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综合教学指导 >>
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法阅读小说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6-06


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法阅读小说

平都中学胡川

文学创作离不开对比。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而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也更离不开对比的方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课程标准》对九年级阶段目标作了如下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口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怎样达到以上的目标呢?方法有很多;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 ,高下优劣,自然一目了然;有比较,各自的特点会更加鲜明。这里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法阅读小说,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与形象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文本之间的对比三方面来简单地阐述一下。

一、         读人物形象的对比

为了展现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小说中总是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管其性格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我们都可以将其简单的划分为正面形象、反面形象两大类。这些正反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性格的复杂性、冲突等,都可以通过大量的对比来展现。恩格斯说:“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工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正是此意。

1、读人物形象自身的对比

小说塑造人物,常常把人物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和矛盾冲突中来塑造,以提示其性格的发展变化。读人物形象自身的对比,就是重点抓住一个“变”字,考察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以及外在和内在的原因,进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以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为例,该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少年闰土聪明健康,淳朴勇敢而知识丰富,是“我”儿时羡慕向往的英雄。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具有封建等级观念。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20年前的杨二嫂和20年以后的杨二嫂: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漂亮,终日坐着,非常规矩。20年后,她变成了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想方设法在“我“搬家时捞点东西。通过形象自身的对比阅读(语言、神态、动作、外貌、为人处世等)我们不难体会到:在社会黑暗的旧中国,人们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这样我们对人物自身的变化就认识得很清楚了,主题也自然被凸现了出来。

2、读同类形象的对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物形象都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相到映衬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比阅读,找出他们的共性和个性,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以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所写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莫泊桑为我们塑造了一对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爱慕虚荣,一切价值观念以金钱为标准是他们的共性。然而,小说家还通过语言、行动、神情等刻画了他们在同一处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确定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菲利普显得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冲动而毫无主见。小说写到:“我父亲(菲利普)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说:‘咱们怎么办呢?’‘出大乱子了。”而克拉丽丝——菲利普夫人则临乱不慌,精明干练,各信方面都安排得妥妥贴贴。请看:“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接近我们’”。

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第三回写道鲁提辖在潘家洒楼上仗义疏财,从金钱上救助金氏父女,向史进李忠借钱。史进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子上……“直甚么,要哥哥还!”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通过这一对比,可知一个慷慨大方,一个小气吝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读不同类形象的对比

不同类别的形象之间相互有一个反衬的作用,让不同类别的形象对比,更会显出高尚的愈高尚,卑劣的愈卑劣。真善美与假恶丑放在一起,作者的爱憎感情与褒贬态度就会得到更突出的强调。鲁提辖的伸张正义,嫉恶如仇,与郑屠的鱼肉百姓,穷凶极恶;自私冷酷的菲利普夫妇与善良纯真,具有同情心的若瑟夫,列一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读环境的对比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同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小说常常写景抒情,情、景、人应是三位一体的。山川草木都是人化了的自然,从侧面展现着人物的欢乐与幸。景物与形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相悖的关系。

二、读环境的对比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同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小说常常: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山川草木都是“人化了”的自然,展现人间的欢乐与不幸,景物与形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相悖的关系.

1、读境、人相同

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出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超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两段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要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开形状和声响等方面,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2、读境 、人相悖

清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著名作家巴金在《急流三部曲》中描写了鸣凤投湖前所看到的一草一木的可爱、憧憬中明天的美好:“明天,小鸟在树枝上歌唱,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散发无数的明珠”。美好的图景幸福的渴求和生之留恋。在这景物描写与人的对比阅读中, 倍增了我们对旧礼教、制度的憎恨和对鸣凤的惋惜之情。

三、         读不同的文本

1、读风格的不同,把握不同的艺术特色。

由于作家的创作风格受主客观方面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大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作家,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作家个人生活实践的发展以及作家世界观,审美艺术素质,性格志趣的变化,艺术风格也随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欧.亨利创作小说是“含泪的微笑”,马克吐温则以生动风趣的情节描绘和幽默朴实的语言为基本特色。易卜生早期创作主要成就是浪漫主义历史剧;中期创作是内容深刻的“社会问题剧”。晚期则感到“人的精神的反叛”已经幻灭,但又找不到社会矛盾的办法,思想上陷入悲观主义。作品也由社会的批判转向对人物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剖析,并更多地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表现出神秘主义的成分。

2、读相同或相异的主题

要了解不同的创作特色和作家的所表达的立场观点,把不同主题的小说放在一起比较是最好不过的了。同是为了提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吴敬梓使范进发疯;鲁迅先生让孔乙己致死不悟。同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莫泊桑狠狠鞭鞑了人性的丑恶,欧.亨利却高声讴歌了人性的纯真善良,引发我们对人性多样化的思考。

一篇小说,若能作以上的对比阅读,读进(同一小说内部的阅读)读出(不同小说的对比阅读),这小说就越发值得玩味了。我们教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大概也就不难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农村初中生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初探
自读课文教法探索——从旁批入手
名著阅读不容易,读写画练来助力
如何培养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体会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
利用语文课本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写导学案的问题与思考
衡水中学教学要求和上课要求
为啥元稹李绅叫元九李二十二
教师五心是指什么
上好公开课的技巧
给初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2
世界级知名教师的有关教学的建议
浅议如何打造“以学为主“的语文高效课堂
不要拿天赋来吓唬孩子
优秀教师必知的课堂教学经验
线上教学优秀教学案例:心中有学生,线上有精彩
教学指导:一节好课的五个基点
结对帮扶: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
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清单
预习课文:预习什么——预习的内容
如何提问教学建议
如何考试教学建议
如何上课教学建议
如何备课教学建议
教师要唤醒读书意识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中学语文教育方法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有一种品质叫坚持
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
资优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群体研究
学会用心,细节决定成败
寻找那奇妙的“切口”
游戏是道“甜点”
收获在弘扬民族精神月
暑假研修日志
课内预习内容(模板)
追求课堂教学之美——“走进课堂”系列活动有感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价值取向引领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重点高中课堂教学文化重构研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