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历届高考试卷 >>上海卷 >>
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0-31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详解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幅剪纸组成的窗花图案,常见的题材有"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比如旧式窗格多,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窗上则不再有用武之地。再比如现代妇女多有社会职业,不善针线,作为刺绣用的剪纸"花样子"也就逐渐绝迹。而且,旧剪纸模式较为单一,花样已显陈旧,如果总是"门花"一对,"肥猪拱门",千载不变,便很难与现代家庭的气息和谐起来。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便要消亡,若能顺时应变,  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④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尤其时下人们切盼富有,剪纸艺术投其所好,契合其心态,注重盼富、图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这也是目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审关心理上的反映。此外,新剪纸增加了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肖属相。比如今年是鸡年,便是"金鸡进财";明年是狗年,便改成小狗拉着装满财宝的车子跑来,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⑤新剪纸的另一特征,是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的国画样式的剪纸,从形式(中堂、条幅、扇面等)到内容(花鸟、人物、山水等),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特别是在贴年画的传统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缸鱼、门神、婴戏娃娃等,这些工艺精关的剪纸就容易被接受,甚至招人喜爱。
  ⑥新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要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千变万化,而且以大红和金色的纸张为主要材料,配以彩纸衬托,艳丽多彩,益显华贵。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具有时代性,与现代家庭的室内装潢能够协调起来。那些高档和豪华类型的剪纸,不仅平添节庆气氛,更增加了室内的富丽感,受到现代家庭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特别是年年都有一大批新图样出现,加上彩色剪纸和"梅兰竹菊"等类似文人画的幽雅题材的画面,这对人们就更有吸引力了。
  1.剪纸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2分)
  A. 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         B.社会艺术情趣的需求
C.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         D.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原文第①段第一句话就说“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据此可判断正确答案为C项。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剪纸艺术遍及我国城镇乡村的主要原因是表现了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
  B.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悲苦凄凉一类的题材是由于当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C.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D.传统剪纸中的窗花如"窗越"、"气眼"等,已难以适应当今民居的窗户结构。
  E.第③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历史、题材,阐述了传统剪纸需要革新的原因。
F.生肖属相是传统剪纸艺术的主要题材,如"金鸡进财",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答案:DE
   解析:此题考查全面把握文意的能力。原文第②段末尾指明:“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由此可见A项是错误的。原文第③段中间指明“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因而很少出现悲苦凄凉一类题材,因此B项错。原文第③段虽说“(民间剪纸)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但其价值并不仅在于此,而C项说“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显然过于武断。 F项中“金鸡进财”不是传统剪纸艺术的题材,而是新兴的剪纸艺术内容,该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3.通观全文,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3分)
(1)                                                                                 (2)
答案:(1)能满足不同时代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2)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3)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革新。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答案内容共三点。第一、二丽点在原文中很容易找到,第三点需要概括文章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谈剪纸艺术的发展变革,即适应时代的变化。学生做题时容易漏落或概括不准。
  4.从全文看,民间剪纸在两方面"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  (3分)
  内容:
形式:
答案:表现了劳动者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追求丰富多彩的式样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题中“最基本的审美观念”一词可能让部分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但接着试题指明要从“内容”和“形式”着眼,这样就给出了答题的线索。而原文对剪纸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表述非常明确。内容即指剪纸所反映的劳动者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几乎没有或很少出现悲苦凄凉一类题材。而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文中举了很多种类。实际上在第三题中已经进行了概括,只是角度稍有不同。
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4分)
答案:略
   解析:此题考查全面把握文意并加以阐发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由于学生对民间剪纸的具体制作过程可能不甚熟悉,从“改进艺术形式”角度提建议较困难,而从“内容的丰富多彩与跟上时代步伐”这个角度可以大有作为。建议合理,措施可行,富有创意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咸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6.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                         (1分)
答案:《世间最美的坟墓》解析:此题考查文学知识。
7.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体无完肤”一般形容受伤害的程度很重,结合上下文。这里指的应是心灵受伤害程度很深。
  8.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4分)
  (1)
(2)
答案:(1)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2)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西方一切文化。
   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该题必须结合上下文,找准答题区间。原文第5段是满足解答该题的目标区间。该段共七句话,第二句话侧重于生存环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第三句话侧重于文化环境,“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
  9.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全面把握文意的能力。A项“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与原文第4段矛盾。 B项中把创作《昨日的世界》的原因归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显得片面。c项说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是错误的,本文并不以记人物为主。从体裁上看本文应该是一篇随笔。
10.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情感。  (3分)
答案: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能力。原文中的“今天”紧承上文“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都是表示痛惜之情的。
  11.《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3分)
  .答案: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虑。(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原文第八段写道“永恒的价值”,接下来写道“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哪些内容是我们想得“更多,更深”的呢?第四段末和第五、六段都有叙述,将这些内容梳理一下,加以概括即能作答。
12.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  (6分)
 答案:略
   解析:此题考查全面把握文意并进行阐发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解答此题必须结合文章主旨,写出自己的感悟(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语言表述准确、流畅、优美。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
  13.(1)越人语天姥,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猿则百叫无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
  (3)江流天地外,                       。    (王维《汉江临泛》)
  (4)江山如画,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青山遮不住,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君子坦荡荡,                       。    (《论语•述而》)
