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灯》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5-10-2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灯》,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3.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灯》,“形”较散,起笔便写感受;接下去,又从对眼前灯光的观察写到与灯光有关的故事与传说,议论感慨杂列其间,学生不大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象征手法连贯全篇,含蓄抒情的语句也较多,增加了学生理解作品主旨的难度。因此,在讲解课文之前,要让学生了解巴金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状况及有关的时代背景。课上应指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教师要用简明的语言讲清《灯》的写作背景,客观、恰切地介绍作者巴金在当时的思想状况。

  2.以导读题引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在授课前印发一份有关作品创作背景的文字材料,先让学生自己阅读。 

  布置以下三个预习题:

  1.想想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思想的。

  2.熟悉文中关于灯的两则传说和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惜篇幅写这些内容。

  3.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

  附:《灯》的写作背景

  《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 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的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二、巴金写作《灯》的背景。

  鉴于有关背景材料已在课前印发给学生,引入新课时用语应简洁,不要重述“材料”的全部内容。

教师引入语:

  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下一篇有名的散文《灯》。

  那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触发了太平洋战争,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

  巴金在共产党的教育下,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他自觉地投入战斗,秉笔为文,用特有的战斗方式鞭挞亡国论的鼓吹者,用火一般的热情感染、激励国统区的民众。《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在我们全文朗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听听作者当时的心声吧: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这些话是巴金1942年2月写下的,见《废园外·后记》)

  三、朗读全文。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由师生分别承担若干段的朗读任务。

  教师:第1—3段。

  学生甲:第4—8段。

  学生乙:第9—12段。

  教师:第13段。

  这样安排还有一个目的:通过换人轮读暗示学生,文章有如上的几个层次。

  (至此,教学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

  四、提出导读题让学生自读15分钟。

  以下导读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提示学生抓阅读重点,二是让学生寻求答案时进行“第一阶段”理解(不是每个题都兼有这两个作用)。

  导读题:

  1.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在这一感情转换过程中既无他人诱导劝慰又无突发事件,作者究竟是靠什么力量完成这一感情转换的呢?

  (此题较长,宜用投影幻灯或事先写好的小黑板展示。)

  2.按“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这一线索来考虑文章的结构。

  (由于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对“灯”象征意义的解析,所以文章线索问题由教师提出以便节省时间集中精力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五、依据导读题,设计好口询题并以此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用12—14分钟)

  教师提问:

  1.全文有多少个自然段都写了(或涉及)灯光?

  学生对第3段到第12段都写了灯光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当然也会肯定地指出第1段没有写及灯光。

  问题是,第2自然段究竟涉及了灯光没有?

  这一段是暗写了灯光,虽未言及灯光二字,但作者对于灯光已感受到了。这是行文很巧妙的一段,也可以说是由“噩梦中惊醒”到渐而清醒的一个过渡。作者的感情变化是从视觉变化开始的。

  “漆黑的一片”→“黑色逐渐减淡”→“终于分辨出来了”(实写视觉,暗写感情)

  (以上文字可形成板书)

  在“漆黑”的夜里竟然分辨出山、宅、菜园,靠的正是灯光。第3自然段的内容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第13自然段并没有实写灯光,但作者的心理活动涉及了灯光,而且揭示了灯光的象征意义——“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处理以上内容,5分钟)

  2.文章的主体内容都是写灯光,自然,□□□□□□也是靠对“灯光”的体味来完成的。(应填:作者的感情变化)

  3.作者除了写眼前的灯光,还通过什么材料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落在哪一点上?

