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上(初一上) >>单元练习 >>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15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你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想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吗?那就在完成练习后填写学习评价表。
评价表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1.读了这段文字,你也许会感到很有兴趣,也许因新结识了许多词语而欣喜,也许感到中学的课文深了……请谈谈具体感受。(2分)
 
 
2.查一查词典,弄懂“潜移默化”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读文学作品的体会,说说对“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句话的理解。(2分)
 
 
3.这段文字说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6分)
(1)文学的特征:
 
 
 
(2)文学的内涵:
 
 
(3)文学的功能:
 
 
(4)文学与现代人的关系:
 
 
4.“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在后文“致文学”部分有与这句相呼应的话,把它找出来,说说哪一句更有文学味道,再联系你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谈谈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5分)
(1)相呼应的话是:
 
 
(2)哪一处话更有文学味道:
 
 
(3)对这句话的体会:
 
 
 
①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②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③你是遥远的过去,是刚刚过去的昨天,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你是现实的回声,是梦想的折光,是平凡的客观天地和斑斓的理想世界奇异的交汇。
1.比较第①②两段中加粗的“彩色”和“色彩”的意思,能否将两词的位置互换?为什么?(2分)
 
 
2.第③段中加粗的“风光”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3.说说你对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4.第②③段中也有与第①段画线部分相同作用的话,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2分)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
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巴金《繁星》)
1.在上文的横线上补三句话。(3分)
2.在一般人的眼中,繁星是静止的,无生命的,而作者笔下的繁星是怎样的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繁星?请说出你的理解。(3分)
 
 
3.文中加粗的“模糊”一词换成“闭上”好不好,为什么?试说出理由。(2分)
 
 
4.说说最后一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3分。提示: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思考)
 
 
(四)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1.三节诗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3分)
 
 
2.“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暗指什么过程?(3分)
 
(五)
 
零碎的诗句,
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
然而他们是光明闪烁的,
繁星般在心灵的天空里。
(冰心《繁星》)
1.冰心在诗中写“繁星”与巴金在散文中写“繁星”的目的各是什么?(3分)
 
2.诗句中加粗的“嵌”能否换成“悬”,为什么?(3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1.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样的场面?分别表现了乘客和船长什么样的精神面貌?(3分)
 
 
 
2.联系上面的文字,说说你对“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这句话的理解。(3分)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母亲,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泰戈尔《新月集·金色花》)
 
1.这首诗中叙述的事情都是诗人用儿童的心理想像出来的,诗中表明内容是想像出来的词和句子有哪些?请抄写在下面。(4分)
词:
 
 
句子: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讲这话时会有哪些心理活动?请你说说自己的理解。(3分)
 
 
3.诗中想像了哪些事?这些事又表现了“孩子”怎样的特点?(3分)
 
 
乡  愁节选
 
琼  瑶
①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我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
②“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可能去40天!”
③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用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④“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⑤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那不成熟的——“六个梦”!
⑥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1988年11月2日)
 
1.作者说:“沉吟中,我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你明白这句话的含意了吗?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情呢?(3分)
 
2.鑫涛“不敢回上海”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分)
 
 
3.作者为什么最终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3分)
 
 
4.体会作者在第⑤段中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大声朗读第⑤段。说说这一段中“那儿是……那儿是……那儿,是……那儿,也是……那儿有……有……还有……”的句式,读起来给人怎样的感受?(2分)
 
 
 
①春天来了,这是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②她是用春天的尖喙啄破冬季干硬的壳儿,飞出来的;她是用春天那双灵动的手,轻轻拉开世纪的帷幕,蹦出来的——黎明是她的目光,朝霞是她的披肩,遍地芳草是她蓬开的彩裙,斜织的细雨是她动听的琴弦……
③她来了,来了,我们听见踏碎坚冰的步履,听见她的笑语、呼吸,感到了她带来的芳馨、温暖;她来了,来了,来如趵突泉咕咕嘟嘟翻花的水,来如天目山葱葱绿绿破土的笋,来如武夷山顺流放下的竹排;她来了,冰消,云开,雾散,江河卷起春潮的波澜;她来了,向田野撒满绿色的星辰,唤醒长江红杏,珠江木棉,湘江杜鹃;她来了,步子是那样的轻盈,像出水的芙蓉,静静地舒展开她的花瓣;她来了,又是如此矫健,像朝阳从东海跃出,在天空飞旋!
④有人说,春天是一个常新的老故事。是的,她是一个希望,是一种昭示,是心田里播下的信念;她是时尚,是绿裙子,是花头巾,是旱冰鞋,是水彩画,是圆舞曲,是一次五彩缤纷的展览;她是香醇的酒,是浪漫的歌,是跃动的心,是酡红的脸……每到这会儿,一切严峻变得温和了,紧闭的小窗打开了,总觉得什么东西在心底苏醒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激情在冲撞思想的坚冰了……
⑤虽然宁静的天空有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雷雨。那雷,是催春的雷,一切蛰伏的生灵被震醒了,翻个身儿,新的生命又起程了;那雨,是催春的雨,所有绿的基因被润活了,拱破地皮,纷纷争着去扮演春天的使者。
⑥今年的春天是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她是一出好戏的开头,是交响乐的一支序曲,是新的高速公路的零公里,是一声汽笛长鸣就要起航的轮船。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世纪之春,即便你生命的历程充满了风霜雨雪,雷鸣电闪,经历了酷夏、残秋、严冬,你也要珍惜这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不要再徘徊,不要再悲叹,快快踏进这春天的门槛,快快扑向这春天的怀抱,做春天的花,________,________……
(《人民日报》2001年4月7日)
1.第④段中“春天是一个常新的老故事”这句话里的“新”与“老”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2分)
 
