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综合教学指导 >>
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02


  在教学中,我们随时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上课似游离课本内容,天南海北如天马行空一般地神侃,实则无处不紧扣课文内容,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因而深受学生欢迎。而有的教师上课则是循规蹈矩,严格遵循书本,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节外生枝,但学生学得沉闷厌倦,因而深受学生厌恶。实际效果,前者为佳,这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前者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课堂教学中的旁逸艺术。把课上得别开生面,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轻松愉快。
  什么是旁逸艺术?所谓“旁逸”艺术,就是“绕弯子”,向目标迂回前进,让学生在“绕弯子”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一堂课仅仅四十五分钟,每一分钟乃至每一秒钟的时间都是极为宝贵的。如果漫无边际地说一大堆废话,无疑是对时间的浪费,因此,课堂教学节奏要紧凑,不能松散,要紧扣正题,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计教学环节。但是,课堂教学又不能太死,把课本文中的字词句章,太“粘”住书本不放。在教学中,围绕课文内容适时适当地“旁逸”一下,更会使教学渠道畅通,使学生轻松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说,“旁逸”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润化剂,运用了它,教学就灵活多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做的有益引导,对启发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总括起来,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每学一篇新课时,教师如果直接进入正课是不能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为了吸引学生,都就要作适当的诱导。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就要作适当的诱导。可以说,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是否浓厚,与教师的诱导有密切关系。有经验的老师,都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使它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引得巧,诱得妙,就会吸引住学生,使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处于亢奋状态。实践证明,在心理亢奋时最易接受知识。当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亢奋激越状态,就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兴趣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这一点可以谓之为旁逸艺术的求知性。如在学习《故乡》时,就可这样地绕绕弯子。
  师:今年暑假有哪些同学回过老家?
  生:(纷纷举手)。
  师:请回过老家的同学介绍一下老家的情况和回乡趣事吧。
  生:(积极活跃地讲述回乡趣事)。
  师:通过回乡,你觉得家乡过去相比,有没有变化?
  生:当然发生了变化,乡亲们好富裕。
  师:请你为同学们讲讲乡亲们的富裕。
  生:……(略)
  师:通过这几位同学的讲述,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村的变化,大家再想一想,农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生:当然是党的政策好,实行了责任制。
  师:农村政策好,实际上体现了什么好。
  生:社会主义制度好(优越)。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图书,从中你们认识到旧中国农民生活是怎样的?
  生:穷得很。
  师:是什么造成农民的贫穷,知道吗?
  生:(沉思,无人回答)
  师:大家不知道不要紧,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故乡》(板书)就可详细知道了。
  生:(急于翻书)
  师:同学们回乡是这样有趣,见着的乡亲们是这样的富裕,《故乡》听“我”回乡又是怎样的心情,见着的乡亲们又是怎样的?通过读这课我们就知道了。
  生;(急于看课文)
  就这样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入手,引导他们对课文的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谈起自已的亲身经历当然是激动的、活跃的。在激动之时,步步诱导,水到渠成,迅速板书课文标题《故乡》。这样就迅速把的兴奋点和注意力转移到课文转移到课文的学习上,使他们进入强烈的求知欲。可以看出,讲授新课前的旁逸,不论是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对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都起到重要作用。
  (2)丰富课文内容,补充有关知识
  在教学时,仅仅就课文内容讲述,学生有时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有时,为了帮助学生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需要补充有关知识来丰富课文内容。这一点可谓之旁逸艺术有补充性。在学习有补充性。在学习《牛郎织女》时,就可以补充《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来丰富织女与牛郎分离后在天上痛若思念牛郎的情景,以便完善织女的形象,使学生深刻领会专制统治人民带来痛苦这一主题。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旁逸,表面扯得很远,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况且补充的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对学生来说,这就比较新奇。学生都是好奇的,于是,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一般都能迅速地掌握教师补充的“新奇”的内容。由于补充的内容与课文内容直接有关。因此,这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同时,由于补充内容的新奇,还能调整学生长时间看教材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使精神振作起来。
  (3)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
  在分析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迅速理解某一问题可暂时避开“拦路虎”,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温故便可知新,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对于书本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系统化,便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这一点谓之为旁逸艺术的系统性。讲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旧知识运用到新课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迁移能力。凭此就可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还可使学生遇到“拦路虎”时,由于一时除不了,心理便紧张,思维更滞缓了。教师一引出相关的知识,便可打破僵局,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在旧知识中找答案,从而把新旧知识中找答案,从而把新旧知识贯穿起来,使他们系统化,学生积累知识也更加牢固了。在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涵咏到“宿营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回忆他亲切的笑语”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里,就可联系到《七根火柴》,作如下旁逸:
  师:学过《七根火柴》已知道,在寒中火有何作用?
  知:使人身上温暖。
  师:伐木工人围着火堆,他们身上感觉如何?
  生:温暖。
  师:仅仅是身上温暖吗?
  生:不,心上也温暖。
  师:有何依据?
  生:伐木工人回忆总理和他们在一起时,觉得心中也充满温暖。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印,亲密无间的关系,总理是人民的……?
