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文言文教学指导 >>
文言文教学试探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1


瓯海区梧田高级中学 王茂坤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现代文教学应有所不同,教学的重点应落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欣赏作品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对文言的字词句的理解要作为重点来考虑。先理解字词句,再欣赏作品的思想内涵。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不应用教现代文的方法来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应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方法。根据我自己多年的经验体会,文言文教学过程应采用以下的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诵读。不论哪一类文言文,在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诵读。这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诵读应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应贯穿文言文教学的整个体系。一篇新课文,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还是陌生的,那么他们就要通过反复地读去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诵读是教学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步,是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那么具体诵读方法有这么一些。 
    1、先由老师范读。在开始教新的文言课文时,老师要先范读课文,读课文时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 
如《五人墓碑记》,文中对五人的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予以高度地赞扬:“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稍变。”老师在读这些语句时,就要用激昂的语调,饱含激情,充满尊敬和自豪。使人听来感到精神振奋,为我们的先辈为了大义而慷慨就难的那种气节所感叹,为他们的作为平民能“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所折服。在读到“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脱,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这些地方时,感情的基调是轻缓的,而带有轻蔑和讥讽的意味,让我们听来会激起对这些“辱人贱行”感到厌恶和不屑,觉得这些人的可卑又可怜。 
    因此,范读很重要,范读能使学生更直接更真切的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好的范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磨灭。 
    2、学生自读。通过老师范读之后,学生已大致清楚课文的感情基调了,那么他们可以自己试着去读全文。这自读不必要求整齐,可以散读,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可以一边读,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这自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自己去感受课文,去熟悉文言的语言环境。这自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课文。这种读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有重点地读。这种方法要看具体的课文而定。比如有些课文太长,不一定要读全文的,那么就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时,老师范读一下,或指导学生去反复诵读重点段落。 
    4、背诵。文言文中有许多的课文或重点段落是要学生背诵的。那么,背诵的这一环节应在大体上熟悉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也可以在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来进行。这要看背诵的内容而定。 
    二、口译。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接着再口译课文。这口译课文,就是对着文言课文原句,进行口头翻译。要对着全文,从头到尾一句一句地用白话讲出来。如果有哪些句子不好讲的,或没法用白话来讲的,那就去查课文的注解,去查文言文翻译用书。但绝不能看着翻译书来讲。当学生刚接触一些比较艰深的句子,可以先看一下翻译的书,然后一定要抛开翻译书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而且在口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前后连贯通顺。在口译过程中,要明确虚词的用法。尽管经口译出来的句子,没有虚词的解释意义,但要能够听得出是什么语气。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如果按原文的顺序,整句连起来的意思是:“因为我一两天大于你,不要我以为了。”显然这样是讲不通的,我们就要按照现代文的语言习惯,用口头白话来讲,这样就要调整语句顺序,再补充省略成分。那就可以这样来口译了:“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以为这样就不说了。”这样一句,把每一个词的解释都涉及到了,就连“也”的语气也讲出来了,是陈述的语气。 
    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对全文进行口译,老师则在课堂上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指点学生该怎么口译文言句子。待学生口译熟练了后,老师再任意选几个句子,让学生口译一下,以便了解他们对语义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步是学生诵读和口译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的思想意义、重点难点的理解。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这样安排: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精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有针对性,都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问题,寻找答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老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首先老师提问学生:从题意可知,师生五人坐在一起是以谁为中心的?由哪里看出来?学生回答:以孔子为中心,从“侍”字可以说明,“侍”是陪侍之意,也就是说其他 
    四个是学生,陪坐在先生身边,听先生说话。 
    再接下去问:面对四位陪坐的学生,先生向他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学生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又问:先生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学生有些什么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学生答:要求每人畅所欲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生之所以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个问题,是因为学生们“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缘故。 
老师问:为什么学生平日不能“毋吾以”? 
学生答:“以我一日长乎尔”,是因为学生认为先生的年纪比他们大一点。 
师再问:哪个词表示“比较”之义? 
生答:“乎”。 
师问:先生提的问题,要四人回答,其实是听听四人的志向是什么。那么从四人的回答中可知,他们的志向各是什么? 