 
2.根据第③~⑤段的内容,春天给人一些怎样的感觉?(2分)
 
 
3.第⑥段中作者说,无论怎样,“也要珍惜这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理由是什么?(2分)
 
 
4.在文末的横线上续写两个短句,与“做春天的花”构成排比句。(3分)
做春天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用了哪些手法把春天写得无比美丽可爱的?请你说出1~2种来。(3分)
 
 
6.模仿第③段的手法,写一段关于“秋天来了”的文字,要写出季节的特点,100字左右。(4分)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笙而略大。
②南郭处士:南郭,复姓。处士: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廪(lǐn)食:官府发给的粮食。
1.文题“滥竽充数”是个成语,联系文意看,它是什么意思?(2分)
 
2.找出以下翻译不符合文意的地方,用线画出,然后在行间改正。(4分)
齐宣王叫乐工吹竽,必定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
 
齐宣王让他很高兴,官府发给他几百人的粮食。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
 
继位,湣王喜欢一支一支乐曲听,南郭先生就逃走了。
 
3.请从以下几个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6分)
(1)从南郭先生的角度:
 
(2)从齐宣王的角度:
 
(3)从齐湣王的角度:
 
诵读欣赏
根据完成以下练习的情况,打出等第。
(一)读杜牧的《赤壁》,完成练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查字典,给“销”“朝”“乔”三个字注音。
2.朗读诗歌要读出节奏来。这首七言诗,如果按音节来读应怎样读,请在诗句中用“|”标出。然后反复读。
(二)朗读《泰戈尔诗三首》中的《榕树》,有些描写亲情、抒发感情的语段,读时语速宜舒缓,语气应柔和。把这样的语段找出来,试着读读看,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默写填空。
1.成功的花。
人们________________!
然而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关于写作
 
根据以下要求写出本次作文的评语。
一  你写过了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一篇作文。在这篇作文中你记叙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与别人写的作文比较一下,你的感受是否深刻,是否有独到之处。读一读老师写的评语,作自我评价。
 
 
 
二  出声地读自己写的作文和课外练笔,看看有没有用词不当,或者重复啰唆之处。如果有,把原文抄录于下,并作修改。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
 
按照下列要求写自己参加“我爱文学”活动情况的评语。
一  读文学书籍,有没有读完两本书(是读完整本,还是读了部分)?读后感的质量如何?
 
 
二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你写了什么作品?感觉写得如何?
 
 
三  在与同学交流所读文学作品的体会时,同学们对你的发言有怎样的评价?
 
四  在编写“小小文学手抄报”活动中,你做了哪些工作?你的活动能力怎样?编写能力怎样?能否与同学搞好协作?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读下边的两篇文章后,完成练习。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你们那里,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田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做黄金色,或者竟是朱红绀青罢。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毡。而在这地毡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丫,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这便是北国“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观。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的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窸窣,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挨过冷酷的冬罢。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个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我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放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看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做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或哪一片林子里,我的思想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花雪,花雪,岂不正是周恩来同志的一生的写照吗?生前,满树生辉,红的如明霞,粉的如胭脂,白的如碎玉,使人陶醉,使人振作,使人精神焕发,使人心旷神怡。待到随风而去,落英缤纷,留给人们的依然是美的升华,生之赞歌。还是龚自珍写得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想周恩来同志那最后的几年,处在八方风雨之际,十面埋伏之中,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在日理万机的同时,还充当了“护花使者”,从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中保护了多少国家栋梁、民族精英啊!
岚山的花雪,年年此日,请你铺在我们总理的诗碑上,陪伴他老人家魂游旧地,让大堰川的碧水照见他如霜的两鬓,让月渡桥的栏杆细数他凝重的步履,让他在无边的花雪中信步小憩吧。这么一想,心头不觉涌起一阵感激之情……
(一)甲文中,作者把南国的落叶与北国的落叶作比较,填写下表(可以引用原文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作概括)。
南国的落叶  北国的落叶
1.落叶的季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落叶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落叶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落下后的枝丫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乙文中引用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周恩来的品格,甲文中也有与这意思类似的文字,请把它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甲、乙两文都是借物赞人的散文,甲文借老叶,乙文借花雪,都赞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这两篇散文想像丰富,描写生动,具有感染力,请就写法、语言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诵读欣赏
 
朗读甲文中“时序如轮旋”一段和乙文的第一段。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可查字典),把握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并做到以声传情。
 
