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拓展练习
【客观检测】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 至礼名言 愚昧无知
B.亲疏远近 慈善事业 军备竟赛
C.生命伦理 和睦相处 战争暴行
D.炯然不同 铭记心中 表白信心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迥(差得远)然不同 至(极)理名言
B.生命伦(类)理 战争暴(残暴)行
C.铭(镌刻)记心中 危机(机会)
D.表白(表达)信心 愚昧(糊涂)无知
3. 下列观点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原则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而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
B.世界上的生物可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C.世界上没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不能随意破坏或伤害它们。
D.人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4.下列观念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观念相同的一项是( )。
A.动物解放运动者,呼吁动物权利;
B.生命中心伦理倡导尊重生命个体;
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D.生态中心伦理主张给生态系统整体以道德地位。
5.不是段落中心句的一句是( )。
A.第2段: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
B.第3段: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
C.第4段: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
D.第7段: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避免一切会使现状恶化、危险化的事业。 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主观深化】
6.《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演讲内容,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答:相同点:①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史怀哲的一些观点,你能试着举一些实例来验证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有两处引用,一是引用耶稣的话,一是引用保罗的话,你对此有何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敏感话题讨论:歹徒持枪来抢银行,假如你是银行出纳员,你怎么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对此,人类应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内而外】
〖甲〗①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②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③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④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他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⑤对全世界又有何意义?⑥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能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⑦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⑧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⑨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⑩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11)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11.用原文解说以下概念:
①“这种伦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往的生活态度”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画线句子直接证明的内容是什么?它又被什么内容所证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总提演讲的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我们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C.人们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D.生命的伦理要求人们注意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
〖乙〗 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继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15.“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继续不断的”一句,论证什么句子?又接受什么句子论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一句中的“危机”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史怀哲呼吁善行的现实针对性是( )。
A.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
B.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
C.良善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能消除猜疑和误解。
D.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人要认真去冒险行善。
18.“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一句,其中“杠杆”与“重物”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人类需要种种不同的关怀: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等。人类的终极关怀导源于人类的终极苦恼。终极苦恼就是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苦恼,对生命短暂的苦恼。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之日,就是终极苦恼产生之时。动物是没有终极苦恼的,唯有人类看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到了天与人的对立,看到了宇宙之无限和人生之奇短,从而为摆脱这种终极苦恼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终极关怀。
苏珊·朗格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槃、天国和天府。”她否定了这种终极关怀,认为这种安抚最终要归于失败,从而提出了她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对生命历程的理解,那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尽量寻找尽可能多的生活”,即“即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可见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歌德在《浮士德》一书中凝聚了他60年的人生经验,发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就是“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段名言可以看成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概括。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这就是对人类所必需的终极关怀的真正科学的解释。
19.对“终极关怀”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终极关怀就是终极苦恼,即对生与死的苦恼。
B.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短暂而苦恼的关怀。
C.终极关怀要求人们每天都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D.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
20.为什么说“动物是没有苦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苏珊·朗格与歌德二人的论述,相同的一项是( )。
A.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B.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C.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
D.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智慧的最后结论。
22.最能概括本段中心的一句是( )。
A.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
B.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
C.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D.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写作指津
【构思导引】
写一篇演讲稿,在班内演讲交流。
提示: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具有一定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演员)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不是舞台)的听众(不是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是艺术表演),其次,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所以,为演讲准备的稿子就具有以下特点:
针对性。所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同时,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
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演讲稿的要求“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
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 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例文简析】
面对挫折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先听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1914年12月的一个深夜,爱迪生的制造设备被一场大火严重毁坏,他损失了约100万美元和绝大部分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工作记录。第二天早晨,他在埋葬着他多年劳动成果的灰烬旁散步。这位发明家说:“灾难有灾难的价值,我们的错误全部烧掉了,现在可以重新开始。”
爱迪生的成就实在令人佩服,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面对挫折的勇气。人生旅途,难免会有困难、坎坷抑或是沉重的打击。面对这些,你可以伤心,你可以悔恨,但重要的是不能丧失面对它的勇气,要有勇气战胜自己。
消沉有什么用?悲哀有什么用?雨打梨花,飘零满地,但落花不会因为你的怜惜就重上枝头。滔滔江水,一往无前,它也不会因为你的痛苦就停止流动。
坎坷也好,挫折也好,对于一个人来讲,要战胜它首先要战胜自己。困难算什么?痛苦算什么?不幸又算什么?一生孤苦不幸的贝多芬在双耳失聪之后,仍不忘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喉咙。海涅生前最后8年,手足瘫痪,视力微弱,躺在被褥的“坟墓”里,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蒙受牢狱之灾,但他没有一蹶不振,他就是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口述出那蜚声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他们的勇气产生于斗争中,产生于同困难的顽强抗争中。
直面挫折,战胜自我。这是对毅力的磨炼,是对勇气的考验。只要我们拥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便没有不可征服的高峰。只要我们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莫邪之剑只有经过心血与烈火的铸炼才会锋利无比,绚丽的彩虹只在风雨洗礼之后才出现。
同学们,让我们笑对挫折,笑对磨难,用挫折和磨难来砥砺自己、提高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写出壮丽的篇章吧!
