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综合教案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18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阅读教学设计】 
   社 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 
     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板书) 
     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板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选择以上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进行研读,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谈谈你们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 
     提示: 
     1.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出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此部分可着重对故事情节以及对“我”的心情和小伙伴们热心相助的描写进行探讨) 
     2.夏夜行船:此部分着重写了“我”前往看戏的心情(轻松、舒展)以及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几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借此衬托“我”看戏的迫切心情)。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关键的语句。重点段落:“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3.船头看戏:此部分侧重欣赏其环境描写,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戏台。 
     4.月夜归航:一方面欣赏回望戏台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联想),另一方面体会偷罗汉豆的趣味(对人物的描写)。 
     注意:学生汇报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质疑,都应当给予鼓励。 
     三、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偷罗汉豆”的经历?有何感想?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归纳: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五、作业: 
     1.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从学生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入手,以人物形象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理解进而理解故事情节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读过课文以后,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设计板书于黑板上。 
     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平桥村的人、平桥村的民风。 
     5.通过对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的认识,你理解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吗? 
     6.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说说你的亲身经历。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文中关于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体会“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可让他们将文中的景物描绘出来。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描写,与小组成员交流,体会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感情。小结:这些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写得情景交融。 
     3.请你通过想象将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生动画面(可任选其一)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可在课后完成) 
     4.选出优秀的绘画作品在班上展示,并请“小画家”谈读文章与作画的体会。 
     5.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高潮是老太太的出场。这是真正的台柱、今晚的灵魂,尽管她过于肥胖又过于苍老。老太太一出场便不怒自威,台上所有的演员都虔诚地站在一边注视着她,包括那位胖老汉,她的夫君。连后台几个工作人员也齐刷刷地端立台角,一看便知这是他们家庭的最高仪式。刚才的满台舞姿全由老太太一点一点传授,此刻宗师出马,万籁俱寂。老太太脸上没有女儿式的平静,没有儿子似的愁楚,没有大媳妇的嘲讽,也没有胖老汉的幽默,她只是微微蹙眉又毫无表情,任何表情对她都显得有点世俗。她几十年在家里张罗一切,已经穿越彻底的世俗,因此一到舞台上太明白应该摆脱的是什么。台上四周端立着各色舞者,如饥似渴地注视着她的一招一式,这是他们天天面对的经典,却又似乎永远不可企及。她是不是在为后辈们的一步之差而蹙眉?或者,竟是为自己还未传授到家却已老迈而惶愧? 
     耳边有真正懂行的本城观众在轻声喝彩,还听到有人在说:整个西班牙已经很少有人能像她这样,下肢如此剧烈地舞动而上身没有半点摇摆。          (节选自余秋雨《小巷老门》) 
     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可与《社戏》中船头看戏部分的描写作比较,从中体会不同场景人们的不同表现、感受。     
   端 午 日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散文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体现了传统节日的价值。让学生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的: 
   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板书) 
   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 
   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 
   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 
   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 
   赶鸭子场面: 
   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 
   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 
   (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 
   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读过文中龙舟竞渡的场面描写后,我并未能鲜明地感觉到其场面的热烈,不知学生是否会有同感。不妨从此处下手,鼓励学生谈真实体会,创设情境,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描写龙舟竞渡的场面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读出比赛时热闹的气氛,师生共同评价其朗读效果。 
   3.说说你读了此部分描写后有什么样的体会,真的感觉到比赛的热烈气氛了吗?你还有哪些感受? 