写作
 
这两篇文章中,南国的落叶和花雪会对你有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读后感。要求选准感受点,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1.只抓一个方面来谈就行(提倡个性化的回答)。2.“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来影响而发生变化。用自己阅读文学作品后增长了历史、社会、自然知识,懂得了人生道理,从而不断进步的事实谈对“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的理解。3.(1)第一句(2)文学反映历史,是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3)对人的发展成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4)亲近文学,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文明人。4.(1)你只是为热爱你的人默默奉献……人生的真谛。(2)“致文学”中的这句话。(3)可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
(二)1.不能,因为“彩色”是指多种颜色,它不好与“丰富”搭配,“色彩”是指颜色,它可以与“丰富”搭配。2.“风光”一般是指风景、景象,这里是比喻,前面的“长河”是比喻历史,那么,历史长河两岸的“风光”就是比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情。3.要点:一要联系这句话前面的三句话来理解,二要抓住这句话中的“足不出户”“油墨的清香”“五光十色”这三个重要词语,主要联系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会。4.第②段中的话:“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第③段中的话:“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
(三)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 是静寂的 是梦幻的 2.作者笔下的星星是活泼可爱的,“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些话把星星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不能换成“闭上”,因为后面有“看见”一词,如果用“闭上”,那么,萤火虫飞舞的情形只能是想像。4.要点:就结构上看,与文首形成呼应,就内容看,体现了作者要表达的情趣,在海上航行,作者不感到孤寂,反而觉得是在繁星——母亲的怀抱,有的是温暖,有的是光明。
(四) 1.递进关系。2.既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也比喻青年人成长发展、奉献个人于社会的过程。
(五)1.冰心在诗中写的“繁星”是为了说明许多零碎的然而闪光的思想在她脑海里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巴金写“繁星”是为了表现他热爱自然的高尚情趣。2.不能换成“悬”,“嵌”是指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的东西上面的凹处,用“嵌”字能写出闪光的思想在诗人脑海中铭记深刻的意境。
(六)1.这两段分别描绘了乘客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的场面和船长与船共存亡的悲壮场面。前一场面表现乘客一事当前,只替自己考虑、不顾他人利益的利己主义;后一场面表现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主义精神。2.答题要点:一要结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描述的场景来说说什么是利己主义,什么是舍己救人;二要从二者的尖锐对立中辨明爱憎,鄙弃利己主义,赞颂舍己救人,学习哈尔威船长的高贵品质。
(七)1.词:假如 句子: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2.既有对孩子调皮的抱怨,又有终于找到了孩子的高兴。3.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变成“金色花”,让树阴伴着妈妈读书,又变成孩子求妈妈讲故事。这些事表现了孩子那种调皮、淘气又惹人喜爱的特点。
(八)1.这句话的含意是作者的乡愁洒遍祖国大陆的每一寸土地,其中蕴含着挚爱祖国、思念祖国的浓浓深情。2.由鑫涛同意作者的感觉可知,是因为自己的祖籍所在地亲人已多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3.这其中既有“近乡情怯”的原因,也有父辈和祖辈居住在北京的原因,更主要的还在于北京是中国的象征,是祖国的心脏,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地方。4.运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感情激越,充分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和渴望回归的殷殷之情。
(九)1.不矛盾:春天一年一度,周而复始,所以说它是老故事;而每一个春天来临,给人的总是新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希望,因而又是常新的。2.要点:温暖、美丽、富有生命力、充满希望。3.因为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是交响乐的一支序曲,是新的高速公路的零公里,是一声汽笛长鸣就要起航的轮船。4.春天的蜂春天的燕……(不能同类)5.要点: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6.略
(十)1.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的人,或者以次货充好货。2.第一处:“齐宣王让他很高兴,官府发给他几百人的粮食”,改为:“齐宣王很高兴,官府发给他的粮食跟其他几百个乐工一样。”第二处:“湣王喜欢一支一支乐曲听”改为“湣王喜欢听乐工一个一个演奏”。
3.(1)不要滥竽充数,应有真才实学,才能适应社会需要。(2)不应给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提供机会。(3)领导人或管理者在用人时应一一细察每个人的本领,量才录用。
诵读欣赏
(一)1.销:xiāo朝:cháo乔:qiáo2.我国古代七言诗,一般采用“二、二、三”节奏,也可用“二、二、二、一”,如“东风/不与/周郎/便”。
(二)略(三)1.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3.竹径通幽处 潭影空人心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一)1.春天 秋天 2.苍青 金红 3.雄壮、豪迈地落下 悲壮地落下4.枝丫上长满新叶 枝丫光秃秃的
(二)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三)无私忘我的具有献身精神的人。
(四)只要求各抓住一点来谈,如写法方面的借物赞人、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等;语言方面,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小测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过关
201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周周清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次单元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
乐桥镇中2013年秋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考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新光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2010年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单元练习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1,2单元语文测试卷
2010年育新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摸底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基础训练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庙岗乡中心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语文试题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测试练习题(无答案)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扬中树人08—09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