  生;好总理。(迅速接着说)
  课堂上随时温故知新,就打破了单一的课文内容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已知到未知,出易入难,学得轻松愉快。
  (4)创设问题情趣,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有时课文写的内容,距学生的知识范围,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理解起来确有困难,这时,如果举出一个学生知识范围之内或生活经验之内的事例,而这个事例和所学课文内容又是同类的,那么,这类事例将有助于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这一点谓之为旁逸艺术的贪悟性。例如《回延安》中有这样一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学生对诗人的这一行动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他们总觉得抓一把黄土贴在胸前,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做,既不卫生,又不优美。他们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才具有吸引人的力量,人们才会渴望它,热爱它,依恋它。像黄土地这种东西,没有这种魅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认为,由于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因而不可能理解诗人的强烈感情。为了使学生理解诗句表述的这种感情,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诗人为什么一踏上呢?显然,他们对延安的黄土感情太深了。黄土这东西,既不贵重,也不美观,诗人为什么对它有这样深的感情呢?你们知道,感情这东西常常是不受什么约束的,比如说,不受价值高低的约束的。比如说,不受价值高低的约束,不受外观美丑的约束,不受质地优劣的约束等等。我举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例如,世上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眉清目秀也好,眉秃目赤也好;聪明伶俐也了,愚笨迟钝也好,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爱。她只要从外边回到家里,总是把孩子抱起来就亲。课文中诗人的感情就是这样的。因为他热爱延安,而且又是离别多年,所以这次回到延安,延安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使他爱不释手。通过举事例创设情境,使学生领悟较深奥的问题。
  (5)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绪
  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并不总是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有时会产生间歇疲倦。教师就要见机说些富有娱乐性的笑话,使学生情绪松驰,思维活跃,以便在高度兴奋状态下学习。这一点谓之为旁逸艺术的娱乐性。鲁迅说:“外国平易讲学术问题的书,往往夹些闲话或笑话,使文章添些活气。读者感到格外有趣,不易于疲倦”(《忽然想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的疲倦,也有必要说些娱乐性的笑话。当然,若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些娱乐性的笑话,自然是一举两得。如学《故乡》,分析杨二嫂的形象,时值下午和一节课,学生情绪普通不佳,于是,我就仿效内容编了一则笑话:
  师:同学们,不知观察到没有,当代学生,不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最时兴留什么发型?
  生;男生留长发,女生留短发,男不男,女不女(全班同学一阵哄笑)
  师:男生留长发,现在是见惯不惊了。可在前五六年都不同了。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到家里,一个长辈来看我,一见我的模样,便惊叫了起来。你们猜猜,她是怎么说的?
  生;哈,头发这么长了。不男不女的。(又是一阵哄笑)
  师:(指着班上一个长发男生尖声说)“哈,头发这么长了,哈这模样,不男不女的1
  生:(随之抬头,哄笑)
  师:她当时就是这么说的,我猛然一惊,觉得她的话很象这篇课文中的一个人说的。你们再猜,这个女人是谁?
  生:杨二嫂(精神振作齐声回答)
  师:杨二嫂一出场,是这么说的吗?
  生:(迅速翻书)不是,是“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1
  师:为什么单说胡比长了?
  生:因为现在见面,“我”正值中年,而过去是小孩。中年人的一个标志就是有胡子了。(一阵哄笑)
  学生就在这几阵哄笑中,昏昏沉沉的情绪被消除,精神终于振奋起来,进入高度的兴奋期。于是,教师就抓住这个兴奋期,用很短的时间就分析了杨二嫂的形象。闲话或笑话虽多扯了些,但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仍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以上就课堂教学中的旁逸艺术的作用了粗浅的分析。实际上,在教学中,旁逸艺术的五个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朴素联系的。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好旁逸艺术的求知性、补充性、系统性、领悟性、娱乐性,就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农村初中生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初探
自读课文教法探索——从旁批入手
名著阅读不容易,读写画练来助力
如何培养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体会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
利用语文课本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写导学案的问题与思考
衡水中学教学要求和上课要求
为啥元稹李绅叫元九李二十二
教师五心是指什么
上好公开课的技巧
给初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2
世界级知名教师的有关教学的建议
浅议如何打造“以学为主“的语文高效课堂
不要拿天赋来吓唬孩子
优秀教师必知的课堂教学经验
线上教学优秀教学案例:心中有学生,线上有精彩
教学指导:一节好课的五个基点
结对帮扶: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
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清单
预习课文:预习什么——预习的内容
如何提问教学建议
如何考试教学建议
如何上课教学建议
如何备课教学建议
教师要唤醒读书意识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中学语文教育方法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有一种品质叫坚持
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
资优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群体研究
学会用心,细节决定成败
寻找那奇妙的“切口”
游戏是道“甜点”
收获在弘扬民族精神月
暑假研修日志
课内预习内容(模板)
追求课堂教学之美——“走进课堂”系列活动有感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价值取向引领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重点高中课堂教学文化重构研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