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1


时间:2006年9月18日星期一
 班级:大连育文学校九年七班
 音乐铃响起,学生一齐背诵古诗《卜算子·咏梅》,有学生将“更著风和雨”句中的“著”背成zhù。
 师:刚才课代表领着大家背诗,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背诗的时候要把标题和作者也说出来,二是大家背错了一句话,是“更zhù风和雨”吗?
 生:是更zhuó风和雨。
 师:对,是更zhuó风和雨。“著”是什么意思?
 生:遭受,通“着”。
 师:很好,大家一起说一遍!
 生:遭受,通“着”。
 师:现在大家把这首词再背一遍,好吗?
 生:(齐背)。
 师:好了,今天我们讲新课。请看大屏幕!
 师:这是一条来自辽沈晚报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为教育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时18分,辽宁省14个市将首次统一鸣响“国耻日”警报3分钟。沈阳市国防教育办主任林跃进说,“以前依照惯例,沈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鸣响警报,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如抚顺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是时间、方式并不统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统一在当天晚上9时18分鸣响警报。”
 师: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今天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正好要学习这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历史的巧合更加激励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东北三省的地图,这是大连,这是沈阳。谁能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生:(沉默。)
 师: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件了?
 生:(欲言又止)
 师:想不起来,不敢说?哪一年?
 生:19……
 师:前面已经说过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那么算一下?
 生:1931年。
 师: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师: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抛出了“三日亡国论”:     “到现在他(指日本),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这是他在1934年8月27日的一个讲话。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大公报的社论写的。当时还有这样一些言论:“我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也发表演讲:“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国联,相当于今天的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叫做国际联盟。当外族入侵的时候,国联能为你伸张正义吗?不可能。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生:(哄笑。)
 师:这些都表明在当时一些人心中有一种悲观情绪,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这一天是1934年的9月25日,两年之后的9月25日,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中国文坛从此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实在这个时候,先生的身体已经患病,但他仍然顽强地用笔作武器,与敌人斗争,唤醒中国人的良知。
 生:(神情肃穆。)
 师:现在大家听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听的时候注意,一是要注意一些字的读音,二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听录音。)
 师:好。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些字,要读准字音,一起读!
 生:读“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脂粉”。
 师:很好,非常准确。再大声读一遍,好吗?
 生:(再读。)
 师:说说下面的词什么意思?
 生: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用谎话骗人。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反驳对方观点的,所以叫做驳论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驳论文的知识。议论文有三个要素,是什么?
 生:论点、论据和论证。
 师:论证的方法有什么?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师: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论证方式。表达方法和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但是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却不一样。论证方式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师:那么,对方的观点写成议论文,有什么要素?
 生:还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师:哈哈,是啊。那么,我们反驳对方的观点,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
 生:可以反驳论点。
 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据。
 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证方法。
 师:对。
 生:(露出不解神色)怎么反驳对方论证方法?
 师:比如说,我说只要你努力,就能考上重点高中。这个论点对吗?
 生:对。
 师:然后我举例论证,你看某某人,经过努力就考上重点高中了。这个论据也是对的吧?
 生:对。
 师:但是我的论证确实是错的,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仅有勤奋和努力就够了吗?
 生: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师:对,所以,用刚才那个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本身就是错的,论点自然站不住脚了。
 生:明白了。
 师:下面大家看文章的第一二段,看作者摆出了对方的什么论据和论点?
 生:(自读课文片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时候,走廊另一头的音乐教室传来一个班级的合唱声:“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师:是啊,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里,从1840年开始的一百多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历史上最屈辱的时代,一块块富饶的土地从祖国分割出去,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歌曲: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是闻一多的诗句,《七子之歌》,从1999年开始传唱的是这首《澳门》,还有别的地方,包括我们大连的旅顺口。这七子,是祖国的七个孩子,是七处被分割的国土。国土沦丧,人民饱受欺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国人可能就丧失了自信力,所以有了大公报的社论。那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生: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生:不久,只希望“国联”。
 生: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师:由这些论据得出了结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似乎无懈可击。那么作者怎样反驳呢?看文章三到五段。这一部分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师:那我们有什么呢?
 生:有他信力。
 师:对,我们曾经有过他信力。所以,对方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错误的。对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实,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偷换概念呢?这其实是作者的讽刺艺术和幽默语言。这就好比甲同学说乙同学:你真不像个好人,我马上对甲同学说,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他本来就不是好人!
 生:(大笑。)
 师: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四五两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我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了自欺力,总之不是失掉了自信力,所以,对方的观点是错的。
 师:看文章第六至第八段,看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提出那些论据来证明?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生:(自读课文片刻)论点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对了,也就是说,对方所说的失掉了自信力的中国人只是一小部分,是片面的。还有很多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对方犯了——
 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师:对。论据是什么?
 生: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师:那么请大家概括一下,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人?
 生: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勇于奔走呼号的人。
 师: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呢?
 生:被摧残被抹杀。
 生:历史上没有记载。
 师:历史为什么没有记载?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念注释)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师:是啊,比如清史。
 生:是爱新觉罗氏的家谱。
 师:历史只是把那些帝王将相需要的材料记录下来,所以有些研究历史的人不仅研究正史还要研究——
 生:野史。
 师:一些真正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东西往往存在于野史之中。鲁迅也从一些野史之中读到了民族的脊梁。看最后一段,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生:已经死去的人。
 师:哎呀,凡是有自信力的人都死去了?那么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生:指的是社会的底层。
 师:很好。或者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的革命人民,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生:有良知的民众。
 师:所以,我们无法忘记,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是无数普通的民众,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抗日热情,在敌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有效地牵制了敌军的深入。同时,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退了侵略者。
 师: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些,现在我们回头看一下本文的结构。作者首先摆出对方的论据,由这些论据得出结论,是什么?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作者是怎么反驳的?
 生:我们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
 师: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是什么?
 生: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然后开始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好了,作者的思路就是这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作业是完成练习册的基础知识和第一个阅读段。下课!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8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43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6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x课件(30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2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教案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9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x课件(4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7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4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拓展阅读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16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5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9页)含音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7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要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9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9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4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4
扬民族自信,做中国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后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18页)
余映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7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