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4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14 |
胡同文化
知识目标 :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和超脱。
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及其文化的内涵。
2、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 猜一个谜语(图1 )
谜面;石刻的史书 凝固的音乐
谜底:A 绘画 B 雕塑 C 建筑
那么,大家知道老北京人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是什么吗?
(让学生回答,老师予以表扬)
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今天,我们就来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请大家把课本翻开到*页(图2 )
三 既然我们要感受胡同文化,那么我们去到北京的胡同去走一走,看一看(图3、 4)
四 看了胡同之后,我们就要看来了解本文的作者——汪老先生。(图5)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做的序言,但它留给读者的印象类似于悠闲的小品文。题目《胡同文化》是个偏正短语,那么,什么是胡同?什么是文化呢?刚才大家看了图片,胡同,实际上就是小街道,小巷(图6 胡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图6文化);胡同文化,既包括胡同这种建筑样式,又包括这种建筑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特征。它是对居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透视和概括。(图6胡同文化)
五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图7 )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感受
六 (一)先请全体同学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答案(图8)
(每组请一个同学回答,全部回答后才放图9)
(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现在给大家4分钟时间快速阅读6-12自然段,找出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表现在哪?(图10)
*体会“虾米皮熬白菜”的感情
*体会“睡不着眯着”的感情和语言特色
(学生回答完后才放图11)
七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图12)
(生 答)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八 那么这样的胡同产生这样的文化,那么到了现在,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前景怎么样呢?(图13)
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10-15自然段(朗读),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图14)
看着这样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回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体现在虾蟆陵——《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乌衣巷——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席卷下,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体会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感情
九 我们基本把文章分析完了,我们来归纳一下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图15)
作者是江苏高邮人,他以外乡人的眼光来看北京人,感受特别深。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我们可以从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体会他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感情。对北京人,他是有感情的,对于北京市民文化性格,他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他们的自扫门前雪、容易满足、不管闲事、逆来顺受等等从较高的文明程度来说,是值得怜悯的,这种缺乏进取心反抗性、随遇而安的生活品质是封建制度长期对其进行压迫和钳制造成的结果,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障碍。作者理解、尊重但并不赞赏北京市民的这种文化性格,所以,随着胡同、四合院的拆迁,作者随北京人而怀旧、伤感。尽管如此,作者还用近乎调侃的语言如“‘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等委婉而含蓄地批评了北京人那种疏于交往、逆来顺受、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哲学,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用“再见吧,胡同”来表达迎接时代大潮的一种庆幸而欣喜的感情。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口语化、民族化和蕴藉、形象、意境化相结合。比如写胡同文化却从北京城的方正起笔,举拉洋车“东去”“西去”的高叫声,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的埋怨声的例子,意在表明“方正”是一种传统的习惯和思想。文章每表达一个意思,总选用一些日常琐事,用明白如话的京味很浓的语言加以表述。如“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意在说明北京人的生活要求不高、易于满足的特点;“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有棒子面就行”等语言写出了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不管闲事的心态;还有“睡不着眯着”等生动而形象的语言道出了北京人“忍”的心态,课文最后用“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再见吧,胡同”等语言,形象地说明了北京人的思想观念随着商品大潮的到来正发生巨大的转变。
十 作者那么出神入化的语言是非常需要我们学习的,因此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后要明白胡同和胡同文化作为一种现象,正逐步走向衰落。它带给人们的不应该仅仅只有留恋和怅惘,应该还有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我们在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今天的北京现代化建筑和北京文化已经拥有了更多的现代气息和人文内涵。我们应该学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图16)
十一 老师留给大家两道课外拓展题,我们来看一下(图16)
此 教案 是由 yulanjun1984 发表 联系EMAIL:lzsingle@sna.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