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渡口》看听觉联想空间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15 |
——从《一个人的渡口》看听觉联想空间
曹璐
广播特写《一个人的渡口》(以下简称《渡口》)获2001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亚广联评委对《渡口》的评价中提到:\'特写展现了一个勤劳、充满活力和爱心的无私老人的真实生存状态。\'通过听评一次广播特写,文化背景不同的国际评委能够从中感受中国农村百岁老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说明成功的广播特写为听众展示了真实可信的听觉形象,引发了更为广阔的听觉联想空间。
如果说现代传播技术为当今媒介竞争与发展提供了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平台,现代广播理念则为广播特写展示现代人的心灵提供了听觉形象个性化生存的广阔天地。现代广播不仅是\'即时媒介\'--提供即时新闻、即时资讯服务;还应该是\'感情媒介\'--将听觉信息的传真、传神、传情开发到\'接近极至\'。真正的广播精品可以跨越时空,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唤起人们无限的听觉联想空间。《渡口》所以受到听众和亚广联评委的认同,其中重要的经验:听觉形象的个性化生存。
一人本视角解读生命价值
未来学家提出:发展=社会+人。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的进步体现在对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深层精神生活状态的关注。从人本视角出发,深入报道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和生命价值,是当代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普通人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不是社会名流,不一定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普通人的丰富人生历程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往往有着超凡脱俗的深邃内涵。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渡口\'的线索并非原创,记者盛坚毅从报纸上豆腐块大的报道中敏锐识别人物的独特价值,从而引发了广播媒介联手,四次实地采访,记者与百岁老人\'零距离\'接触,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对报道对象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从而提炼出展示人本理念的重大主题:仁者爱人,仁者寿。感谢几位记者使我们\'认识\'了这位可亲、可敬、可爱的农村百岁老人,让我们感动的不只是生动的故事,更具冲击力的是:在悲剧般命运的背后,我们见到了一个乐观、豁达、宽容、大气的胸怀和一个充满智慧和生命尊严的灵魂,一个大写的\'人\'。这也正是《渡口》所表现的现代传播理念:民族的、乡土的、世界的、前瞻的。
二听觉逻辑展示个性化听觉形象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特写要求用形象说话。广播特写则要求用听觉形象说话。听觉形象的生命在于\'个性化生存\'。共性往往是综合的、概括的,而个性才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渡口》的可借鉴之处还在于展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质朴的\'原生态\',通过典型环境、典型音响凸显个性形象,在有序的听觉逻辑推进中展现时代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百岁经历的历史视角展示人物命运;
2浓郁的乡土文化环境展示人物的人际关系——被爱包围;
3通过生活化的人物谈话与交流展示人物心灵——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4选择典型环境背景衬托人物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淠河渡口--老人无怨无悔的\'岗位\',淠河岸边的家--为往来乡亲留宿的大床、包容各种小动物的温馨小院等,为听众展示一幅幅乡土气息的\'音画\'。
5用听觉逻辑层次展现主题。开头引人入胜——\'年龄、饭量、大脚\'引起听众悬念和期待;音响形成逻辑层次,内涵越来越精彩。因为听广播是随时随地与听众的漫不精心\'做斗争\',较长的节目更要有后劲。用故事的情节化、细节化形成听觉\'钩连\',紧紧吸引听众。
6用生活中真实的音响说话,让人物用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说话。多展示,少议论,调动听众丰富的听觉储备,留给听众无限遐想和联想空间。
以上概括未必准确,重要的是从中感悟作者的\'大手笔\'创意风格和精品背后的高效率运作的团队精神。
三从听觉有效传播引发对《渡口》结构优化的建议
在听节目之前,我先阅读了《渡口》的文字稿,文字颇为精彩,有一气呵成之感。后又听到节目磁带,整体来讲听后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有几处关键部位由于人物讲话身份没有交待清楚、方言较重,听起来比较吃力。如:第一段解说词之后记者和乡亲们在老人渡船上的大段谈话听不清楚,即使用心听、不走神也相当吃力。还有,在老人的家中,养女、女婿、老人与两位记者的五人对谈,人物身份也未做交待。在声音转瞬即逝,又无文本参照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同步理解\'的有效传播效果。传统广播除了声音一无所有,如何将听觉梗阻的风险降至最小,值得重视。我曾设想能否由一位记者以\'我\'的身份直面听众参与和主持节目。记者适时介绍人物,描绘场景,犹如一条红线\'钩连\'听觉逻辑层次,使节目鲜明、更具个性。由于采访对象方言过重可采取压混处理。压混后记者可适当重复强调。总之,要让听众一听就懂,不费力就能听懂。
记者既要推进节目进展,还要起到\'导听\'的作用。因为只有声声入耳,才能句句入心。可能由于收听效果的影响,部分片断稍感冗长。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因为对《渡口》比较偏爱,也可以说是\'爱之深,期望之切\'吧!期待推出更多优秀的广播特写,让我们再次感悟到广播的独特魅力--\'有时候,听到的比看到的更美好!\'
(作者介绍:曹璐--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