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三年级上 >>单元练习 >>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03



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号zh4o          f))告
q()齿            心广体p2n
B.手w3n           gu3ng
j9)身            人才济济j!
Cpi1o)窃          贿l)
ku1ng         呱呱(g&)坠地
D.锁yu8           zh#ng)看
n{8           自怨自y@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斡旋  渔歌  折叠  翻来复去
B.绿阴  虚像  迭起  耳根清净
C.了望  清迄  喝彩  振聋发聩
D.小憩  起迄  嘉宾  欢度佳节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一直________至今。
②台湾当局对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不仅缺乏应有的诚意,而且还在________制造对抗,妄图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③他不理解组织上对他的照顾,对组织分配给他的工作十分不满,总是不停地________
[    ]
A.留传  刻意  报怨
B.留传  蓄意  抱怨
C.流传  蓄意  抱怨
D.流传  刻意  报怨
4.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日突降大雨,黄杰同学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
B.我对语文教学问题,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实乃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C.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D.普通美国人的理智举止让人感慨赞许,相比之下,美国那些不以赖帐为耻,反而振振有词的政客们则只能叫人贻笑大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洪志的荒谬观点。
B.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海尔空调在2001年元月到7月稳居国内空调业榜首,且在全国1000家大商场销售排名第一。
C.对中国足球队,韩国队的实力是清楚的,但由于战术思想过于保守,结果又一次饮恨吉隆坡。
D.国家计委近期确定七种涉农收费行为属违法行为,并将其列为下半年整顿的重点。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地繁花无意间闯入我的心,我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的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一连好几天,________,望它们于无声中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_______
1)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这近在咫尺的美。
2)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3)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看它们。
4)我站在阳台上看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5)美丽如河流,越来越无声。
6)美丽如醇香,越来越香浓。
[    ]
A.(1)(4)(6
B.(2)(3)(5
C.(1)(3)(6
D.(2)(4)(5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
 
李文博传
 
《隋书》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复吟玩。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衡令在听事帏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身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因为齐王司马李纲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以为欢笑。其见赏知音如此。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向,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是朝政浸乱,人多脏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注:晏如:晏,平静、安逸;如,语气助词,用法同“然”。)
7.对下面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之臧否         委:委托、托付。
B.而清操愈         厉:通“励”、勉励。
C.然无吏           干:干扰、干预。
D.唯文博不改其     操:品德、品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9.下列加粗词语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
A好学不倦
B因为齐王司马李纲曰
C.公生平志向,唯在正直
D.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博“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  ②守道居贫,晏如也  ③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④唯文博不改其操  ⑤察己行事  ⑥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
[    ]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文博性格耿介,不依附权贵,多才多艺却命运不济,他特别注意学习政教经义。
B.李文博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赏识,常帮助道衡察阅文书史册,抄录处理的政事,评说检查道衡的行事对错、用人正误并提出建议。
C.李文博曾担任羽骑尉、秘书内省、校书郎、县丞等职,最后是道衡推荐担任从事。文博为官有学识、有才干,却得不到重用。但他恒以礼法身处,受到同辈敬重。
D.李文博曾经拜访过房玄龄,他对房玄龄的问话表示了不满,指出要做好除恶扬善的事首先必须正本清源才有成效。否则,就是每天罢免十个贪污的郡守也没什么用。
三、(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边文章,完成1215题。
 
