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漫话清高》教案4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08


14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者和他的学术文化随笔。
2.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概念——“清高”。了解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
二、能力培育目标
1.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旁征博引的“漫话”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2.培养对文化现象的评判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解决办法】
1.诵读感知,把握作者思路。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
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感知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将全文浏览一遍。
三、精读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线索,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找出课文中写到的许由、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说作者举这几个例子分别想说明什么问题。
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说明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人通常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李白的例子证明标准的严格,孟浩然的例子证明标准的模糊。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说明“清高”不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2.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了下来。没能发财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3.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为我们分析了“清高”一词的含义,接着举出许由、陶渊明的例子来说明古人对“清高”的理解。许由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有才艺,可以作为做官的资本,却辞职归隐。通过这两个例子,作者说明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行为和思想。清高的人一般不趋同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即所谓的“富”和“贵”)。又因为这些人都具有常人不及的才能,所以在历史上人们一直以“清高”二字来褒扬他们。接下来作者又举李白、孟浩然两例,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李白和孟浩然都因为诗才而有很高的知名度,都不被君王重用。李白是因为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而不够“清高”标准。孟浩然归隐后有恬淡之心,却也不是世所公认的“清高”样板。这表明世人用于界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作者以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证明,“清高”在传统文化里并不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概念,它只代表着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见“清高”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更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的评价。最后说到“清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无论富贵与否,人们都乐于用“清高”来装点自己。“清高”的概念继续被人有意无意地维护着。
四、品味
1.重点语句
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不同于前一课作者鲁迅的锋芒毕露。作者是以含蓄委婉、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观点的。通常是在所举的事例后加一些议论性的反语,欲擒故纵,似褒实贬。比如,文中叙述完“许由洗耳”的例子后说道:
……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在诸葛亮等人的例子后面还有:
……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当然,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之高是远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又如,陶渊明的例子后有一段话:
……至于那些才艺是否适合做官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这样的语句中。
把文中类似这样的语句挑出来,结合例子仔细玩味才能够体会出作者的观点。
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难理解的或是关键的语句,师生确定一些需要共同讨论的语句,讨论这些语句的含义,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诸如:
——清高的“清”,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后来显贵又扩大为富贵,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丁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刁;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
——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
2.艺术特点
举例丰富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所举的例子往往是正反对照。“许由洗耳”是一个主要的、正面的例子,写得比较详细。其后紧接着举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人的例子,都写得较为简略,是反例,作为许由的“清高”行为的对比。李白与孟浩然两例也是对比,一个证明‘‘清高”标准的严格,一个证明它的模糊。在李白的例子中,作者又举出一些互为对比的诗词,证明李白自身对权贵态度的矛盾,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句的对比。
