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宋定伯捉鬼》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1-22


教学设想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产生在科学知识贫乏、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是不足为奇的。按其成因作一个粗略的划分,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先有民间传说,而后在流传过程中经许多口述者的加工改选,最后由作者写成,其中一部分成为美丽动人的故事,一部分被赋予怪诞的内容。另一类则纯属作者虚构或据别人的虚构写成,其内容不外乎借神道说教或有所寄托,其中不少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  


这种情形,学生当然不会很清楚,不善于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更不懂得怎样透过它们的“怪诞外壳”看到那“合理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把分析内容的工作做得细致一些,要启发学生从故事的全过程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积极内容,而不要被某些细节(如鬼无重、渡河无声等)纠缠住。  


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点教学内容。例如讲一则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故事。  


二、读好人物对话,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中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人物对话(在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凡能说话的事物如狐、仙人、鬼等,也可视为“人物”)展开的,因此,读好对话,应是教学的重点。对话的语调一般比较容易辨析,按语调反复诵读,读到如出己口,就会成为学生语言储备的一个部分,这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从长远观点看问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文章又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也容易读懂,用不着逐字逐句讲解,个别难词难句可以略作解释,或让学生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然后在复述和诵读中进一步加以领会。  


本文可诵性不强,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读三四遍即可,可适当加进讨论内容;在水平一般的教学班仍当以诵读为主,读到顺畅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大多熟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谁能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  


(学生述故事,从略。)  


教师:这个故事就出白干宝的《搜神记》。  


问:《搜神记》是怎样的一部书?  


(学生据课文回答,从略。)  


二、补充介绍干宝《搜神记》和《宋定伯捉鬼》。  


《搜神记》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如《白衣素女》《李寄杀蛇》《韩凭夫妇》《干将莫邪》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的状况。其中也有一些怪异情节,如韩凭夫妇死后精魂化为鸳鸯、干将莫邪之子头煮三日三夜而不烂等等,都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  


(注:上述故事都可以用几句话介绍梗概,切忌讲得过细。)  


《宋定伯捉鬼》先见于《列异传》(该书题作《宋定伯》),个别词句有异,但内容完全相同,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久。  


三、学生默读课文并准备复述。  


要求:①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②准备说出故事梗概,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明:说故事梗概跟创造性的复述不同,它不仅不要求生动地描述,而且可以省略某些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将某些内容合并叙述。就这篇课文来说,由于对话很多,将直接对话改为转述,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说梗概示例(第1段):宋定伯夜里走路碰上了鬼,也自称是鬼,要到宛市去,恰好鬼也要去那里,于是同行。  


(学生默读完毕,用1分钟时间做准备,然后依次复述其余两段。)  


四、诵读全课并正音释词。  


1.诵读第1段。  


正音释词:  


①年少(shào)时:问古语“少年”和今语“少年”有什么区别,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年少,即年轻。  


②古语“逢”,即今语“遇”,这是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概念。引“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诳(kuáng):欺骗。  


诵读练习:读3—4遍后进行检查。  


2.诵读第2段。  


正音释词:  


①递:这里用的是引申义,由“传送”这个基本意思引申出依次、交替、轮流的意思(让学生据上下文自己引申出来)。  


②何如:怎么样。征求对方意见时的惯用语。  


③卿:你、您。补充:有时也作爱称用;“卿卿我我”即表示相爱意。  


④惟:只。  


以下词、语、句的意思要求学生用现代语(用口语最好)表述。  


⑤大善:好得很。  


⑥将非鬼也:或许不是鬼吧。  


⑦如是再三:这样轮流背了两三次。  


⑧有何所畏忌:有什么害怕忌讳的。  


⑨漕 作声:(水)哗哗地响。  


⑩何以:为什么。  


诵读练习  


先带领学生划分本段层次,依次用“共递相担”“鬼忌人唾”“渡河”加以概括;然后练习背诵,先背“数里……如是再三”,后背“定伯复言……勿怪吾也”。  


3.诵读第3段。  


正音释词:  


①欲:比较本段和第一段中的“欲至宛市”,说说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想到宛市去”,后者是“将到宛市(时)”。)  


②著(zhuó):附着、接触。此字在文言文中常作动词用。列出上述二义后,让学生选择下面两句话中“著”的意思。  


便担鬼著(附着)肩上  


径至宛市中下著(接触)地  


③索:问此字在“索下”中跟“使人索扁鹊”中的,“索”意思是否相同。(要求—寻找)  


④咋(zé):大声喧呼。  


诵读练习和检查  


必要时教师应领读全文一遍,以加深印象。  


五、整理对话中的常用语。  


让学生按以下两类的条目找出例句填在括号里,并在常用语下加着重号,  


① 征求意见用语(可共递相担,何如?)  


② 表疑用语(卿太重,将非鬼也?)  


① 问名:(汝复谁?)  


② 问行:(欲至何所?)  


③ 问事:(不知有何所畏忌。)  


④ 问因:(何以有声?)  


整理完毕,可让学生再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出语气。  


六、教师询问学生读过此文后有什么想法。(“鬼”就是坏人,坏人是可以制服的,要胆大心细;也可联系社会现实说说破除迷信的必要性。)  


七、口述姜三莽的故事。  


练习要求翻译,笔者认为翻译的必要性不大,此文比较接近口语,能复述大意即可。  


附译文如下,供教师参考:  


河北景城县有个姜三莽,胆子大而行事鲁莽。有一天,听人说起宋定伯卖鬼得钱的故事,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知道鬼可以捉,如每晚捉一个鬼,吐口唾沫让它变成羊,早晨牵到屠市去卖,足够一天的酒肉开销了。”于是每天夜里都扛着棍子,拿着绳子,在坟堆中间悄悄地走来走去,像猎人侦候狐兔一样,却终于没有碰上;即便是一向传说有鬼出没的地方,他假装喝醉了酒躺在那里,想引诱鬼出来,也是毫无音影。一个夜里,他隔着树林看见几点“鬼火”,赶紧跑过去,没等他跑到,“鬼火”已如流星一般消失了,只好懊丧地回家。就这样找了一个多月,毫无所得,才停止寻找。(以上是故事大意)  


原来鬼欺侮人,常是利用人怕鬼,姜三莽确信鬼可以捉来,心里已经不把鬼当一回事了,他的气焰足可以使鬼害怕,所以鬼反而躲着他。(这是作者的评论)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宋定伯捉鬼》剧本
《宋定伯捉鬼》原文和译文
《宋定伯捉鬼》同步练习
《宋定伯捉鬼》ppt课件5
《宋定伯捉鬼》ppt课件4
《宋定伯捉鬼》ppt课件3
《宋定伯捉鬼》ppt课件2
《宋定伯捉鬼》ppt课件1
《宋定伯捉鬼》教案5
《宋定伯捉鬼》教案4
《宋定伯捉鬼》教案3
《宋定伯捉鬼》教案1
《宋定伯捉鬼》教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