生答:子路志向是,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情况下,能使老百姓勇敢,而且辨是非之理。冉有志向是:“方六七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公西华志向是: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而曾皙志向则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老师接着问:四人在述志时,可以看出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怎么看出来的? 
生答:子路“率尔对”,可见其率直粗犷;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为小相”,可见他们两人的谦虚恭谨;曾皙“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他的闲逸、飘洒。 
师问:对四人的不同回答,先生各抱什么态度? 
生答:对子路,先生“哂之”;对冉有和公西华先生是满意的,“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而对曾皙,先生“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上面这种学习方法可以称之为谈话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这提的问题不能太随意,不能孤立没有联系。各个问题之间应有逻辑上的联系,应环环紧扣,应由浅入深地逐个展现。每次提问题时,都要想一想,要带出下面的哪个问题,是要学生去学习课文的哪方面内容。而每个问题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提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等都应进行仔细考虑。 
理解课文时,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即抓住文中的某个探究的亮点,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探究的亮点可以定为孔子为什么对学生有这样几种不同的态度,他对学生的不同评价是否公平和实际;还可以探究一下,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方式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四、归纳积累重点字词。《大纲》规定对文言文的理解要求是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并能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根据《大纲》精神,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归纳出本文要求重点掌握的词语。那么怎么归纳概括重点的字词呢? 
1.根据课文练习中的要求来概括。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课文后的练习二列出了三个实词,“如、方、与”。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词在不同句子中各有哪些不同意义。学生在理解这些词的时候,老师再补充其他的一些词语让学生去掌握。如“以、之、尔”等,也要找出例句,理解不同词义。 
课文后面练习三中的几个句子,是要学生懂得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如“居则曰:‘不吾知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就要提前。如这两句中的代词“吾”“己”就置于动词“知”之前。 
2、找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并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或用法。常见实词用法有通假字、古今义、词类活用等。那么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应该掌握的实词有:希、莫、与、端、章甫、鼓、风、后、撰等。对于实词,可启发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中都有哪几种解释,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该怎么理解。比如“与”字,它有这么几个义项:给、赞同、和,通“欤”,语助词。那么老师要先向学生列出几种词义,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文的句子,说出该作哪种词义解。 
虚词的用法要找规律,要学生理解用法的特点,然后对号入座。比如“以”字,它通常的用法是:当介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前面,相当于“用、拿、把、凭、在、因为”;当连词,或表顺承,或表并列,或表因果,或表递进,相当于“来、而、并且、因而、才”;动词,相当于“以为、认为”之意。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下面几句话中的“以”是什么意思了:“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则何以哉”。这三句中的“以”字的意思分别是“因为”“认为”“用,做”。 
五、巩固练习。这一步十分重要,是不能忽略的。我们可根据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目标来编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也可以出一些课外的题目,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做练习的方式也有不同,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练习内容,让大家一起来校对练习的正确答案;也可以以小测验的方式,发给学生练习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完成之后,再指导大家一起来订正;还可以出几道小题目,让学生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总之巩固练习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练习,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应根据大纲的要求,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根据学生对文言文理解的实际情况等来设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大纲所提出的要求。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文言文教学心得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读写结合教学心得
文言文学习入门
教学指导:学文言非诵读不可
旧书不厌百回读——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浅谈
怎样学习文言文?ppt课件
创新文言文教学,彰显古文化魅力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导语激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四步法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讲授方法: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
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备考不可忘“本”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看法
如何处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
诵读法对文言教学的帮助
浅谈古文游记的自主教学
文言文翻译九字法
文言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教学中心理定势负面影响例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伏波版)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浅谈
文言文教学指导:一堂复习课的尝试
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论
重视文言朗读,提高语文素养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童趣》教学例说
以读为纲,迈向文言教学的康庄大道
文言文的复习应该以文段阅读为主
浅谈如何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文言文朗读停顿例谈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抓手的选取
在积累中升华—中学文言文教学经验交流ppt课件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考卷中进行文言文翻译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文言翻译不难办
文言文解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与假借现象
文言文倒装句之另解
初探文言文节奏停顿法ppt课件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阅读文言诗文的几种方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