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借情而教
--语文教学随想
大连一O一中学 孙小卫
很欣赏,“智者当借力而行”这句话,从教语文十载,越来越懂得情在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故借情而教,做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老师。
语文世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字世界。它包含了喜、怒、哀、乐、悲、苦、怜、愁等诸多情绪。一个语文老师,若不先随作者一道,心怀着作者的悦与忧,在其故事或经历中走一遭,又怎能领着懵懵然的花季少年走进语文世界的一个清美的角落呢?
一读
这里读,不是高尔基“读书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亦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豪迈。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则如一杯清茶,须水浸三道,品出幽香。那么语文老师不妨做一壶沸水,为学生,沏一道茶,浇开情感之花。
第一道,走近作者,了解人物。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著名的传记作家,他对心理学和弗格伊德学说颇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感情描摹。了解了这些,就不难把握《列夫.托尔斯泰》,运笔于方寸之间,洋洋洒洒、千百数言的精细肖像画,托尔斯泰是怎样的人物,光知道《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明显,烧水的火候不到,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名门望族,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而终止。但他厌恶农奴制,却又认为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在矛盾斗争中逐步走向坚决,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复活》为证。
第二道,读课文怀有“托尔斯泰式”的心境,朗读课文,三遍五遍不限,找出情景交融点,“消沉”、“郁郁寡欢”、“粲然笑意”、“犀利”等。画出比喻夸张句,别忘了携“情”而行。
第三道,说文解句,“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个悲凉之地解冻”,这是我在上课时,一生提出的质疑。这很好的反映,读懂一篇文章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脉络和作品。他的作品《复活》,不仅写了两个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斯诺娃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复活,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的最大转变,是他自己思想的“复活”。
相信“茶喝三道,杯有余香”,《课标》提出的“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会不日完成。
二、写
作文是现在学生最头疼的事,但心中有情怎会抒而不发?曾看过一堂公开课《纸船》,课上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纷而效仿。琅琅书声,把冰心的《纸船》演绎到了极致,连班上最讷于发言的学生都说出了“这是女儿对妈妈的深切爱”。“那妈妈爱你吗?”教师将球一拨,传给学生,这是一记感情球,此时无言,心中有情。教师随笔写道:“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一位“小诗人”诗兴大发:“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吃着它,香喷喷。”多甜的诗,把母爱用味觉神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人心中对妈妈的爱都洋溢出来,优美的诗句,如清泉流淌那样自然,让在场每个老师都沉浸在爱的氛围中。“上学时,母爱聚在唠叨里,听着它,意乱乱”、“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中,受着它,麻苏苏”、“离家时,母爱藏在相框里,看着它,泪连连”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刚上完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我还沉浸在学生的深情讲述中,这是细腻的范小玉的小文“如果云知道,知道母亲的爱,她就不会任性的化成连绵的秋雨。”......“如果云知道,知道母亲的爱,她一定会感动地化成潇潇春雨。”。“春雨贵如油”用春雨灌溉母爱,用语之新,可见一斑。倾述不满“我知道你有意识把我锁在家里,但你在无形中禁锢了我的思想、我的灵魂......希望您能给我一点自由,一点足矣。”王晓玮:“春风化雨暖透我心,一生眷顾无言的送赠,是你多么温馨目光——倾听我说声‘真的爱你’。除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动漫才女关特感言:“当年的幼稚,面对蓝天,我一无所知,心理藏着解不开的谜。后来,我震翅翱游天空,是您为我丰润了羽翼,您是大山里的一眼清泉,滴滴点点凝成我理想的珍珠,叮叮咚咚的为我奏响青春的乐音。”看着学生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对母亲的爱,在笔尖流淌,任其倾泻,我心乐之。多么真的情,多么纯的诗,都出自于妈妈对他们细致的爱,我能做的只是在他们的心湖中掷下小石,让涟漪漾起,让“情”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