  通过回忆“风雪夜走出迷阵”(我的经历),“哈里希岛的传说”,“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友人投江”等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在“我”对灯光的体味上。

  这个问题搞清了,又会加深学生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特点的认识。

  (处理以上内容,8分钟左右)

  六、布置作业。

  1.《灯》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本〔思考和练习〕第四题的每个小题都应怎样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抓住具体的材料或语句弄清象征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结构及内容概括),完成“教学要点”中第1项所提出的任务。

  1.复习提问:《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教师以板书形式展示学生回答的要点:

  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教师小结:

  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串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2.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请两至三名学生谈文章的结构,并说出划分的根据——亦即每一部分的内容提要)。

  如果学生回答有不合理的地方,就结合已板书的“线索要语”进行后发、校正。

  板书如下:

  第一部分(1—3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

  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

  第三部分(9—12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从上面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然伫立在一个定点上,但思绪驰骋,选取的材料不受时空限制,有所见也有所想,有切身体验也有他人的故事,虚实相济、古今结合。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散”,那《灯》可谓“形散”之典范;但这些材料都聚向一个中心——尽写对灯光的特殊感受,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

  第二,要注意,作者写眼前的灯光时,即对议论、抒情,其意都比较显露,可以说是“直抒胸臆”(注:可以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写传说及友人的故事时,不多议论,讲究含蕴,留给读者品味的空间。

  二、理解全文的象征意义。

  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要安排好启发性较强的思考题(题目宜小不宜大)通过口询、讨论进行。

  1.第1段中“窒闷”一词真是指居室空气不足吗?

  (“窒闷”一词的含义很深,暗指当时的政治空气很沉闷,失败主义情绪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全文以象征手法行文奠定了基础。)

  2.灯光,本来是作用于人们视觉的,但作者着力写灯光在感情世界上的作用,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以明了作者就是要以灯光为象征,向人们指出抗战的光明前景。必胜的信念犹如黑夜的灯光,犹如迷路行人的标灯。)

  3.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写灯光给予他特殊感受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例如:第6段“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4.作者写了两个古老的传说,颂扬灯光(火炬)的伟力,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请讲讲第11段在文章的作用。

  (这一段写得必要、精湛。没有这一段,两个传说就会游离开文章的中心,只不过是 “凑凑材料”而已;有了这一段才能说明作者出于抒情、说理的需要才精心采选了这样的材料。这一段的设置反映了作者驾驭材料的高超能力,放得开,收得拢。“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这几句话是全文的精髓,灯光的象征意义至此已基本揭示出来了。如果读者能体会这几句话,也一定能产生与作者共同的感受─《灯》不单属于巴金,这篇文章中透射出来的“光”与“热”也会“恩泽”每一位追求光明前景的中国人的!)

  5.“友人的故事”写得很细,二、三十年前的情景与最近的晤面一一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把“真实”的材料用“繁笔”写出来,一是强调作者对灯光的特殊感受是长期形成的,灯光与作者的感情早已融为一体—“物我同一”,因此作者由“窒闷”到欣慰“微笑”的感情转变是完全合理而可信的;二是加重“真实材料”的力度,使象征意义落到实处避免“虚幻化”,如果全文都写畅想,便会显得“轻飘”,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将被削弱。

  几点说明:

  第一,这节课难度较大,应多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尽量抓课文中的原话来分析、阐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和练习〕的第四题(含5个小题)应让学生在课下笔答,并安排专时逐题讲评,讲评前教师应抽检部分学生的作业。这一题的参考答案在“教参”中有载,这里不再重复。

  第三,如有必要,可以再安排一节课进行比较阅读(与《白杨礼赞》、《海燕》作比较,进一步弄清象征手法的行文特点及作用,区别一般的比喻句与有象征意义的比喻句,不要把象征与比喻混为一谈)。

  第四,在讲课中应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倡的科学的教学原则)。把写作背景先交给学生,是“大”,让学生先把握住全文的象征意义,也是 “大”;没有这种先“抓大”的基础,对含义深刻的语句是难以彻悟的,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含义也体会不深,甚至会忽略过去。

  第五,这篇课文不宜搞“顺序平推”式的串讲,有些“隐示信息”也不一定即时处理,可采取“前后勾联”的方法解决。如,第1段中的“噩梦”与时局有无关系,须读至第6段最后一句(“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才可能得出肯定的回答。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灯》教学设计2
《灯》教案1
《灯》flash课件
《灯》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