  答案:(1)云霞(霓)明灭或可睹(2)蝉则千转不穷 (3)山色有无中 (4)一时多少豪杰(5)毕竟东流去 (6)小人常戚戚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所选名句都是课本上的或课外常见的。难度不大。第一句注意“明灭“,第二句注意“转”,第六句注意“常”,字形别写错了。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5分)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如若同意,可分析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加以阐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答案:(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所考查的词语都是常见的,难度不大。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A项介词,表凭借,“凭着”。B、D两项连词,表目的,“来”。C项介词,“用”。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答案:(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注重字字落实。表达要清晰流畅,补出省略的成分。第 (1)句中注意“略”(“略”的义项很多:疆界,抢劫、夺取,忽略,概要、概况,谋略,简略,大致、大概、约略,全、都等。这里是副词,全、都之意)、“课”(考核、考查),第 (2)句注意“患”(担忧)、“达”(显达)等实词。
20.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答案:担心他恃才傲物。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中有明确的答案:“所忧者气峻而骄。”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说,翻译过来即可。
21.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                                                   。  (2分)
答案:知人善任
   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原文最后一句“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可以据此组织答案。
   译文:鞠咏是宋仁宗年间的一位进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进士及第,被朝廷提封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临赴任前夕,鞠咏致信王化基,还附诗一首,来感谢(王化基)往常对他的奖掖,(并表达了)自己现今也是做了官的人,能够用文字书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但是王化基没有回复。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专心于吏治。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任命为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人们(大感意外)问他原因,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所担忧的是恐怕他恃才傲物、气盛为骄,所以,我对他故作压抑,来成就他的修养。“鞠咏得知此事后,认为王化基才是真正对自己相知的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22.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2分)
答案:避实击虚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有“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据此可作答。
  23.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4分)
  笔奇:
词畅:
23.答案:笔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翻空“中的“空”与“实”相对,意为“空灵、不呆滞、灵活”。
“旁搜曲引”意与“旁征博引”相近,为“引经据典”之意。
  24.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重点词语是“周索”“题”。索,思索、探索;题,承上文,即作文的题目。据此可判定A、C、D三项表述不准确。
25.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               与               两个方面。(2分)
答案:审题立意写作技巧解析:此题考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原文前五句谈写作技巧,第六至第八句谈审题立意,后文再谈写作技巧。
26.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3分)
答案:因为两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解析:此题考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以数言了之”是对“他人所数十百言“而言的,“排荡摇曳”是对“他人数言”而言的,正所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
   译文: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大抵由天所授予。然而他们面对强敌却能取胜,原因都是先了解敌兵部署的虚实,以避开实力攻击虚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法宝。文士作文,难道不是这样?文章立意能出人意料则巧,写作的风格能一反平实则奇,文章布局能打破常规则险,用词能广泛搜求吸取则流畅。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也绝没有写不出硬写、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而能称为好文章的。所以一个题目到手,必须静心思考题目的主旨所涉及的范围。从实字探到虚字,由有字句处,探到无字句处。这样做了之后,再周密地探到四面八方,使题目内涵清清楚楚。弄清题意动手写作时,别人用数十百字还未能表达完的,我用几个字就写完它,等到篇幅完了,反而觉得有数十百字在笔下,言虽尽而意无穷。对于别人几个字可写完的,我则写上数十百字,铺陈起伏,摇曳多姿,等到写完,反觉得纸上不多一字,这样何必担心文章未达到说理清楚、语言畅通、神完气足的地步啊!这就是避实击虚之法。大将军用它作战,文士用它作文,纵横天下,有此足够了。
  二  70分
  27.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
  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
  《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
  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答案:略
   解析:今年的上海题,一反常态,来了个回顾评论式作文,实际上是纯材料作文,没有话题,没有题目,只是有一个基本的思路,那就是就当今的文化生活现象作一下审视与分析。文化生活表现在各个方面,中学生活中的三个镜头,材料中也有展现,意思是说,你可以写中学生活,也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
   当前在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方面的文化生活现象很多,从哪个角度插入更有利于自己发挥呢?这就要把握住自己的生活与视野。
   可以先从学校生活谈起。
   班级文化,同学之间的交流,MP3的流行音乐,网上各种各样的文化视野,快餐文化等等,你觉得如何? 心里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只要围绕“审视”与“辨析”展开去,都是可以的。
   从学生阅读面上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美女小说、中学生自己写的生活体验小说,前一阶段的名人出书热等等,你又如何看呢?
   从社会层面看,大干世界文化现象更多,广播、电视、新闻、交流、比赛等等,你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又感觉如何?
   实际上,上海作文题,是让一个中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生活,看变化,看发展,看存在的问题,看自己的思维与认知。
   这个作文题打破了纯中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文化生活、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化的进程。
   当然,中学生还是中学生,他是中学生活、家庭生活的参与者,他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参与者。高中生正准备步入社会,他应该是文化生活的传承者。
  
参考答案
  (一)
  1.  C
  2.  D  E
  3.(1)能满足不同时代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2)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 (3)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革新
  4.要点:内容:表现了劳动者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形式:追求丰富多彩的式样
  5.要求:建议合理,措施可行,富有创意。
  (二)
  6.《世间最美的坟墓》
  7.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8. (1)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
  (2)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西方一切文化。
  9. D
  10.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11.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虑。  (意思对即可)
  12.要点:感悟、引申(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
  语言
  (三)
  13.(1)云霞(霓)明灭或可睹 (2)蝉则千转不穷 (3)山色有无中 (4)一时多少豪杰 (5)毕竟东流去 (6)小人常戚戚
  (四)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五)
  17. (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18.  B  D
  19.(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重点:略、课、补出省略)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重点:患、达)
  20.担心他恃才傲物
  21.知人善任
  (六)
  22.避实击虚
  23.笔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24.  B
  25.审题立意  写作技巧
  26.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27.作文
  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图片版)
202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1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1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2年上海市高校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201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1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1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逐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1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逐题解析)
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08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语文卷(word版)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