 
我们通过讨论来解决疑问,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得深,记得牢,而且加快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在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认识性疑问时,我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情引导学生发“奇思”,“创新说”,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生对疑问(3)的讨论: 
学生①:作者既肯定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的可贵,可又说君子不齿,这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吗? 
学生②:韩愈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可贵,又说君子不齿,说明韩愈有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但在文意上并不自相矛盾,作者这是用对比的方法来批评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行为。 
学生③:我认为这是反语,是对士大夫之族的讽刺和嘲笑。因为后边还有一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士大夫之族常以君子自居,可其智慧却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这不是很可笑的吗? 
我们认为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应该搞一点“求异思维”,允许几说并存(即使是错误的说法),教师不必讲出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选择,去提高。当然,教师不能无为而治,任其发展,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提高 
将各类疑难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课文中用法特殊的实词和较多出现的虚词进行总结,以不断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师说》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总结分析了“师”、“其”、“于”等词的用法,例如:“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意动,以他为师) 
(4)则耻师焉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例(1)中的“师”是名词,当“老师”讲;例(2)(3)(4)中的“师”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含义又各自不同;例(2)(3)中的“师”后面带有宾语,被用来充当谓语;例(4)中的“师”虽是作“耻”的宾语,但从上下文看,不能理解为“老师”,而是从师学习的意思;所以,我们理解词的含义,一要看它的语法功能,二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识。我们通过进行这样的比较分析,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吸取其精华,我们还指导学生对课文作了简要的评析,学习和借鉴古典作品的语言和写法,从而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我们让学生从《师说》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警语佳言进行赏析,学生欣赏的主要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几句话,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大都谈了从师学习,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师范专业特点,谈了将来工作以后怎样从师,怎样为师,怎样对待学生的道理。 
过去,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常常是教师逐词逐句地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教师一味地求所谓难点、重点,却不知学生对这个问题懂与不懂,有时学生对这个问题早已弄懂弄通了,可教师却还在那里高谈阔论,造成无的放矢,结果是事倍功半。现在我们运用质疑讨论法组织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知识的探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教《师说》仅用了两课时(九十分钟),学生活动时间累计达六十五分钟,而教师讲析只用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学生踊跃发言,彼伏此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达四十人次以上,有的同学发言达四次之多,形成了争相发议,探讨学问的民主教学气氛,为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的教改实验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敏捷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行之有效的,长期坚持下去,必将取得显著的成效。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文言文教学心得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读写结合教学心得
文言文学习入门
教学指导: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旧书不厌百回读——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浅谈
怎样学习文言文?ppt课件
创新文言文教学,彰显古文化魅力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导语激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四步法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讲授方法: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
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备考不可忘“本”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看法
如何处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
诵读法对文言教学的帮助
浅谈古文游记的自主教学
文言文翻译九字法
文言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教学中心理定势负面影响例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伏波版)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浅谈
文言文教学指导:一堂复习课的尝试
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论
重视文言朗读,提高语文素养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童趣》教学例说
以读为纲,迈向文言教学的康庄大道
文言文的复习应该以文段阅读为主
浅谈如何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文言文朗读停顿例谈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抓手的选取
在积累中升华—中学文言文教学经验交流ppt课件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考卷中进行文言文翻译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文言翻译不难办
文言文解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与假借现象
文言文倒装句之另解
初探文言文节奏停顿法ppt课件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阅读文言诗文的几种方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