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综合教案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06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2、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4、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往事依依》                   2课时
《幼时记趣》                   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1课时
《伟人细胞》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往事依依》 作者回忆与文学的情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并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名师的成长历程能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对于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幼时记趣》 作者追忆了儿时观察动物,产生联想,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充满了情趣。有着对自然的好奇之心,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成长的道路会充满乐趣与真情。
《十三岁的际遇》本作者深情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表达了对北大的热爱及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精神,充满了理想与希望。不同常人的成长历程会带给今天的学生怎样的感受呢?
《伟人细胞》  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过程,向学生阐明了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很有意义。
这一单元的教学,语言有的生动活泼,有的蓄满神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蕴涵哲理,因此,学习本单元需要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
学生查字典了解“金色”是否可以与“年华”搭配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
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明白什么是金色年华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  《往事依依》(一)
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2、能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今天,我们和著名教育学家于漪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一起探究于漪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走上人生之路的。
 
2
解题:同学们知道“依依”是什么意思?
交流
3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这几件事又有什么共同点?
朗读课文、回答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每个深印在于漪脑海中的片段给她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你有过相似的情景吗?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
组织学生大组交流、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课后学习: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3课时 《往事依依》(二)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味欣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一篇文章,或因为其情感的注入,或因为其用词精妙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本文也是如此,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展开联想、做好批注
2
组织学生做好批注。
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读书与人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想一想,于漪,一位七十多岁的教育专家,如果就在现场,你想她最想对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讨论、交流
2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交流
 
课后学习:
1、 制订初中阶段个人读书计划。
2、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文学小报。
 
第4课时 《幼时记趣》(一)
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能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能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课前学习:熟悉课文内容,准备好《常用古汉语字典》。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这一切是否还历历在目呢?
交流“我的童年趣事”
2
进入新课: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结合注释,疏通文句,通过反复的朗读,基本理解文意。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3
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讨论、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提示一些重要语句
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2
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交流并熟悉重点词句
3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复述,选派代表,然后大组交流
学生推荐
 
课后学习:熟读课文。
 
第5课时  《幼时记趣》(二)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课前学习:1、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文章的复述
 
课堂学习:
 
第一块:体会“物外之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在熟悉文章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阅读、讨论
2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探寻“物外之趣”
1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这种“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阅读,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抒写“物外之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学生根据自己第一课时交流的感受,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深入发掘童年趣事中的细节,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写片段、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借阅《浮生六记》。 2、完成《我的童年趣事》。
 
第6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1、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北大的资料,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2
进入新课: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名北大学生田晓菲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3
作者7岁第一次从湖光塔影的照片中认识了北大,从此作者与北大有了一段奇妙的尘缘,浏览课文,用书上相关语句来形容作者与北大的这段“奇妙的尘缘”。
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仔细阅读文章,画出能体现北大“精神的魅力”的语句。这种“精神的魅力”对这种有着怎样的影响?
思考、讨论、交流
2
作者田晓菲13岁进入北大,16岁写作本文,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思考、交流
 
第三块:品味语言
1
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制作成读书卡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摘抄田晓菲的诗歌。
 
第7课时  《伟人细胞》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会文章如此精彩是因为深入生活,注重对生活的积累。
3、能品位文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每个人在小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总有各种美丽的梦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
交流“我的梦想”
2
进入新课:有一个叫贾里的初一男生也有梦想,他把当伟人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贾里究竟有没有实现他的“伟人梦”呢?
解题:什么是细胞?伟人的细胞是什么?
听讲、回答
3
在贾里的眼里,伟人应具有怎样的细胞?
熟读课文,分析,思考
4
遵照自己的“伟人标准”,贾里实施着自己的“伟人计划”,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请你短语来概括。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交流,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贾里做事是不是一帆风顺?他为何失败?又为何成功呢?你认为伟人细胞是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2
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第三块:讨论交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可以用名言警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思考、讨论、交流
2
田晓菲从小立志进北大,13岁时这个理想就实现了,可贾里做伟人的理想却屡屡受挫,现实生活使他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那么,你怎样看待这两位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呢?
思考、交流
3
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还有“伟人计划”吗?还会遇到怎样的烦恼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一下贾里今后的生活。
思考、交流
 
课后学习:续写《伟人细胞》。
 
第8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
2
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9、10、11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继续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为了让学生能尽量用词达意,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学会用词,自我修改作文是较好的方法。
第9课时:
学习目标:能认识到好文章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学会说真话,抒真情。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精选《感动中国》片段播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当选的人物究竟以什么样的力量在感动着我们?
观看,思考、交流
2
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真情故事。
思考、讨论、交流
3
以《我最感动的一幕》为题,写作片段。
写作
4
组织交流
交流
 
第10课时:
学习目标:说真话,抒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提供参考题目:
那一次,我         ;
想起了         
学生讨论自定
2
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
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以及修改符号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评改
3
班级内交流优秀作文
交流
 
第12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1、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2、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课前准备:搜集生活或影视作品中说话不得体的现象。
 
课堂学习:
第一块:情景再现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展示生活或影视作品中说话不得体的现象。影视资料展现或同学表演。
观看、反思
2
你认为这样不得体的现象有什么危害?
思考、交流
3
我们如何来避免杜绝这样的现象呢?
思考、交流
 
第二块:实战演练
1
说话得体训练(书后练习)
思考
2
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小测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过关
201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周周清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次单元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
乐桥镇中2013年秋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考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新光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2010年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单元练习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1,2单元语文测试卷
2010年育新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摸底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基础训练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庙岗乡中心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语文试题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测试练习题(无答案)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扬中树人08—09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