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八年级上(初二上) >>课文练习 >>
《始终眷恋着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20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áo)        恋(juàn) 发(méng)  诬(miè)
B.动(yáo)       闭(mù)   泥(jiāng) 集(mò)
C.过(dù)        捕(dǎi)  滞(dāi)   国(qiáng)
二、订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摇蓝 螺旋浆 卓越 关键眷恋 污蔑 忙烦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9月中旬,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
1.写一段话,描写“中秋节”夜晚的景物,表现钱学森夫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什么要引用美国海军次长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不少于两句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篇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散的炊烟
 
惟一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秋天老了,是冬天;炊烟老了,是新的炊烟。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
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忍,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
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呀。
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
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
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
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fěi cè________,走得荡气回肠。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都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
把根丢在了村庄。
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
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我无法做到。
母亲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zhàn lán________的天空,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
后来我就离开了村庄。后来我就游走了,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母亲的眼神里,从我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
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
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母亲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
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了。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焐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
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
1.根据注音写汉字。
(1)fěi cè________(2)zhàn lán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荡气回肠________(2)随遇而安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贯穿于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故乡那么多事物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那袅袅绕绕的炊烟作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精确,尤其是一些句子中的动词用得十分贴切,请你列出两句来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都江堰
 
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③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①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④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⑤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⑥它,就是都江堰。
注:①[邈(miǎo)]遥远。②[濡(rú)]浸润。
1.作者对都江堰的基本评价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长城也非常伟大”,因为它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文字作答);“站远了看”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味道”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画线句子说都江堰“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后文中哪些地方具体阐释了它的“造福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三个方面的比较。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将下表补充完整。
6.作者在文中肯定都江堰的同时,不止一次强调“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这是使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开门见山,表明观点,以反衬的手法抑长城而扬都江堰,赞美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B.文章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是因为它历史悠久,资格很老。
8.在阅读第④段时,读者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一系列历史人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主持都江堰修建的功臣是谁?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在文中特别提到刘备、李白等5位历史人物,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从文中5位历史人物中选择你熟悉的一位,简介他是什么样的人,并引用他一句名言(或诗词名句)(20字以内)。
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你对长城的了解,围绕下面这句话,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既可抒情,也可议论)。
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A
二、蓝(篮)浆(桨)(忙)麻
三、(一)1.略2.见课文分析3.略
(二)1.悱恻湛蓝2.(1)(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指人的感情十分动人。(2)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满足。3.散文,炊烟。
4.因为炊烟的飘忽不定与游子的漂泊有着外在的相似;而炊烟的根在村庄,游子的根在故乡,二者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以作者选择炊烟作为意象是颇有道理的。5.如“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绕”写出炊烟的飘忽之态;“站”用拟人的方法形象地写出炊烟在无风的状态下向上冒的形态。(言之有理即可)6.说明作者思乡之切。炊烟会断、会散、会灭,但炊烟也有根;故乡的儿女会走、会飞、会一去不复返,但心中的思乡之情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削弱、消散,所以说“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
(三)1.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1)时间邈远(2)灌溉功能(3)濡养文明(4)延伸距离(5)母亲般的贡献2.揭示主旨,总领全文。3.人类意志力的骄傲;从今天看历史;自然古朴的风貌,给人浑厚凝重的感觉。4.(1)至今为民众输送汩汩清流。(2)永久性地灌溉中华民族。(3)至今像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5.社会功用:长城,早已废弛;都江堰,造福千年。文明特点:长城突兀在外,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细细浸润,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只知贡献。6.衬托(对比衬托)的方法,肯定了长城的地位,更加突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7.D 8.①李冰(李冰父子)②他们都是受到都江堰的濡养,在四川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作者以此证明都江堰濡养了中华文明。③略9.只要能围绕这句话展示,写出真情实感,语言顺畅即可。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始终眷恋着祖国》练习题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反思(2篇)
《始终眷恋着祖国》导学案3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25页)
《始终眷恋着祖国》活动学习单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案8
《始终眷恋着祖国》说课稿3
《始终眷恋着祖国》说课稿
《始终眷恋着祖国》导学案2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32页)
《始终眷恋着祖国》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16页)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28页)
《始终眷恋着祖国》导学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读后感(2篇)
钱学森生前最后一次谈话
《始终眷恋着祖国》学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7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8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7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6
刘敬智《始终眷恋着祖国》原文全文阅读
《始终眷恋着祖国》同步练习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6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5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4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案4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3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2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5
苏教版《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4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3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同步训练
《始终眷恋着祖国》知识导学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2
《始终眷恋着祖国》同步训练
《始终眷恋着祖国》ppt课件1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