   4.反复朗读,就描写场面而言,在写作方法上你从本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允许学生谈个人的看法,不一定迷信课文。)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 
   5.自由组合即兴表演龙舟竞渡,注意分工合作。 
   6.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快速完成场面描写,从多角度着手(如从观众或参与者的角度写),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7.推荐范文,师生互动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文主要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子竞赛两个场面,展示的风情和作者的用笔各具特色,可让学生表演,在表演中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等写法的作用。 
   教学步骤: 
   1.课前布置:自由组合,结合课文内容自行准备道具,表演划龙船比赛。 
   2.课堂表演,结合课文内容及时给予评价,进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表演时注意体现以下动词:持、划、拿、挥、指挥、敲打、调理。 
   3.齐读“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4.小组讨论并汇报:从写作方法来看,龙舟竞渡和赶鸭子竞赛两个场面的描写有何不同?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本文还运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手法,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场面中的一员,你还会有哪些联想?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传于汉族和壮、布衣、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时在夏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的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也有的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等。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灾疫,去虫毒。南方各省市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的娱乐活动。 
   关于龙舟竞渡:所谓“龙舟”,是指将船身制作成龙头龙尾的形状,中或搭有彩栅,船中前后都竖有绘上龙形图案的旗帜。船手持桨坐两侧,船头有鼓手。竞渡时,船手随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其时江面龙舟一片,你争我赶,蔚为壮观,成为各地端午节的一大盛景。过去苏州地区流传着无名氏的一首《划龙船乐府》云: 
   汨罗已死三千年, 
   招魂野祭端阳前。 
   苏州龙船夸绝胜, 
   百万金线水中迸。 
   冶坊滨口斟酌桥, 
   楼头水面争妖娆。 
   小龙船划疾如驶, 
   大龙船划乱如紫。 
   胜会争夸十日游, 
   清帘画舫结灯球。 
   四更堤外笙歌散, 
   博得人称假虎丘。 
   (摘自江民编著《中华岁时风俗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让人回味无穷。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比较今天过年与过去过年的不同风俗,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目的: 
   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根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 
   捅( ) 嚼( )  栗( )  丫( )   粘( )  秫秸( ) 盍( )
     烙饼( )  簸箕( )   门槛( )  馅( )  疮( ) 祟( )
    亲支近脉( ) 颇( ) 
   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 
   明确:春节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第 二 课 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不必拘束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的确,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在本命年里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他是谁呢?(刘绍棠先生)板书课题。 
   二、伴着音乐读课文,激发联想 
   当作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试从课文中找原话:返老还童)那么过年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事,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第四自然段)下面让我们伴着这欢快的曲子,小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段(既可同桌一人读一人听,也可小组齐读,还可独自一人读,但要小声点)同时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三、小组合作,概括主题词,整体把握课文 
   1.读完一遍课文后,小组讨论:这段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几件事?请你们给它们写上主题词(即小标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完成最快的前四名小组各派一代表将主题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只要大体没错,不是十件事也没关系。注意概括时个别字的准确性,例如:“吃年货”与“炒年货”,“买糖果”与“卖糖果”等) 
   3.学习文章有条理地安排结构。结合以上四组的汇报情况,引导观察归纳几件事情时是否与课文内容安排顺序一致。 
   ①如果一致,可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打乱顺序?可以打乱吗? 
   ②如果不一致,则请大家再看看课文,可以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归纳:课文内容是按过年的时间顺序写的,而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渡句将它们联系起来了,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平时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4.小结:大家看,其实作者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京都地区过年的风俗民情画呀!在这些画里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喜气洋洋)父老乡亲们都很重视过年,这反映了他们一种怎样的精神?(热爱生活) 
   四、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进行现场采访 
   1.确定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时所要提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年呢?想不想和老师分享过年的趣事呢?现在我们就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来一个现场采访。每人先确定好自己的采访对象,既可以是在场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然后确定采访时的提问内容,看看通过采访你最想了解什么?看谁的采访最精彩、最有特色! 
   2.现场采访,适时评价采访效果及对采访基本要求的把握。 
   3.通过采访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现在人们过年有什么特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五、说吉利话 
   1.过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语:生意人、当官的、学生、工人、老人、小孩……) 
   2.齐唱《新年好》 
   六、总结:今天我们既了解了作者笔下那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过年情景,也畅谈了如今大家热热闹闹过年的场面,看来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幸福呀,这样的生活怎不叫人向往!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拥有者和创造者。 
   七、作业: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年卡,写下真挚的祝福,赠给亲朋好友。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通过朗读课文中一些很有情趣的句子,回味过去过年的独特滋味。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教学步骤: 
   1.小组讨论,简洁地归纳文中描写的几种过年风俗,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很有情趣? 
   2.现在人们是怎样过新年的呢?就地域而言,南方与北方过年又有哪些不同? 
