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入:
世上的每一位父亲都不相同。我们读过的写人记事类文章中就有不少是描写父亲的:《吾父之爱》中的父亲沉默细心;《父爱之舟》中的父亲勤劳朴实;《爸爸的花儿谢了》中的父亲外表严厉但内心温和。今天我们再读一篇类似题材的文章——《父子情》,看看在儿子舒乙眼中,老舍先生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二)、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材料:
文章第八段中写道:“……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多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
1、阅读课文,思考:父亲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
2、在文中圈划出相关片段,并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课堂讨论交流:
① 四人小组讨论。
② 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板书: 父亲让我听他与朋友交谈;父亲对我们的功课放任自流;父亲鼓励孩子们“玩”;父亲带我见世面;父亲送我矿石标本;父亲把我当独立的大人对待;父亲专程探访我;父亲得意地向朋友介绍儿子;父亲督促我出差多带皮带;父亲尊重孩子的恋爱婚姻;父亲赠我亲笔条幅)
(四)、再读课文,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1、在“我”与父亲的交往中一定还发生过许多事,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文中的这些材料?
2、课堂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
(① 表现父亲的“复杂”;② 体现“父子情”)
(五)、三读课文,把握情感线索:
1、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情感?阅读课文,圈划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 课堂交流。
(六)、补充材料,深化理解:
1、 文章最后写道:“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是否矛盾,为什么?
2、 学生发言。
3、 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介绍:
① 老舍先生在1966年8月24日自沉太平湖,本文是儿子舒乙在父亲去世20多年后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
② 老舍先生是不堪迫害而自杀的。临终前一天,他还遭人毒打。有人为了保护他不致被当场打死,将他送进了附近的派出所。自己居然进了派出所,这让老舍先生耿耿于怀。
③老舍先生从来不管家里的钱,但他在最后离家时却不忘问自己的夫人胡絜青:家里的钱够不够孩子们一时之用。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才放了心。 |
导语中引述的几篇文章都是学生不久前接触的,以此为由头、以“父亲的特征”为话题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唤起他们既有的阅读积累,为下一步的迁移服务。
以文中的语句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捕捉相关的记叙和描写。其后,在自读、圈划的基础上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既进一步明确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又训练语言能力。
讨论、交流的目的在于相互补充、进一步明确文中的有关信息。
以板书形式使文章的材料一目了然。在学生自己概括的基础上板书,也可引导他们进一步锤炼概括性的语言。
强调“选取”二字,让学生意识到作者不是随意地运用材料,引发他们深入思考,领悟写作意图。
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直接抒情的词、句、段,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领会主旨。
这句话是作者对父亲感情的最集中体现。学生能粗解其意,却难深解其味。
补充介绍一些背景,可使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涵咏文字,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更深的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