点评:“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本演讲认为,首先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要能够战胜自己。这一立论不仅对路,而且使议论更集中,以免范围太大,难于把握。
在论据运用上,文中贝多芬、海涅、马可·波罗等例都能直接支持论点。
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多用排比句与对偶句,给演讲增添了文采,富于感召力,增加感染力。
不足是:用例单一,都是外国名人的事,其实中国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题目参考】
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先后两次有预谋地把掺有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致使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严重伤害。当别人问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回答说:“我要测试一下狗熊到底有多笨。”出事前夕,他刚刚被本校保送为研究生。人们从他书架上看到的几乎全是诸如《线性代数》、《数学建模竞赛》和GRE复习资料之类的专业用书。
请以“关注生命”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演讲稿。
二、就《我有一个梦想》或《我的呼吁》的艺术特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资料附录
◎习题答案参考
1.C.A至理名言,B军备竞赛,D迥然不同。
2.B.伦意为人伦。
3.B.这个观点正是史怀哲批判的内容。
4.B.A范围太窄,C人类中心主义与生命伦理相反,D生态中心伦理比生命伦理范围大。
5.B.这一句在证明前一句,是前一句的论据,不是段落中心句。
6.①文体:两篇都是演讲词,不同点是演讲人,演讲场合,演讲的对象不同。②作者: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世界名人,都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们都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人类崇高事业,从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与爱戴,二者思想相同点是都追求平等、和平;不同点是马丁·路德金主要是为维护种族权利而斗争,为黑人的平等权利鼓与呼。而史怀哲更注重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从而推行人道主义,呼吁和平。③标题:《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④内容:都反映了人类崇高的理想,神圣的追求,都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 ,都为推动人类走向美好鼓与呼。
不同点:①《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②《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③手法:整体上看这两篇演讲都文质兼美,从表达方式上看,《我有一个梦想》多抒情,《我的呼吁》多说理,从修辞上看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格,但《我有一个梦想》运用得更丰富,效果更明显。④语言: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7.如把生物分成高低贵贱,会导致部分人对部分生物形成伤害,二战时纳粹就曾以犹太人为“劣等民族”为借口,大肆屠杀,惨绝人寰。又如“以暴易暴”,当今的巴以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美国以打击恐怖和无赖国家为名,滥施武力,也只能使恐怖更加猖獗,世界更加动荡等。
8.第一处:“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出自《圣经·马太福音》。意为柔和谦卑、温驯的人是有福的人,他们一定能得到上帝所应许的土地。第二处:“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两处引言均与宗教有关。我们绝大多数人未必是基督徒,但就这两句话看是引人向善的,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史怀哲本人是神学家,这样引用是与他的价值观和信仰密切相关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本文的现实意义。
9.所有的东西被毁损或丢失了,都可以重新创造、补救,唯有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财宝都换不来的。如果你能在保护好自己及他人生命前提下智擒歹徒,那么请你大胆付诸行动;如果不能,请先保护好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记下歹徒特征,等他们走后立即报警。
10.威胁着人类生存的有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有各种各样的疫病,还有战争的危机等。这些只有在人类尊重彼此的生命的基础上,以友好和善良的精神,相互帮助,相互体谅,才有可能真正消除。
11.①重视尊重生命。②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
12.以为昆虫或原生动物没有什么价值,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
13.(第一问)“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第 二问)“对全世界有何意义?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
14.D,关键在于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15.该句论证“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接受“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论证。
16.良善解决问题时的无力或尴尬。
17.A。B是暴力的后果,C与D是良善的意义,三者不是善行的针对对象。
18.“杠杆”喻良善,“重物”喻难以解剖的矛盾或问题。
19.A ,终极苦恼是终极关怀产生的原因,并还是终极关怀本身。
20.因为动物缺乏智力思维活动,处在麻木与混沌状态。(这道题在文中找不到答案,需要运用考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思考。)
21.D,A前者“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与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 B前者“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C前者范围太大,后者并不是歌德的观点。
22.A,B仅仅从范围与否定角度论述,不能概括本文中心;C虽然正确,但太笼统;D重心偏移,侧重论述伟人的特征。
23.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