   3.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在宾馆、酒店吃年夜饭……) 
   4.刘绍棠先生回忆往事时有怎样的感受?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5.针对过年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拓展: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让学生收集有关过年的装饰品,如:对联、年画;让他们通过查找书籍、网络,收集有关过年习俗的图片,从直观形象上感受过年的气氛,理解风俗民情的深刻内涵。同时激发想象,憧憬美好的未来。 
   教学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的对联、年画、相关过年习俗的图片布置在教室里,并且分别介绍相关资料的来历、传说、人们寄托的期盼等,充分理解风俗民情的深刻内涵。 
   2.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并将自己想象的情形画出来,制作成年画展出来。 
   3.作业:收集其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是如何度过一年中其他隆重的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泼水节、庙会等等)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小孩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粥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逝世那天也是农历腊八!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侯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选自《学习与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 
   让学生通过阅读此文,了解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体味人们于风俗中寄托的深深情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 
     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
     教学目的: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四、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五、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六、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从教师的范读和自己对词作的初步认识上整体把握,进而明确上下阕的内容(板书):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重点赏析: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九、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 
     十、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十一、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词作配上。 
     十二、作业: 
     1.课后将这首词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情景交融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三首诗词的主题显而易见,因此,可以整体学习、感悟;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赏析,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步骤: 
     1.收集相关作者、作品介绍,了解写作背景。 
     2.初读,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课文。 
     3.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去体会、欣赏。)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把握,加深对作品感情的理解。 
     5.配乐朗读。 
     6.背诵积累。 
     7.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赏析方法。 
     8.课后可让学生收集各地的中秋习俗,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咏月名句,举行一次“咏月诗歌大赛”,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步骤: 
     1.号召全班同学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咏月名句,然后进行整理,印发给每位同学。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咏月诗歌大赛”活动方案,公开评选,择优录用。 
     3.被选中的小组布置活动任务,交大家准备。 
     4.正式开展活动。 
     [资料整合平台] 
     咏月名句举例:1.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行》) 
     2.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友人》)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苏轼《西江月》) 
     6.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10.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自学三首古代诗词。 
     二、通过诵读,体会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感情。 
     三、背诵、积累。 
     教学步骤: 
     一、回顾学习《十五夜望月》时总结的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即:朗读—赏析(抓字眼、名句、妙语)—积累 
     二、结合课文注解,运用工具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三首诗的大意,然后运用基本方法,逐步学习诗词。 
     三、全班讨论疑难问题。 
     四、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对联六副
     教学目的: 
     一、了解关于对联的常识。 
     二、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 
     三、熟读成诵,并从生活中积累。 
     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预习,结合注解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并做到熟读成诵。 
     二、赛一赛。规则:老师说上联,学生答下联或老师说出对联内容,学生给以解释。看哪一组的同学答得又快又好,并给予奖励。 
     三、在理解熟记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 
     明确: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①对联的数字不限。 
     ②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能完全对称。 
     ③上下联的语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同。 
     ④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对。 
     ⑤对联的修辞技巧与诗文的对偶句修辞相似,但又别具特色。 
     四、从生活中收集对联,并尝试为自家或班级拟一副对联,然后在班上交流,互相评改。 
     [资料整合平台] 
     以下较通俗易懂的对联可供学生积累: 
     1.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2.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3.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4.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综合性学习指导] 
     写作 
     本单元写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丰富写作源泉。我们可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学生自学写作短文,并谈谈学习收获。 
     明确: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必须做到“四多”,即: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
   二、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文章给了你启示,让你明白了如何从生活中找“米”? 
     三、推荐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介绍自己积累写作素材的经验,通过交流提高全体同学的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给出作文题“美的瞬间”,口头描述自己的写作设想,给予评价。 
     提示: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人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自然界的一声鸟鸣、一片云彩,有时具有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美。 
     1.可以写人的行为美、心灵美,也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色的美。 
     2.文章是镜头式的,要写得短小精悍;但“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即:第一,写作此文不必像写一般记叙文那样,人、事、时、地各种要素俱全,记叙得十分完整;第二,入题要快,要很快切入所写中心;第三,“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写完即收笔。) 
     五、独立完成作文,并自改作文。 
     六、教师给出批改标准和要求,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并推荐优秀的或有待探讨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请图书管理老师根据本校图书馆的特点,介绍检索的方法。 
     2.到图书馆亲自借阅本学期涉及的名家著作,如冰心、巴金、鲁迅、艾青等,从而熟悉借书的有关程序。 
     3.查阅有关书籍的目录或名言警句等。 
     4.查阅与单元相关的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如各地重大节日的风俗习惯、相关传说等内容。 
     5.开展一次优秀读书卡片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小测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过关
201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练习周周清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提高卷ppt课件
2013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次单元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
乐桥镇中2013年秋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考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新光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
2011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2010年苏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单元练习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0年苏教版七年级(上)第1,2单元语文测试卷
2010年育新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摸底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单元基础训练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庙岗乡中心学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语文试题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测试练习题(无答案)
三亚市实验中学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阶段性测试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扬中树人08—09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2008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