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5-10-29 |
荔枝蜜
一、目标与要求
1.学习和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文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3,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O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思路脉络。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写一向不大喜欢蜜蜂。这一
部分的作用主要是欲扬先抑,使文章材料的组织有曲折。
第二部分(2一4):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5-17):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蜜蜂酿蜜的情况,对蜜蜂的赞美。在这个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l8):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l9):以“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
蜂”结尾,表达了对蜜蜂的奉献精神的向往和
追求。
2.本文选材的特点。
课文由物及人,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到了不少内容,可是组织得却十分严密精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那就是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作者开始写到不大喜欢蜜蜂的心理,源于儿时被蜇的经历,可后来因尝到鲜美的荔枝蜜而对蜜蜂产生好奇心,于是决定去看蜜蜂的生活。参观了养蜂场,了解了蜜蜂的生活及其无私的奉献精神,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对蜜蜂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产生联想,想到了农民以及其他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勤劳的人。于是歌颂这种精神,同时表达了对这种奉献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文章通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把所忆、所见、所闻、所想等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借物抒情的表现方法。
课文赞美的对象是人,是一种精神,可是文章又不直接去写,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先谈被蜜蜂蜇,后来再谈对蜜蜂精神的逐渐了解,进而歌颂它、赞美它,并通过联想来盛赞与之相似的人。表面写物,实际上写人和精神,迂回、委婉地来借蜜蜂歌颂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表现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O问题与方法
1.参观“养蜂大厦”,当者梁说到“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时,作者为什么“不禁一额”?
这里的“不禁一颤”说明了作者的内心对蜜蜂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由过去的“不喜欢”到内心有震动。吃荔枝蜜后去看看蜂场,听老梁初步介绍时,还只是觉得蜜蜂挺不错,酿出的蜜鲜美可口。可当作者得知蜜蜂的生命如此短暂,而且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蜜蜂却不停地劳动,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自己获得的很少很少时,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因此“不禁一颤”。
2.当看到农民正在插秧时,为什么联想到他们“实际也是在酿蜜”?
农民与蜜蜂有相似之处。蜜蜂酿蜜供给人
类,使人类的生活增添了甜美的色彩;农民如蜜蜂~样,一生辛勤地耕耘,创造幸福的生活,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说,农民是在酿造生活的蜜,是在为生活更加甜美而像蜜蜂一样无私地奉献。
3.结尾处,说自己做了个“奇怪”的梦。这个梦奇怪吗?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文章的结尾,作者经历了一番感情的变化,已经被蜜蜂以及农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打动,内心对此很自然地产生了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这天夜里,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梦一点也不奇怪。
三、学与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日dan4 荔枝三百颗
(2)qia1 海棠花
(3)黑you1 you1
(4)ru2 ru2 地爬动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沸沸()扬扬
2)蜇()了一下
(3)疙疙()瘩瘩()
(4)中()看
3.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项。
1)幻景()
A真实的B.不真实的C.奇异的变化
(2)不辞长作岭南人()
A.辞别已推辞C.言辞
(3)中看()
A中间B.选中C.合适的意思
O巩固与掌握
阅读文章段落,回答问题。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
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于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1.“日唤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东坡即首诗中的句子?另两句是什么?
2.从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来看,这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两段陈述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喝白这样的好安,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①拓展与迁移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雨花赋
①晶莹的雨水在水面上砰然溅开,有趣地形成一簇簇植物界绝对没有的素色花朵。花瓣是罕见的清亮透明,骨朵儿呢?一 扫秋菊之娇冶,牡丹之艳丽;它在水面上只是灿然一现,仿佛不胜害羞似的……
②当你看到玲瑰小巧、清新俏丽的雨花时,你甚至会痴情地把手伸向雨里,想在无边的“花丛”中摘一朵来细细端详。
③一个秋雨浙沥、天色腺脆的傍晚,我独自在一条路面很滑的小巷里走着,不远处一个老人蹒珊而行。突然,一个小黑影很快地靠了上去,高举着伞,挽着老人的膀子。看得出来,那小孩是踮着脚走路的。我知道,这一定是老人的孙子了。我想,此时的老人的心里真该科透了。这样的好孩子谁不喜欢呢?隐约问,我看见那小孩科举着伞,半边身子留在雨中,老人的手臂抬起来,好像搂着小孩的小肩膀。借着路旁的灯光,我还看见,伞上跳动、闪烁着的小小的雨花。
④雨越下越大。这时,老人和小孩闪进了一幢宿舍楼。一会儿,那小孩跑出来,顺风飘来一个颤抖的声音:“孩子,你是哪家的?”
⑤我怔住了,原来……我顾不得抹去脸上的雨水,目送着那孩子在雨中飞跑的身影,暮色和雨帘使他的背影逐渐模糊,最后像雨花溶在水中一样消失了……
④事情过去好几年,可是那伞上跳动着的晶莹的雨花,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1.给全文分段,恰当的一项是()。
A, 1//2 3 4 5 //6
B. 1 //3 4 5 //6
A. 12//34 56
B. 1/ 2 3 4 5/6
2.第③段中,小孩为什么“踮着脚走路”?作者这样写为了表现什么?
3.‘事情过去好几年了”一旬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从文中描写着,“雨花”有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