《春秋事语·韩、魏章》考辨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有一种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古佚书,原书无名而且残缺严重,马王堆汉墓整理小组据其内容定名为《春秋事语》,并以各章首句为章名。在《春秋事语》中,以《韩、魏章》记事为最晚,它不仅反映了公元前四五三年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事,而且其中“□赫曰”一条材料还能对传统文献有所补充。此句所载“□赫”的议论,在其他古书中都没有记载,由于缺字,也无法确定“□赫”其人的身份。郑良树《(春秋事语)校释》认为:“战国初期游士有杜赫其人……盖战国著名策士之一也。《事语》本章所载言论,盖亦杜赫说辞乎?”
笔者认为,郑先生此说有可商榷的余地。《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伐秦”章记有杜赫说昭阳之事,战国时代曾发生过两次“五国伐秦”,从本章内容看,杜赫说昭阳时当属第一次,此役发生在公元前三一八年。另据《吕氏春秋·务大篇》和《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杜赫曾游说过周昭文君;又《战国策·韩策一》“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章载,杜赫也曾说秦(武)王,查阅有关年表可知,东周王室在周赧王时分裂成东西两个小朝廷,昭文君是东周小朝廷之君。周赧王即位于前三一四年。而秦攻取宜阳据载在秦武王三年(前三○八年),杜赫来秦当在此时。那以,“□赫”是谁呢?在《战国策·东周》“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章和《赵策三》“赵使机(仇)赫之秦”章中,又记有一位叫仇赫的赵国策士,“□赫”会不会是仇赫呢?据杨宽《战国史》中的《战国大事年表》考证,赵国派仇赫入宋为相是在前二九八年,因此,说“□赫”即仇赫也未必正确。
《韩非子·难一》记述: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由此可知,高赫为赵襄子被围于晋阳城中时重要谋臣(此人又分见于《吕氏春秋·孝行览》、《史记·赵世家》、《淮南子》,“人间训”、“汜论训”、《说苑·复恩篇》等书)。我们从以上记述及《春秋事语》其他各章所记史事的时间范畴来分析,《韩、魏章》中的“□赫”应该就是赵襄子的谋臣高赫。
12.以下不属于作者要考辨“□赫”其人身份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韩、魏章》记事为最晚,其中反映了赵、韩、魏三家灭智伯之事。
B.“□赫曰”一条材料能对传统文献有所补充。
C.“□赫曰”一条所记“□赫”的言论在其他文献中无记载,极有价值。
D.郑树良认为“□赫”可能是:“杜赫”的推测有问题。
13.以下不属于否定“□赫”即杜赫的确凿证据的一项是
[    ]
A.杜赫曾于公元前三一八年与昭阳有接触。
B.杜赫游说周昭文君应在公元前三一四年之后。
C.《战国策·韩策一》记载,杜赫曾经游说过秦(武)王
D.东周王室分裂为东西两个小朝廷后,昭文君做了东周小朝廷的君主。
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树良所说的“《事语》本章所载言论”即《春秋事语》中《韩、魏章》所记载的有关“□赫”的议论。
B.作者认为,杜赫的活动时间应在东周王室分裂成东西两个小朝廷之后,与三家灭智伯之事应不相及。
C.《战国策·东周》、《战国策·赵策三》和《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对仇赫入宋为相这一事件均有较详细记载。
D.作者从《韩非子·难一》所记高赫之事在《春秋事语·韩、魏章》同有记载这一事实中分析出“□赫”即高赫。
1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事语》的成书时间应在战国初期至汉代之间。
B.《淮南子》所记史事时间较《春秋事语》、《战国策》都长。
C.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战国大事年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
D.作者认为“□赫”即高赫,也是从有关事件中分析推断出的结论。并没有找到实在的文献记载。
 
第Ⅱ卷(105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既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了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6.这篇散文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状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父亲积劳成疾、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
B.父亲偷偷停止服药,主要是舍不得花钱,同时也说明当时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
C.父亲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既反映了他的爱国情结,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D.文章开头说“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结尾说“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首尾呼应,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E.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感情。
F.作者笔下的父亲同朱德笔下的母亲一样,虽然极其平凡,但都具有感人的人格力量。
五、(37分)
20.默写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4分)
 
春夜喜雨
 
2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造两个意旨相近的句子。(4分)
例句: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仿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将下面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要求:可以更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迹,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翻译下列一段文言文。(5分)
 
与吕调阳书
 
 
 
今年春,公当会试天下,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想太岳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道也,惟公亮之。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12字以内的标题新闻。(4分)
无论在何种单位工作的网民,对自己的收入表示“一般,不太满意”的均达到了50%以上。
中华英才网31日公布的对全国各大中城市市民的网络调查显示,认为目前收入“不错,我非常满意”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1.02%。其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不满情绪较为明显。
此次调查显示:MBA对目前薪资的满意率和不满意率都最高,均超过20%。因为,高学历带来了高薪资,但同时对薪资的期望也提高了。
答:
六、(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清点”一般指对物品的清理,在这个话题中,含义不同;(2)这个话题涵盖的生活面很宽泛,但个人的思想感受应与上述提示性材料内容一致;(3)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等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Bw4n  Cku4ng  Dxu8
2BA  C    D讫)  3C
4BA形容一点都不差;C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D指让大方之家见笑,与“叫人”重复)
5DA改为“观点的荒谬;B应在“稳居”前加上“生产的数量”或“质量合格率”等;C将“对”放在“韩国前”)
6B  7C(做官)
8C  虽:虽然;即使(A“用”或“凭借”  B“到”  D所字结构)
9B(于是对)  10C  11C(“有才干”不当)  12 A(是介绍文章内容)
13D(只是背景材料)
14AB项说杜赫的活动时间不准确  C详细记载不对  D项中说《韩非子》所记之事在《韩·魏章》中也有记载不对)
15C(《战国大事年表》所记应是战国时期历史事件)
16.①象征了“我”的父亲  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  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17.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唯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18.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19BC
20.(略)
21.(1)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思归之情
22.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改变天气,但可以左右心情。
23.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24.今年春天,你要主持会试了,我想您守住道义秉公办事,一定不会用私情来讨好太岳。我想太岳也一定会用公道约束自己,一定不会用私情侵害公道的,希望您光明磊落。
25.超过半数网民希望增加收入。
26.(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检测ppt课件
宁波市慈湖中学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练习测试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语文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题(2)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上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