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备课建议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07 |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 /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二、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 /斑纹
三、*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 /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1.专题内涵: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2.呈现方式:文本研习
3.核心文本:《物种起源》绪言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 南州六月荔枝丹 / 斑纹
4.教学重点:整理说明文知识(抓住对象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
5.课时安排:10 课时
“科学之光”专题基本上是说明文,设计这个单元有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一些梳理的意图。
所选文章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也有关于事理说明的;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基本上考虑到了说明文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
[英]达尔文
《〈物种起源〉绪论》
杨焕明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
版本比较多,有的又译作“导言”。
“导言”与“绪论”差别并不大,但与“序言”却差别很大。简单地说,序言可以是原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来写,但导言或绪论则一定是著作者本人来写;序言可用于文学作品,也可用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而导言或绪论只用于学术类著作;序言与原著作关系可紧可松,内容宽泛,表达自由,而导言或绪论则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导言或绪论的这些特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几乎都具备,所以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可以用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作者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点就可以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可从文本研习入手,通过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去把握。他的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注重实践以及自信坚定等,在文章中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和把握达尔文身上的科学精神,也应该是本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格,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对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精神非常重要,在这个方面,《〈物种起源〉绪论》是典型的例子。
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由总而分,渐次进行,这样来研习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领略本文在说明上举重若轻、明白晓畅的特点。
文章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一部分(第1—2段)交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第三部分(第11—18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后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这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1—16段)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明确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在遗传上是平等的,应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第二层(第17—18段)阐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强调基因安全的重要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非常专门的生物科学工程,怎样面对非专业的公众把这一计划说明白是相当困难的。除了条理清楚外,语言的通俗也是本文一个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反复体会,学习借鉴。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应该用好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科普效果。
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
--文艺性的说明文
关于植物:
贾祖璋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主要关于动物:
周晓枫 《斑纹》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传统的经典性说明文。教师在指导学生研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对荔枝的了解去理解、印证文章中的内容,体会文章说明的技巧。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结构比较清楚。虽然对结构的划分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还是明晰的,一是说荔枝本身的结构,一是对荔枝的生长等情况进行介绍,其他内容都是次要的,可分可合,不必太拘泥。
《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斑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突出了蛇的斑纹的艳丽,行动的迅速、诡谲。文章把《圣经》中有关蛇的传说进行了重新复叙和解说,并将其与蛇的生物习性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这些传说一方面与这些动物的习性有关,与这些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关,并在些基础上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与审美意识,而且因为民族、国家、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这类不同的传统还有许多。
第二部分(第6—10段): 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同时,作者对斑纹排列呈现的规律作了探讨,以斑纹为线索,作者还对许多动物的习性、生物界的一些自然规律做了说明,并且还对它们的启发意义做了引申性的阐发,如“团结就是力量”另一面的揭示,对善与恶关系的思考等等。
第三部分(第11—14段): 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到最后,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作者怀着敬畏之心写道:“因为距离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这里的神,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本文就是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对主宰这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
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斑纹》的写作特点
一是以一驭多,自由而洒脱。文中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
二是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是语言绘形绘色,非常准确,同时又富有诗意与智慧,许多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像电影镜头一样逼真,如开头的一段,视觉冲击力很强,而有些地方则如抒情诗一样,如对大地上劳作的描写。
文中的许多议论性的语句,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的阐释,虽是一家之言,但却富于个性与启发意义。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选择这篇文章也是想让学生明白,现在的文体正在走向交叉、融合,表达内容也往往非常丰富,科学、人文,包括艺术,有时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只要说明的内容没有科学性的错误,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文章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文艺性的说明文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文艺性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把人们带到了优美的意境中,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这一点教学时需要特别强调。
《斑纹》的艺术性也非常强,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在研习时要让学生反复琢磨品味。
*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
叶圣陶
《景泰蓝的制作》
俞孔坚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传统的典范的说明文。
文章以产品制造的程序为说明顺序,条理清楚,在同类说明文中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几道工序的说明又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详有略,采用的说明方法也多种多样,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事物说明清楚。
语言也质朴、晓畅,如语家常,在介绍说明事物时显得非常亲切,这也对说明效果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和几点遗憾。
第一部分: 理解场地。这是设计前对自然条件的考察,粤中造船厂作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工厂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一些考虑。
第二部分: 理解文化与传统。在这个部分作者要强调的是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而应该注意自己的身边,注意自己脚下的文化。俞教授曾经这样充满深情地写道:“当我们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种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在城市改造中,那些被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给每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多少回忆,又给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多少想像的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考虑,作者从设计思路的三大诱惑中摆脱出来,既对传统的设计予以借鉴,同时又展示了歧江公园这个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第三部分: 理解自然。与第二部分说明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一部分说明的是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自然之美的展现。
第四部分: 理解设计。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设计之前的考察和构想,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具体方案的实施,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对重点设计的部分还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第五部分: 几点遗憾。这是设计完成之后的重新审视,有些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了,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改变现有设计,表现了设计师的严谨的态度。
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本文的副标题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它表明这是一个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的回顾和阐释,这里面有对设计的前后思路的清理,也有对具体景观设计的考虑,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前四个部分都使用了“理解”一词,表现了设计师超前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态度。五个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达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本文语言表达自然流畅,集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严谨简明、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文化气息。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
在指导学生自主研习时,先提醒他们把握文章大的结构,作者基本上是从问题入手的,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研读思考部分时,要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这里往往包含了许多思想信息,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这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色,很能开阔眼界,对学生理解身边的景观、公共设施非常有帮助。
研读方案部分时,要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把抽象的说明文字转化为形象,去印证作者的设计思想。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特色,有现代感、思辨性,有一种智性之美。
对《科学之光》专题教学的几点建议
不能将说明文教学上成科普课。说明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说明文学习已经有相当的积累,要引导他们总结、提高。
应该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说明文教活,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这个专题的几篇作品类型不同,特点各具,可以打通、比较,使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
说明文的教学现在越来越重要,因为这种文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却需要不断地探讨。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比如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是现在的前沿学科,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包括基因问题等等都是人们时常谈到的话题,在学习第一板块时就可以将这些结合进去,让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会觉得说明文有些枯燥,教学时就要多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形象,像《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等作品都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有条件的应尽量利用,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在教学时要体现出来,要尽可能将要将课内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等文章,在教学时应该调动他们在这方面的积累,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课外知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