五、诵读
带着新认识重读课文。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对“清高”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结合现实社会情况对它的内涵进行新的阐发。
2.课外选读、鉴赏《语文读本》中的散文。
 
 
【资料】
一、作者介绍
金开诚,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至1994年历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2年起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宣传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九届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艺文丛谈》《文艺心理学概论》等及论文120篇。
二、说“痴”(金开诚)
“痴”在一般辞书中列有三个义项:一、傻、呆;二、病名,即疯癫;三、入迷。本文所说的“痴”,主要指入迷而言。入迷好不好?这要看迷的是什么。如果是对种种创造活动人了迷,那倒能使人心志专一,苦学穷研,因而较能进入深境界,取得大成果。不过,一个人对某种创造活动长期人了迷,就难免对其他的事情反应不灵敏,处理不精明;其较为严重者,就可能被人视为”傻头傻脑”了。入迷之所以被称为“痴”,也许与其第三义项有时会通向第一义项不无关系。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人称“三绝”:画绝、才绝、痴绝。这“痴绝”自然主要是指他对绘画入迷之深,故而能“傅(同敷)写形势,莫不妙绝”。但因为心神太专注了,他在一些事情上便显得有点傻。例如他将一批得意之作装入橱柜,寄放在桓玄处,橱门贴上封条,他就以为很保险了。谁知桓玄打开橱后的木板,把画全部窃走;还谎称橱门从未打开过。顾不但信以为真,还解释道:“画妙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以上均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想想顾恺之当时说出这种傻话的情状,觉得他实在是傻得可爱。
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迷于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张旭对草书入迷到这种程度,所以他也被人称为“张癫”。
像顾痴、张癫这样因长期专注于某种文化创造而拙于人事乃至有点“傻气”的,可以说代有其人,并不罕见。他们或许在一些事情上要吃点小亏,出些洋相,然而他们的创造成果却极受人们尊重。如顾恺之的画,在历史上就一直得到极高的评价;他从丰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说法,也历来被绘画界奉为圭臬。
张旭的草书也是公认的艺林瑰宝,他所传授的笔墨之法“锥划沙、折钗股、屋漏痕”,因得到颜真卿、怀素等大书法家的传承,也在后世久被研究与诠释。总的想来,一个”痴”字(包括中外“痴人”或不同程度的“痴心”“痴劲”),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创造发展中,肯定升起过非常巨大的作用。老友某公曾说:“痴人”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他还认为,一个人能对某种创造活动入迷而至于“痴”,这是个性上“得天独厚”的表现。像咱们这种人,想“痴”还“痴”不起来呢!这就叫“根器不厚”。此话已多少有点禅意了。
那么,某公说的究竟对不对?细想起来,首先总是因为创造活动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才引得人来学习和钻研。这么说来,“痴”毕竟是后天习得中出现的现象。不过,同样是热爱某种创造活动,有人能入迷到“痴”的程度,有人却无论怎样都到不了这个境界,这恐怕也与天生的神经生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人既然生活在社会现实中,他的个性便不能不受社会形势、风气等因素的制约或影响,“痴”也不例外。比如在“政治挂帅”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痴人”就必然受批判,要改造;因为他走“白专道路”比一般学人更严重。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痴人”更成了脱离政治、脱离劳动、脱离群众的“三脱离典型”,当然更非改造不可。这么说来,“痴”这个特征主要还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其运动变化与深浅程度的。
某公还说过,“痴人”只有在比较安定的社会中才能够出现。这话也有道理,社会动乱不安,一张书桌都摆不稳,人们又怎能潜心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试看“文革”刚过去,社会快要趋于安定了,舆论界就出现了歌颂“痴型”科学家的文章,影响很大。这岂不说明“痴”与安定的确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安定只表明社会形势较好,形势之外还有风气,这也与“痴”有关系。试看国家在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照道理讲,全心投入科学文化的创造活动以至于入迷的人将会不断出现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就连上述被歌颂的“痴型”科学家,后来也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像他那样做人也是不行的。出现这种议论就与追求眼前实际利益的风气有关,风气所及,人们大都希望变得精明。而在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中,精明也的确很必要。于是,人们大概不会再认为“痴”是“得天独厚”了。
但是,“痴”既与个体天生的神经生理特征有一定关系,那倒也不能断言今后必无“痴人”出现。为了作出较为重大的科学文化创造,至少还得有一定程度的痴心与痴劲。曹雪芹写了巨著《红楼梦》,说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实在的话。如果当年曹雪芹算计太精明,而没有一股痴心与痴劲,他大约就不会去搞这种毫无现实名利可图的写作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漫话清高》课堂实录
《漫话清高》教案8
《漫话清高》教案7
《漫话清高》教学反思
金开诚《漫话清高》原文阅读
《漫话清高》的几点商榷
《漫话清高》《巴尔扎克葬词》教案及练习
《漫话清高》说课稿
《漫话清高》mp3音频朗读
《漫话清高》ppt课件10
《漫话清高》同步练习2
《漫话清高》教案6
《漫话清高》教案5
《漫话清高》教案3
《漫话清高》基础知识练习
《漫话清高》同步练习
《漫话清高》ppt课件8
《漫话清高》ppt课件7
《漫话清高》ppt课件6
《漫话清高》ppt课件5
《漫话清高》ppt课件4
《漫话清高》ppt课件3
《漫话清高》ppt课件3
《漫话清高》ppt课件2
《漫话清高》中涉及的几位名人
《漫话清高》教案2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
《漫话清高》简案
《漫话清高》教案1
《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